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
農村雖說發展慢,卻是傳統文化保留比較好的地方。
很多農村人都是受到上一輩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的習俗薰陶下,一些傳統習俗他們沒法完全摒棄掉。
好的是,傳統習俗和文化得以傳承,壞的是,這些習俗有的與現如今的發展格格不入,甚至有危害,比如祭祀活動。
而11月15號就是一年一度的寒衣節,那麼這個節日又是怎麼來的?
又有哪些值得一說的習俗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寒衣節,民俗裡的「鬼頭節」
寒衣節雖然沒有中秋、春節那麼隆重,被人們熟知,但也是我們國家比較傳統的節日之一。
這個節日一般是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今年正好是公立11月15號。
「寒衣節」也叫「十月朝」、「冥陰節」,在民俗裡有個響噹噹的名字——「鬼頭節」,是比較傳統的祭祀節日。
該節日早在周代就已經誕生,距今兩千多年,歷史非常久遠。
寒衣節在北方過得會比較隆重點,北方人在這天會祭掃,紀念去世親人。
甚至把寒衣節和清明節、中元節成為中國「三大鬼節」,都與祭祀有關。
在北方習慣性的把寒衣節這天當做嚴冬到來的標誌,這天后氣溫會寒冷很多,而為去世親人祭祀,送寒衣,在他們看來是對去世親人的懷念、關心與感恩。
一些人會把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家人換衣服,也叫換季,如果天氣依然暖和,也要儀式感很強的穿一下,圖個吉利。
農村家裡也會整理火爐和煙筒,象徵性的生一下火,確保天一下子冷下來能順利取暖。
北方還是比較冷的,很多人家也會燒炕,這幾年可能發展很多,都安裝了地暖會好很多,以前則多是靠燒火燒煤取暖。
各地區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在這天祭祖,有的則祭墓!
不僅如此,寒衣節這天還要準備食物、香燭、紙錢等貢品,北方當地還有必不可少的「冥衣」,祭祀時要把「冥衣」燒給祖先們,這個習俗叫「送寒衣」!
後來這個習俗被演變成「燒包袱」,就是在一個紙袋裡裝上冥紙,外面寫著送者名字和收者名字以及稱呼。
我老家貴州叫「燒包」,但一般寒衣節不燒包,而是中元節,也就是七月半的時候才燒紙。
比起以前直接燒衣服給親人,現在人們更看的開,覺得有錢就能買到很多東西,冥紙就是紙錢。
而關於寒衣節燒紙還有個民間故事!
慧娘「還陽」
相傳蔡倫剛發明紙的時候,賣的很好,他的嫂子慧娘也讓丈夫學習造紙。
但丈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慧娘聰明就想了個辦法。
某天半夜,慧娘假裝急病去世,丈夫在她棺材前哭的撕心裂肺,還邊燒紙邊哭訴自己學藝不精紙賣不出去把慧娘氣到了。
說是把這些紙燒成灰,會慧娘解氣。
鄰居們聞聲而來,只見慧娘突然睜開眼,說把門打開自己回來了,鄰居們把棺材打開嚇了一跳。
慧娘有模有樣的說自己在下面推磨受苦,的虧了丈夫燒紙錢才得到幫忙,買通三曹官得以回來。
丈夫配合演戲說並沒有送錢給她,慧娘說燒的那些製作粗糙的紙在下面就是錢,說著夫妻二人又抱著紙燒給已逝父母。
在場的人聽後覺得燒紙對去世親人好,就都向慧娘夫妻買紙,他們解決了紙滯銷的問題,民間也把慧娘「還陽」這件事傳開,而這天正好是農曆十月初一。
所以後來的人們都在農曆十月初一,也就是寒衣節這天祭祀祖先,上墳燒紙。
而關於送寒衣習俗的細則與步驟,以及各地其他習俗,咱們接著看!
燒寒衣習俗
燒寒衣一般上午去,擺好貢品,再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和冥幣等祭祀用品。
吃過午飯把鍋臺收拾乾淨後,叫上一家人到山上上墳燒寒衣。
到達後,在墳前要焚香點蠟,再把貢品放好,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畫一個圓圈,再將五色紙、冥幣放在圈內,點火焚燒。
有的人家不單燒冥幣,還燒五色紙做的豪宅、車子等,一邊燒一邊念叨去世之人,祈願對方在那邊過得好。
還有的會在墳頭畫圈時在旁邊再加個圓圈,用以救濟那些無人祭祀的孤墳,以免他們搶走燒給自己親人的東西。
燒的時候還要注意,一定要燒乾淨,不然容易接收失敗,親人們就不能使用。
還有的地方更講究,說是要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則可以在門前燒紙,並非一定要到墓前。
在平遙等地,寒衣節傍晚婦女們還要在門外放聲大哭!
此外,農村的守孝3年也會選在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穿回正常衣服,給祖先遷墳合葬等事情也多會選擇這天進行。
當然,寒衣節不僅僅是為去世親人送寒衣,活著的人們也有一些傳統節日。
除了上面說到的換衣生火,部分地區這天婦女還不能出行,農民們還會吃蕎面和莜麵。
我老家貴州這天則會家家戶戶打餈粑,糯米粑、包穀粑、高粱粑,以及各種餌塊粑,農民們在這天都會忙乎打餈粑的事情。
甚至在十月初一前幾天,農民們就已經開始砍柴,洗蒸籠,泡米,忙的不亦樂乎。
寒衣節在北方的祭祀味道很濃,在南方寒衣節祭祀的概率並不高,我老家直接稱呼為「十月初一」,大多被看作是打餈粑的日子。
不過北方不少城市也因為寒衣節祭祀引發了燒紙汙染空氣的事情發生,民間傳統需要繼承,但城市空氣也需要維護。
有人提出可以舉行寒衣節集體祭祀活動,以民間表演、上香等代替燒紙!
好了,那麼寒衣節你們老家是怎麼過的呢?歡迎留言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