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中汲取治理營養(新論·學歷史用歷史③)

2020-12-18 人民日報

  深入了解歷史變化的軌跡,透徹地觀照歷史走向的規律,才能更好應對時代要求和社會變遷

  從歷史的風雲中借鑑方略,從歷史的經驗中汲取養分,從歷史的細節中感悟人生

      

  古人云,「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對於當下的啟發和借鑑作用一直為人們所高度重視。認識歷史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總結和概括,也不僅僅是對過往的追索和探究,還在於幫助人們從歷史的角度把握今天的社會發展和時代進程。

  「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對於從事領導工作的人來說,知史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不僅是個人修養和知識水準的提高,更是綜合能力與把握時代大勢能力的重要基礎。知史、學史既可以讓人認識前人的所思所為,更可以尋找探究歷史經驗對於當下的啟迪。真正理解歷史,對於時代和自身境遇的認識具有極大的參照作用。所謂「通古今之變」,深入了解歷史變化的軌跡,透徹地觀照歷史走向的規律,才能更好應對時代要求和社會變遷。

  當下全球格局深刻轉變,社會生活迅速變化,各種因素紛繁交織,知史可以讓人從歷史的變遷中找尋規律,從歷史的風雲中借鑑方略,從歷史的經驗中汲取養分,從歷史的細節中感悟人生。大時代的變化要求人們具備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來應對今天的挑戰、回應時代的問題。早在2014年,習近平主席就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指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讀懂中華民族從沉淪到奮起、由苦難而輝煌的歷史,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深厚根基,更加深刻地把握時代大勢。

  領導幹部學習歷史,要落實在提高歷史文化素養上,落實在提高領導工作水平上。而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我們常說人的大格局、大境界,其實很多方面就是來自於對於歷史的感悟。中國的歷史,既有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豐富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的深刻教訓以及由亂到治的智慧,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方面的殷鑑與教訓。今天,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反腐敗鬥爭,抑或是環境治理問題,都可以從歷史中獲得治理的啟迪。在歷史的進程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從歷史的借鑑中避錯糾錯,面對複雜狀況時,才有更加周全的應對。

  古人有言:歷史的價值在於「表徵盛衰,殷鑑興廢」。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從歷史中提升文化素養,從歷史中汲取治理營養,各級領導幹部就能更好應對時代提出的挑戰,在歷史的視野中書寫更加精彩的歷史。

  (作者為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相關焦點

  • 引導大學生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魏欣)11月24日下午,由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徐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等主辦,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傳承弘揚徐州歷史文化 展示新時代大學生風採」系列活動之「風採徐州」主題故事演講決賽在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 從黨史新中國史中汲取審計營養和力量
    新時期的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有新定位新使命,背負著黨和人民的重託、履行著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職責、承擔著服務好本單位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幹好新時期的內部審計,必須要提高政治站位、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營養劑。
  • 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推進理論創新
    原標題: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推進理論創新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既需要緊緊「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也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這是因為: 第一,傳統文化是土壤。
  • 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習近平這樣說
    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2019年1月2日,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 習近平從歷史中汲取了哪些養分?
    習近平重視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他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善於從歷史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治國理政智慧,引經用典是他講話的鮮明特色。  黨建網微平臺帶您一起了解習近平關於歷史的基本觀點。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二、歷史的重要性  給人類帶來智慧  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採各國文明之長。
  • 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黨的歷史包含著黨的奮鬥發展史、黨的理論創新史、黨的自身建設史等豐富內容,是黨的根、黨的魂,具有以史鑑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迎著中國夢的瑰麗前景,四位著名黨史專家與我們共同回首中國共產黨95載風雲歲月,從黨的歷史中汲取不斷開拓進取的智慧與力量。
  • 《與領導幹部談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探尋未來
    中華民族素有歷史學習,歷史借鑑的傳統,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從歷史中探尋未來,是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重要基礎。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撰寫的《與領導幹部談歷史》一書,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書中匯集了作者多年來撰寫的30多篇關於歷史學習、歷史借鑑的文章。
  • 銘記歷史,汲取奮進力量
    83年前,盧溝橋畔呼嘯的槍聲掀開了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日序幕,無數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壯麗篇章。銘記歷史,是為了珍愛和平;紀念勝利,是為了不忘教訓。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們必須銘記歷史,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團結一心、吾輩自強、砥礪奮進,決不允許歷史的悲劇重演。銘記歷史,時刻警鐘長鳴。
  • 法學研究應從史學中汲取營養
    原標題:法學研究應從史學中汲取營養 編者按 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並多次引用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 從抗擊疫病的歷史中汲取智慧
    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智慧,更好地走向未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國家、對我們民族、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稱得上是一場磨難。如何看待這場磨難,如何從磨難中奮起?
  • 當今反腐能直接從《鑑史問廉》中汲取歷史營養
    映象網訊(首席記者 梁新慧 河南電視臺記者 許繼斌 秦巖 慶宇 段超 文杰)連日來,大型廉政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熱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大家認為,該紀錄片就像一股春風,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同時,也反映了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歷史擔當和政治責任感。
  •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③|大國宣傳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① | 大國動員的歷史經驗與現實意義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② | 大國合作的歷史經驗與現實意義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④ | 大國青年的歷史擔當和現實選擇一、大國宣傳的歷史脈絡和歷史中的大國宣傳宣傳工作要做到黨性與人民性的相統一。黨性就是指宣傳工作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
  •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①|大國動員的歷史經驗與現實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② | 大國合作的歷史經驗與現實意義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③ | 大國宣傳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意義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國治理筆談④ | 大國青年的歷史擔當和現實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動員是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手段,通過組織群眾、發動群眾,能夠有效凝聚國家共識、整合社會資源、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群眾參與。回溯大國動員的歷史經驗,汲取大國動員在這場「大考」中所詮釋的中國力量,對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學習習近平的歷史觀:從歷史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
    習近平同志重視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他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他善於從歷史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治國理政智慧,引經用典、講述歷史故事是他講話的鮮明特色。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習近平的歷史觀。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歷史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學習中國近現代史要特別注意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歷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奮鬥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又造就了新的歷史輝煌。
  • 從歷史中汲取精神營養 講好新時代「戚繼光愛國主義精神」故事
    近年來,作為蓬萊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的濟南大學泉城學院,著眼國內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特別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種挑戰前所未有的大背景,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為深刻內涵的戚繼光愛國主義精神,並通過強化思政課程運用、課程思政借鑑、文化氛圍營造的三大路徑,形成了以弘揚戚繼光愛國主義精神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體系,取得實效。
  • 施展談「新遭遇論」視野下的中國歷史
    這種意義上的遭遇,姑且稱之為「新遭遇論」吧——讓各個區域的歷史真正展開為世界歷史,否則,我們看到的「世界歷史」只不過是西方歷史的對外投射,是西方吸收了一些新的質料而已,而東方世界的歷史性被完全遮蔽掉了。
  • 主席致信祝賀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學歷史究竟有什麼用?
    習主席在賀信中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不管是中國歷史研究院的成立把歷史學科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還是習主席提出「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期望和要求,似乎總結歷史經驗、探索歷史規律、把握時代潮流是國家的事,是政治家和歷史學家的事,與我們普通百姓的關聯並不大,那麼學歷史對我們普通人來說究竟有什麼用呢?
  • 歷史終結之後 | 劉擎:面對中國模式的歷史終結論
    這篇訪談發表時用的標題是《重歸「歷史的終結」》(「Back to The End of History」, Newsweek, September 20, 2008)。難道一年之後,他的思想真地發生了「巨變」?       懷著這樣的疑問,我向東京大學的友人王前先生求教。
  • 從歷史精神中汲取前進動力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在近期召開的第15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海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四史」教育在新時代的重要作用和價值進行了探討。
  • 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2020-12-18 16:05:33 參與互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微視頻 | 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