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出身於工人家庭,卻妥妥的一個學霸,他用了8年時間攻讀了醫學博士,卻改行攻讀MBA,在麥肯錫底層做起,10年後,37歲的馮唐成為這家公司 的合伙人。
同時他還是一個斜槓中年人,業務寫作,也是成績斐然,2013年,馮唐以年版稅收入295萬登上了作家富豪排行榜。
而馮唐卻表示寫作只是他的業餘愛好,他只是一個全職的管理工作者,在管理領域的一個「掃地僧」。
在商圈、在文壇,馮唐都曾掀起一波波浪潮,他究竟憑藉什麼可以在商圈和文壇,這兩個不搭界的領域傲視群雄呢?
借用馮唐自己的一句話來說:
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
在他開掛的人生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工作和處事原則。
01、人生戰略:有時候不努力是正確的人生戰略
有人可能會不理解,會說: 「你不努力,來人間幹什麼,做臥底 嗎?」
戰略上要「認命」
曾國藩說: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所以馮唐先生認為:一件事情能否成功,人為因素最多佔三成,七成是天命。天命這個因素包括很多,有天時、地利、人和、身處的大環境和工作的小環境等等情況。
戰術上要「收斂」
《聖經》說: 「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 勝。」
馮唐明確指出:如果一個帶有太強的目的性,很有可能遭到別人的反感。有時因為跑得太快,遭到別人的妒忌。
很多時候,因為太過急於求成,表面上你贏得了戰鬥,實際上失去了整個戰爭。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很多生意,都是有個帳期,一月一借款,或者是一個季度一結款。有的時候,因為害怕對方到時付不出錢,或者是自己急需要錢,於是便窮追猛打,結果對方三天就把錢打過來了,可是因此你就丟失了這個客戶,每月因此少了一筆客觀的利潤。
不著急,緩稱王,是一種正確的態度
莊子說: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 無力。」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積累不夠,就無法承擔你的名聲。
所以馮唐說了:成名不要趁早,尤其不要成無準備之名。如果沒有準備好就立旗、 立山頭,最後累的一定是你。
沒有積累便稱王,造成德不配位。沒有積累便稱王,容易下盤不穩,被時代或其他人滅掉,最後徒增了一個笑話。只有徐徐圖之,便可厚積薄發,從勝利走向勝利。
說了那麼多,並非是要你不努力,而是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去努力。
你可以不屠龍,但不能不磨劍。得志行天下,不得志獨善其身,淡定而從容。
02、選擇,不僅只是斷舍離
我們都知道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馮唐先生講的選擇別有一番意味。他說要摒棄「身心靈」 ,在現實中「修行」。
現在流行一種「身心靈」的課,在一個詩情畫意的地方,一個個飄飄若仙,辟穀輕斷食,見面不說話,用心靈去交流,以及香道、茶道、抄 經、自然禮拜、萬物皆有靈等「身心靈」的課。
其實這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多了一層浮誇之氣,反而失去了修行的真諦。
馮唐說,曾國藩倡導的「一味忍耐,徐圖自強」,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來,愈挫愈勇,百折不饒,才會百鍊成鋼。
讓身心靈,不是那種「詩情畫意」般的修煉,而是在現實中修行。
03、做事的方法:以笨拙為本分,求仁得仁
以賣弄為醜,以笨拙為本分
馮唐先生在他書中誠懇地說道:
為讀書人的,要戒油膩,忌賣弄,而是以笨拙為本分。讀書人應當講求「以勤補之」,以勤勞去補笨拙, 而非以投機取巧去補笨拙,以跟風隨潮流去補笨拙。
「以慎出之」,當希望能夠成事、多成事、多成大事的時候,要謹慎。謹慎油膩即謹言慎行,就是不要做那些不見光的事情,說見不得人的言論。
得志行天下,不得志則多讀書
馮唐說:得志則行天下,不得志則獨善其身。
如果有幸遇上貴人,有了合適機會,正好自己的才能又達到了境地,那麼就放手一搏。這就是得志,你行天下。
如果沒人賞識你,沒有合適的際遇,那麼也不用懷才不遇,哀怨嘆息,這種事情也是常有的,不得志則獨善其身,就是多讀書,因為讀書 不僅能讓你快樂,還能為你將來再行天下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
這些都是來自馮唐的新書《馮唐成事心法》中的一個部分,這本書是馮唐先生借用了對曾國藩的解讀,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經歷而寫,看完後,感覺豁然開朗,感覺接受到了一種思路和底層邏輯。
成功不可複製,但是我們可以站在成功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有了更好的修為,將更好地走完後面的道路。
《馮唐成事心法》告訴我們:生活中前行,在前行中修行,在修行中進行自我管理。先天的基因我們無法改變,但是看了《馮唐成事心法》,我們至少可以學習到牛人的處事原則和處事的一些底層邏輯,還有可以努力成為一個牛人,即使不能成為很牛掰的人,至少可以努力成為一個能夠成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