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說「春分有雨,甕裡有米」,有什麼道理?

2020-12-17 漫行草木間

今日春分。春分和二十四節氣的關聯就是,春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節氣。春分日,白晝和黑夜一樣長,自此後,白晝更長,黑夜更短。

的「春分有雨,甕裡有米」這句俗語,字面上解釋,說的是春分時節下雨是有利於農作物豐收的。這對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而言,都是說得通的,主要原因有二。

1、春季氣候乾燥,需要雨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春季,尤其是春分往後,氣溫回升加快,大風天增多,氣候屬於是比較乾燥的時節。

尤其是華北和西北地區,春旱的主流氣候,這段時間,降雨量幾乎是全年最少的。

我國華北地區春旱較為嚴重,春雨佔全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少於10%。

本來雨水少,加上大風天氣多,土壤水分蒸發加快,農田旱情較重,需要雨水。還記得小時候,農業水井少,差不多是春分時節,人們在水渠邊安上機器、水泵,等水的場景。

2、作物生長需要水

對於北方大部分地區,春分往後,恰是春耕春種大面積開始的時候。比如冬小麥返青,需要足夠的水分,冬季的雪或是年前封凍前的凍水到這時候,基本上都不再管用了。

就在昨日,給老家打電話,說是正忙著給麥子澆返青水呢。老家在濟南北部,小麥成熟前這一場水是極為重要的。因為麥黃水要澆得看天,如果有風的話,麥子澆了還不如不澆收成好。

返青水一般都是儘量往後拖一下,春分時節,差不多了,再不澆小麥返青就受影響了,澆水的同時需要上一次肥料,差不多就可以到麥收了。

這時候,如果下點雨的話,那自然是更好的。莊稼需要,雨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旱情,所謂「春雨貴如油」嘛!再者一些春播作物,要播種,也是需要水的。

「春分有雨,甕裡有米」一方面是說這時候下雨,有利於莊稼生長,另一方面是農民對於莊稼豐收的一種美好期望。雖然如今即使這日不下雨,人們也是有辦法讓「甕裡有米」的,但這時節下雨,還是讓人歡喜。

歡迎關注「漫行草木間」,喜歡記得轉發。草木心,鄉間味,細細品,漫漫行。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春分有雨,甕裡有米」,春分和農業生產有什麼聯繫?
    春分有雨,甕裡有米的說法是如果在春分的節氣裡要是下雨的話,那麼裝米的缸中就會存很多的米,俗語在表達上為了方便流傳,所以用各種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當年的收成非常好,百姓不會因此而挨餓。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春分的時節,我國除了東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都穩定達到了零度以上,具備了春天的特徵,這個時候的大地開始融化,正是人們開展農耕活動的好時節。
  • 明天春分,農村俗語:「春分有雨,甕裡有米」,春分下雨好不好
    關於春分節氣的俗語有很多,大都市跟農業生產有關的,其中就有一句大家所熟知的:春分有雨,甕裡有米,這句老話所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春分下雨到底好不好呢?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出其中的含義,意思是在春分這一天,如果出現了降雨的天氣,那麼也預示著今年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田的莊稼會很好的生長,而且很容易取得豐收,村民家中的甕子裡面,裝的都是收穫的米,為什麼老話說春分下雨會豐收?這也是多年經驗的積累,還是具有一段的道理的。
  • 20日迎春分節氣春分是啥意思 俗語春分有雨是豐年有道理嗎
    20日迎春分節氣春分是啥意思 俗語春分有雨是豐年有道理嗎時間:2020-03-20 11:42   來源:文/農夫也瘋狂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日迎春分節氣春分是啥意思 俗語春分有雨是豐年有道理嗎 馬上就要進入3月份下旬了,而在3月20日就要迎來春分節氣了。
  • 明日春分,俗語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啥意思?
    那麼,為啥說「春分有雨到清明」呢?一般年份,春分時暖溼氣流力量還不強,春分不會下雨。如果春分下雨,說明暖溼氣流較強,其影響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就會出現「春分有雨到清明」的現象。還有句俗語「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2、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
  • 2019春分具體時間,「春分無雨是空年」啥意思?春分過後還冷嗎?
    今年的立春恰巧和除夕是同一天,也就是說2019年是沒有「立春」節氣的,立春也是二十四節氣的開始,在農村一直有著「春生,夏耕,秋收,冬藏」的說法,這也讓很多人過分的迷信為「無春年」便是「寡婦年」,這個說法知識臆測,並沒有什麼科學性的!
  • 農村俗語「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都說「俗語能改變人」,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這是因為俗語當中蘊含著眾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俗語是前輩們智慧的結晶 ,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創造出來的道理,其目的非常簡單,就是希望後人們能懂得其中理,將來在遇到同樣問題時,不至於到達措手不及的地步,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對俗語引起重視。
  • 馬上就到春分了,這一天很重要,通過俗語我們可以感知出來
    馬上就到三月二十一號了,那麼就又是一年一度的春分了,在這一天的話,天氣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關係著我們一年的收成,許多人們都希望在那天可以下點兒雨,這樣的話對莊稼都是有好處的。大家應該都知道,其實在農村地區是有很多的俗語的,而且它們也都是非常有用的,畢竟那些都是農民朋友們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所以大家在種植莊稼的時候,就需要去借鑑一下它們。而且有關於春分的俗語也有很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幾句。
  • 春分是什麼意思象徵著什麼 春分有哪些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分是什麼意思象徵著什麼 春分有哪些習俗 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春分,此時晝夜平分,隨著氣溫升高,全國許多地方春光明媚、草長鶯飛。在這一天,人們豎蛋、送春牛圖,隨著戶外活動的增加,踏青的大幕漸漸拉開。
  • 農村俗語:「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當然了,就目前這個暴雨程度,農民朋友也是什麼活也幹不了,還得擔心自己的莊稼有沒有被淹了。對於農民來說,雨是好東西,但是這雨不正經起來,那對農田的傷害比乾旱有過之而無不及。農民其實是和天氣打交道打的最多的,基本上每年到了春夏秋這三個季節,農民是和老天爺打遊擊戰的,你來我退,你退我進,就是這樣,一步步的才把一顆顆莊稼伺候長大。
  • 小雪到,老農說「小雪宜雨不宜晴」有道理嗎?雨雪預測什麼年景
    導讀:小雪到,老農說「小雪宜雨不宜晴」有道理嗎?雨雪預測什麼年景?小雪節氣,冬季的排名第二個節氣是與立冬交接的節氣,小雪到,氣溫驟降,雨將凝結成雪花飄落下來。在農村,老農對小雪節氣當天的天氣很有研究並且是一代傳一代,口口相傳,並且對小雪節氣的天氣與來年的豐收做出了總結,總結出來的結果是:小雪節氣宜雨不宜晴。
  • 農村俗語「清明求天晴,穀雨哭求雨」這話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明日穀雨,穀雨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穀雨排行第六,穀雨也是春天最後的一個節氣,穀雨節氣之後就是都了夏天,夏天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夏了,馬上就要進入到了夏季,那麼這個時候也是雨水比較多的時候,畢竟萬物都是離不開水的,現在也是農作物生長的時候,那麼對於雨水來說也是非常渴望的,在農村裡有句俗語叫
  • 春分節氣到俗語「春分無雨是空年啥意思 春分下雨才好嗎?
    春分節氣到俗語「春分無雨是空年啥意思 春分下雨才好嗎?時間:2020-03-19 23:57   來源:農夫也瘋狂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分節氣到俗語春分無雨是空年啥意思 春分下雨才好嗎? 時間飛逝,三月份就要進入到下旬了,這個時候南方已經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了。
  • 春分和立春有什麼區別?2019年春分是哪天春分節氣由來和習俗
    春分是立春嗎?對於春分和立春有很多人還「傻傻的不清楚」,這是兩個節氣同樣帶有「春」字,稍不注意還以為是一個意思。這就弄混淆了。立春是每年的2月4日或5日,春分是每年3月20日或21日。那麼立春和春分的區別是什麼?2019年春分是哪天?整理春分節氣由來和春分習俗。
  • 明日春分,農村俗語為何說「春分無雨莫耕田,秋分無雨莫種園」?
    3.春分節氣與祭祀活動在古代社會各種時令節氣其實都與祭祀活動有關係,「春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令,其實也是古代社會中的節日和祭祀慶典。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曾云:「祭日於壇」,說的就是春分之時祭日大典。
  • 農村俗話說「後生發福,棺材當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農村的這句俗話,雖然說得有點難聽,但是就像農村說的話醜理正,有一定的道理,怎麼理解這句話:「後生發福,棺材當屋」呢?在我們這個小村子裡,我有一個叔叔,30多歲,因為身體太胖,挺著一個大肚子,稍微走一段路,都會氣喘籲籲的,因為肥胖的影響,身體就產生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症狀,慢慢的身體就垮下來了,有一次摔倒以後,因為腦溢血,過了一兩天就死去了,這是在我眼睛裡英年早逝的一個人,就是因為肥胖,農村說的發福引起的。
  • 在農村,老人說;「家中有三,家敗人亡」,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許多耐人尋味的俗語老話,有的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有的是勞動農民的智慧創作,經驗總結,在過去,農村信息閉塞,老一輩人在生產生活中,都是靠一些老話來預測天氣的變化,有時候也會用一些簡單的語句來教導後人如何為人處事,對於這一點,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有遇到過。
  • 三九到來,俗語:「三九四九不下雪,明年甕裡米生蟲」,啥意思?
    今天是三九的第一天,早晨起來看了下天氣預報,最低溫度-31°C,真的是刷新了最近的低溫記錄,其實這兩天最大的變化就是感覺這取暖真的有些乏力了,每天24小時不停地燒著鍋爐,但溫度始終都是在18°C左右,如果長此以往相信取暖將會成為農村人一年中最大的支出,好在這個寒冷只有4個月。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可能會有很多人感到費解這是什麼原因。其實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在農村民間一直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通常也就是簡單的幾個句,可是就是這簡單的幾個字,卻包含了很多的人生大道理和人生哲理。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在農村的人生活久了的話,就知道一些農村的特色,而在城裡是沒有見過的這些,其實也可以說是祖先們留下來的一些規矩,需要後人去遵守吧,經常會把這些些規矩濃縮成了農村的俗語,告訴後人他們該怎麼做?其實這些事祖先智慧的結晶,從這些詞語中可以了解農民的一些想法,還有農村的情況,下面就有三句俗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什麼道理呢?小夥伴們,隨小編去看看這三句是什麼吧!1.冬不坐石頭,夏不坐木,相信聽了的人都能夠非常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在冬天不能坐石頭,在夏天不能坐木頭,怎麼會有這種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在農村人嗎?
  • 農村俗語「芒種不見雨,伏裡無幹土」,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在南方,芒種節氣也是青梅成熟的季節,正所謂「青梅煮酒論英雄」就是這個時候發生的事兒;而種植水稻的中南部地區,在芒種前後已經基本完成水稻的種植,此時正是水稻滿田綠油油的景象,如果過了芒種再種植水稻,多半是過了時節,不會有好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