他所見即為這直到大地盡頭的萬物,他承載萬物,他亦通曉萬物。他看破這世間所有的奧秘,撕去了那遮掩一切智慧的簾幕。他曾獨行至遠方,感受著痛苦和悲涼,那石板上刻下了他全部的辛勞。——《吉爾伽美什史詩》
雖然《吉爾伽美什史詩》當中的故事涉及怪力亂神,但當中的主人公吉爾伽美什推測是初期烏魯克城邦的國王,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應該是後來才被演繹為史詩中的神話人物和文學形象。
因為當前出土的考古文物中關于吉爾伽美什形象的物件有限,為了增加閱讀趣味,筆者更多借用了動漫FATE系列中吉爾伽美什的圖片進行表述。但這裡一定要說明的是,這位金髮國王的形象真的只是再創作的產物。
由現有的出土遺物研究可以推測出古代蘇美爾人體型矮胖,前額後傾,鼻子高直。男性有蓄鬚的習慣,說白了就是有大鬍子。服飾以羊毛織品為主,男性早期衣著僅遮蓋了腰部以下,漸漸才有了上裝。女性的裙裝僅為單肩穿著,貴族婦女會佩戴項鍊、手鐲、戒指、耳環這類飾品。
根據上述對吉爾伽美什的形象進行構造,多半是一個矮壯、大鬍子、黑褐色半長發(微卷)的武士,與浮雕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趨同。
在上篇中敘述到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成為摯友。
除掉洪巴巴
烏魯克境內的森林中有隻名叫洪巴巴的噴火怪獸,吉爾伽美什決定和恩奇都一起去除掉這隻怪獸。臨行前,吉爾伽美什的母親,天空女神寧松贈給恩奇都一條項鍊並宣布賦予恩奇都與自己兒子相同的地位,她將愛他如己出。寧松由衷的希望身為兒子摯友的恩奇都能在這次旅程中保護吉爾伽美什免受傷害。
熟悉森林的恩奇都走在前面為吉爾伽美什引路,在太陽神夏馬西的幫助下,兩位英雄經過一番搏鬥後終於打敗了洪巴巴。失敗的洪巴巴向兩人懇求繞過自己一命,恩奇都提醒吉爾伽美什面對敵人一定要斬草除根,求生無望的洪巴巴臨死前詛咒了兩人的命運。
女神的求愛
吉爾伽美什擊殺洪巴巴的英勇身姿引起了女神伊南娜的注意,愛與美的戰爭女神被英雄的魅力所折服,本性多情的她向吉爾伽美什求愛。在吉爾伽美什眼裡,伊南娜是一個殘忍多變、喜歡玩弄男性的魔女,他無視女神的魅力,果斷的拒絕了伊南娜的求愛。
惱羞成怒的伊南娜怎麼吞的下這樣的侮辱,她請求自己的父神安努懲罰這位狂妄的凡人。安努派出會帶來旱災的天之公牛為女兒復仇,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雙強聯合殺死了帶來災厄的公牛。這場失敗讓伊南娜更加憤怒,恩奇都將天牛的腸子扔到女神面前,警告她如果再來騷擾吉爾伽美什,下場就和這死去的公牛一樣。
至此之後,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成了人人擁戴的英雄,受到烏魯克人民的敬仰。
唯一的逝去
兩位英雄的強大引起了眾神的警覺,他們認為兩人中必須要有一個為殺害森林怪獸洪巴巴和天之公牛付出代價,最終眾神裁定「神之造物」的恩奇都死亡。恩奇都無力反抗眾神的意志,因為他無父無母,是女神阿魯魯用泥巴創造出來的,他的命運被神明握在手中。
最終,恩奇都在詛咒中衰弱而死。
吉爾伽美什像給新娘蓋上面紗一樣遮住了死去摯友的臉龐。他悲痛欲絕,抱著恩奇都的屍體哭了七天七夜,直到屍體開始腐爛才鬆手。一場盛大的國葬在烏魯克城中進行,以哀悼國王的摯友,高貴的英雄恩奇都。
追尋永生
對於恩奇都的死亡,吉爾伽美什深感無力。他明白到哪怕擁有世間最強大的力量,身為凡人依然無法克服死亡。在死亡的恐懼面前,吉爾伽美什想要尋求永生。
他獨自一人踏上了追尋永生的道路。他跨越千山萬水,終於找到了大洪水中唯一的倖存者烏特納比西丁,向他討教永生的秘密。這位倖存者告訴吉爾伽美什,大洪水是眾神對人類罪惡的懲罰,他是因為夢中水神的指點,才造船逃過了一劫。烏特納比西丁告訴英雄去摘取永生之草,吃後將青春永駐,脫離死亡的命運。
吉爾伽美什在指點下找到了永生之草,在返回都城的途中,在一處清泉中休息洗浴的時候,放在岸邊的仙草被一條蛇偷吃了。
目睹這一切的吉爾伽美什終於意識到一切都是徒勞,接受了自己身為凡人必將死亡的命運。
頓悟後的國王返回了自己的都城。在餘下的生涯中,他用自己的睿智管理著整個烏魯克城邦,最終作為偉大的英雄國王離開了人世,他和其摯友的英勇事跡被後人所銘記與傳唱。
吉爾伽美什這位殘暴的國王,因為與摯友恩奇都的相遇開始了改變,他們兩人並沒有向眾神跪下請求憐惜,面對眾神的手段,他們英勇的反抗,那段一起戰鬥生活的日子可能是這對摯友最快樂的時光。然而,凡人無法抗衡死亡這一必然的命運,恩奇都的逝去讓驕傲的吉爾伽美什體驗到真正的失去與痛苦是怎樣的滋味。此時的他依然想要戰勝命運,但當千辛萬苦得到的仙草意外失去的時候,這位國王終於明白到這樣的抗爭只是徒勞,他乾脆的接受了凡人的命運,坦蕩瀟灑的走完了一生。
這樣的故事哪怕放到今天,依然充滿了魅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令人動容的友誼,不畏強權的抗爭,對永生執著的追求。他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何為勇敢、自由、驕傲、執著、長情、頓悟。這位英雄透過寫滿楔形文字的泥板,跨越4000年向現代你我講述了人類最早的傳奇。
他是半神國王,也是千面英雄,他是人類最早的英雄——吉爾伽美什!
聲明:本文系虹色熱氣球原創。文中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