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春分和二十四節氣的關聯就是,春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節氣。春分日,白晝和黑夜一樣長,自此後,白晝更長,黑夜更短。
的「春分有雨,甕裡有米」這句俗語,字面上解釋,說的是春分時節下雨是有利於農作物豐收的。這對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而言,都是說得通的,主要原因有二。
1、春季氣候乾燥,需要雨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春季,尤其是春分往後,氣溫回升加快,大風天增多,氣候屬於是比較乾燥的時節。
尤其是華北和西北地區,春旱的主流氣候,這段時間,降雨量幾乎是全年最少的。
我國華北地區春旱較為嚴重,春雨佔全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少於10%。
本來雨水少,加上大風天氣多,土壤水分蒸發加快,農田旱情較重,需要雨水。還記得小時候,農業水井少,差不多是春分時節,人們在水渠邊安上機器、水泵,等水的場景。
2、作物生長需要水
對於北方大部分地區,春分往後,恰是春耕春種大面積開始的時候。比如冬小麥返青,需要足夠的水分,冬季的雪或是年前封凍前的凍水到這時候,基本上都不再管用了。
就在昨日,給老家打電話,說是正忙著給麥子澆返青水呢。老家在濟南北部,小麥成熟前這一場水是極為重要的。因為麥黃水要澆得看天,如果有風的話,麥子澆了還不如不澆收成好。
返青水一般都是儘量往後拖一下,春分時節,差不多了,再不澆小麥返青就受影響了,澆水的同時需要上一次肥料,差不多就可以到麥收了。
這時候,如果下點雨的話,那自然是更好的。莊稼需要,雨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旱情,所謂「春雨貴如油」嘛!再者一些春播作物,要播種,也是需要水的。
「春分有雨,甕裡有米」一方面是說這時候下雨,有利於莊稼生長,另一方面是農民對於莊稼豐收的一種美好期望。雖然如今即使這日不下雨,人們也是有辦法讓「甕裡有米」的,但這時節下雨,還是讓人歡喜。
歡迎關注「漫行草木間」,喜歡記得轉發。草木心,鄉間味,細細品,漫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