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成就綜述|傳奇深圳 勇立潮頭

2020-12-14 每日經濟新聞

40年,傳奇深圳初心未改: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沒有「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就沒有如今的深圳,40年裡,產業巨變、創投爭先、財富積累、綠化無限、城市提速……深圳在堅持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同時,也在體制機制上勇於創新,樹起中國高質量發展「一面旗」。

如今,深圳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這是深圳的新使命、新定位、新坐標。勇立潮頭的深圳定會在下一個40年貢獻更具「圳能量」的中國先進特區經驗。

從「三來一補」到「科技+金融」

邊陲小漁村在向國際科創中心蝶變

1979年,深圳石巖,隨著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上屋怡高電業廠落戶,特區揭開了承接世界性產業轉移的序幕,也正式激活國內「三來一補」企業招商引資的熱潮。

這種紅火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他城市在稅收和人力成本的政策性優惠下,深圳的「三來一補」加工型企業陸續外遷,成為深圳開啟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開端。

特區政府在1992年提出發展高附加值產業,以擺脫密集加工產業的束縛。彼時的產業轉型被外界稱作是「以退為進」,但它像一塊磁石,正在匯聚科技創新的全要素集成,技術、資本、人才等資源的重新分配徹底改變了特區產業發展的格局。

在當時,深圳科技要素一貧如洗,企業開始從「產學研結合」入手發展尖端人才和技術。1980年時,當地沒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僅有一個農技站;沒有科學家、教授,只有兩名工程師;國家科研項目、國家計劃的科研投入是零……

而截至2017年末,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3.8 萬人,其中具有中級技術職稱及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43.54萬人,累計引進全職院士29人、海歸人才10萬人。201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900億元,佔GDP 比重4.13%,超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

即便在金融海嘯肆虐之時,深圳以華為、中興、比亞迪、邁瑞、大族雷射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紛紛取得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長。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當年已達到8711億元,而在1991年,這一數字僅22.9億元。

與此同時,特區也在積極構建完善的金融生態服務實體經濟,建成以銀行、證券、保險業為主體,其他多種類型金融機構並存的現代金融體系,成為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擁有深圳證券交易所、招商銀行、中國平安等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金融機構,其中深圳證券交易所是全國兩大證券市場之一。

深圳從「三來一補」產業轉型至以「科技+金融」為主導的高附加值產業,不僅為本地自主創新發展高質量經濟創造條件,也帶動珠三角城市紛紛走上產業升級的道路。英國《經濟學人》曾對深圳高度評價,「改革開放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

附:數讀部分

●1997年 深圳建立人才大市場,開勞動力商品化之先河。

●日均55件發明專利。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90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4.10%;PCT國際專利申請達20457件,佔全國申請總量的43.07%;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230家。擁有2000萬人口的深圳,目前擁有各類人才總量超過1/4。

●6個90%。深圳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產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

●1990年 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並進行試營業。

●2017年11月 《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開始施行,包括「68條」人才新政。

首屆高交會誕生到創投全要素聚集

深圳已是全球獨角獸重鎮

特區成立40年來,產業結構的調整促成了本土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勢頭,並帶動本土創業氛圍不斷升溫,建立了「創業載體+創業輔導+創投資金」的立體孵化模式,提升城市競爭力。

深圳在20年前為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搭建了現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交會,為扶持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構建了不斷完善的創新、創業、創投體系,成立了現在享譽行業的深圳高新投、中小擔和以深創投為首的一大批創業投資管理和服務機構,開啟金融促進科技,科技帶動產業的投資驅動新範式。

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曾回憶說:「我們曾為湊出必須的營運資金而四處奔波、夜不能寐,甚至試圖賣掉我們的QQ軟體。幸運的是,藉助深圳第一屆高交會這個平臺,我們獲得了第一筆風險投資,加快了創新步伐,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風投領域中,創業投資機構是企業重要的直接融資來源,特區在過去的40年裡,不斷引領著國內PE、VC的投資方式和創新意識。1999年,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創業投資大幕的拉開;2007年深圳市東方富海投資有限公司的成立又將國內創投模式從傳統投資公司型向有限合夥制過渡,開創了國內以基金形式投資股權的新紀元;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也在今年躋身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彰顯本土機構致力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投資的實力。

促成資本集聚的背後是來自本土企業的高成長性,特別是在技術密集型領域,如機器人、智能硬體、電子商務、物流服務和人工智慧等,已為全國開創出最具科技創新色彩的「深圳樣板」,並再次向世人展示深圳速度下的科創佳績。

據此前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白皮書(2018)》記載,早在2018年初,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獨角獸企業35家,深圳擁有22家排名第一,佔到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企業總數的62.9%。

另據《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統計顯示,全球有586家獨角獸企業,比去年增加92家,美國以233家領先於中國的227家分別位列冠亞軍,美中兩國獨角獸數量佔全球總數八成。值得關注的是,獨角獸數量排名前12的城市中,深圳在列,數量上超過倫敦。

附:數讀部分

●華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連續二季度排名第二,緊隨三星並超越蘋果。

●騰訊|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帳戶數達到10.82億,用戶數量全球領先。

●正威|營業額逾4900億元,位列2018年世界500強第111名,金屬新材料領域位列世界第一。

●萬科|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上市公司,《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第307位。

●比亞迪|國內最早從事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掌握新能源汽車的晶片、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連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

●柔宇科技|發售了全球首款真正的消費級可摺疊柔性屏手機FlexPai柔派,自主研發0.01毫米全球最薄彩色柔性顯示屏。

深圳GDP從1/2500到1/1

制度創新加速特區經濟駛入快車道

特區在建立之初,與全國缺少資源、資金、資本支持一樣,面臨著經濟建設無從下手的尷尬,如何從制度上創新才是破局的關鍵,因此,探索由傳統計劃經濟邁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成為那個時代的熱點。

為了提高效率,1979年10月,碼頭工程率先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工人每日工作定額為運送55車泥,完成定額每車獎勵2分錢,超過定額的每車獎勵4分錢。獎勵辦法執行後,工人熱情高漲,最多一人一天可運泥131車,領取4.14元獎金。

這一制度改革拉開了蛇口全面改革的序幕。從1979年到1984年,蛇口開啟新一輪試驗:敲響了土地拍賣「第一槌」,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建立了第一個出口工業區……短短5年間,蛇口創造了24項全國第一。

而近年來,深圳又在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首次破冰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法檢人員職業化改革……一系列改革舉措激發出深圳新的活力,增厚了經濟發展的財富效應。

2018年,深圳全年GDP為24221.98億元人民幣,首次超過香港24022.44億元人民幣,而這一指標在1980年僅為香港的1/2500,1980年中國人均GDP156美元,深圳人均GDP70美元,香港則是數千美元,而今天,深圳人均GDP超過3萬美金,基本進入發達經濟體水平。

從1/2500 變成1/1,短短40年間,深圳幾乎在中國內地再造了一個香港。除了制度的創新,也有來自本土經驗的促進。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此前公開表示,「不平衡發展模式+資本盈利水平的保障」是深圳發展的核心經驗。

他指出,通過把香港資本和深圳本地勞動力結合,形成加工貿易發展模式,形成增加值的一部分以工繳費方式返還地方,一部分以工資方式發給老百姓,還有一部分中資參股後分得紅利。完成「第一桶金」積累後,深圳開始大規模投資建設,利用境內外貸款將深圳推到經濟增長的快車道上。

「計劃經濟只能將兩個元素中其一加以保障,通過壟斷實現資本收益率,或是通過壟斷實現某一地區的率先發展,必須靠市場力量的作用,讓兩個因素相互配合,可持續推進。」曲建說。

附:數讀部分

●1979年 蛇口碼頭工程率先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

●1983年 新中國第一張股票「深寶安」發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業誕生。

●1985年 《深圳經濟特區暫住人員戶口管理暫行規定》出臺,深圳在中國內地率先實行暫住證制度。

●1987年 中國首次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在深圳進行,經過國內外44家企業的激烈角逐,深圳經濟特區房地產公司(深房集團前身)以525萬元的價格成交。

●1988年 《深圳經濟特區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臺,「房屋是商品」觀念由深圳走向全國。

●1992年 深圳在全國率先探索最低工資制度,當年深圳最低工資標準為245元/月。

●2001年 《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場管理規定》頒布實施,這是中國內地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法規。

●2006年 《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出臺,成為全國第一個保護改革創新的專項法規。

●2009年 國務院批准《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

●2014年 深圳市成為全國第一個電子招標投標試點城市。

●2018年1月 深圳市印發《關於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推出20項改革措施126個政策點,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從「灰霾天」 到碧水藍天

多措並舉補齊發展帶來的環境短板

用近40年的時間,進入發達經濟體水平,深圳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土地告急、資源短缺、人口超負荷、環境惡化等問題。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之間,深圳努力尋求一條平衡發展之路。

為建設健康穩定的森林之城,高標準重塑城市生態基底,深圳早在2005年,就率先在全國出臺《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將市域近一半土地劃定為基本生態控制線範圍,明確規定全市生態用地比例不低於50%。編制《深圳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工作方案》,探索基本生態控制線內土地分級分類管理制度,編制完善耕地、溼地、海洋、礦山資源、再生資源回收等保護和利用規劃。十幾年來,線內面積不減,空間格局不斷優化,生態質量逐步提升。

如今的深圳,在大氣方面,2019年,深圳市空氣品質持續向好,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9,連續7年排名前10,在珠三角地區排名第1。特別是細顆粒物(PM2.5)年均值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是2006年有監測數據以來首次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創歷史最好水平;全年灰霾天9天,較2018年大幅下降11天,為1989年以來最少。

另外在2016到2018年,深圳累計完成水汙染治理投資701億元;推動全市新改擴建汙水處理廠19座,新建汙水管網5897公裡,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完成小區正本清源改造項目8980個,2018年改造項目超過歷史改造數量的總和;全面完成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整改任務。

此外,還投資10.6億元實施森林精準提升工程,全市累計新增造林綠化面積8824公頃,優化改造人工桉樹林、馬佔相思林林相2243公頃,中幼林撫育4154公頃,完成6條線路的生態景觀林帶撫育管護。實施水環境提升工程,重點推進龍崗河、觀瀾河、茅洲河等11條河流景觀改造,打造林水相融的帶狀森林,建成開放9個溼地公園,華僑城溼地公園被列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

生態之美,成就發展之美。如今,深圳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城市競爭力提升、產業升級,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優良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深圳吸引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等領域高素質人才的新優勢。

附:數讀部分

●千園之城|深圳全市的公園數量,從改革開放之初的5個,到當下的942個,實現每2平方公裡就有一個公園。

●500米|在深圳,500米可達社區公園,2公裡可達城市綜合公園,5公裡可達森林郊野公園。

●2443公裡綠道|深圳以「全域公園」理念建成總長度約2443公裡的綠道網。目前,深圳綠道密度達到1.22公裡/平方公裡,全省第一。

●公交車100%純電動化|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累計投放12.3萬輛新能源車,其中累計投放純電動公交車1.63萬輛,率先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累計投放純電動計程車1.25萬輛,純電動化率達62.5%。

從日夜兼程到「一小時交通圈」

深圳新型交通體系為大灣區發展提速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夢想加速照入現實。支撐它的除了依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和廣珠城際鐵路構建的「超級環線」,深圳在過去40年中落成的新型交通體系建設功不可沒。

首先在城市軌道交通方面,公交地鐵線路現已完成一、二、三期工程1、2、3、5、7、9、11號線及4號線南段總計288.4公裡、206個車站線路的建設任務,同步建成了羅湖、福田、深圳北站、深圳東站等重要交通樞紐,完成了近百項市政代建工程。目前在建線路14條(含延長線)、在建裡程達到264公裡、167座車站。2020年6月29日,深圳地鐵穗莞深城際深圳機場至前海段項目正式開工。

此外,深圳還在深港之間布局「東、中、西」跨界軌道體系,逐步放開大珠三角人員的跨界政策,實現兩地城市生活的自由流動。有消息顯示,深圳還將規劃港深西部快軌、廣深第二高鐵延伸香港、港深汕城際等多條通道,深化與相關的跨界交通合作,研究新增前海口岸、深圳東站口岸、深圳坪山站口岸,深港之間的聯繫將更加便捷。

2019年,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官網公布了《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範例行動方案(2019-2035 年)(公眾諮詢稿)》。計劃到2035年,深圳將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核心區以及莞惠核心區樞紐間半小時直達,與泛珠三角區域主要城市高鐵直達率達90%;全市軌道站點10分鐘步行範圍覆蓋全市70%以上區域,基本實現公共運輸服務均等化。

隨著國家「十三五」規劃把深圳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升級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深圳將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鐵路樞紐、國家公路樞紐、沿海主要港口和貨櫃幹線港。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深圳還將發揮灣區合作優勢,與香港共建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機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全球門戶,進一步向全球城市邁進。

附:數讀部分

●深圳機場國際客運通航城市已達46個

●深圳共開通國際貨櫃班輪航線239條,通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

●深圳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8萬億元人民幣,連續10年蟬聯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榜首

●深圳共與55個國家的85個城市建立友好關係(截至2017年底)

●每天67.89萬人次經深圳口岸出入境(2018年上半年數據)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相關焦點

  • 深圳40年•成就綜述 | 傳奇深圳 勇立潮頭
    40年,傳奇深圳初心未改: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沒有「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就沒有如今的深圳,40年裡,產業巨變、創投爭先、財富積累、綠化無限、城市提速……深圳在堅持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同時,也在體制機制上勇於創新,樹起中國高質量發展「一面旗」。
  • 擁抱深圳 | 禹洲集團勇立潮頭 奮楫爭先
    10月14日上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深圳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禹洲集團董事局主席林龍安先生應邀出席慶祝大會。
  • 深圳中行:與深圳共同起步 在特區建設中勇立潮頭
    站在歷史交匯點上,深圳經濟特區迎來40歲的生日。 「在中國城市化高歌猛進的徵程中,沒有哪座城市能夠替代她的樣本意義,因為她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好的縮影。」
  • 【特區40年 央企共奮進②】招商局集團:敢闖敢試立潮頭,與深圳聯袂...
    編者按 40年前,黨和國家作出興辦經濟特區這一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40年來,廣大中央企業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緊抓發展機遇,以紮實舉措全面助力特區高質量發展,與特區共成長、共奮進。
  • 勇立潮頭 開拓進取
    支持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支持在資本市場建設上先行先試;進一步放寬前沿技術領域的外商投資準入限制……近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發布,27項目標任務涵蓋各個領域,為深圳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拓展了新空間。
  • 深圳,書寫新中國騰飛的時代傳奇
    在全國672個城市大家族中,深圳經濟特區無疑最能反映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在這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時間節點,深圳的「傳奇故事」更令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人民記憶:70年70城」記住深圳,精選深圳各行業代表人物,從城市建設、人工智慧、軌道交通、營商扶持、公共服務、生態文明等角度切入,反映深圳城市發展變遷,生動描繪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行業發展、城市發展以及國家發展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對比變化,分享個體成長與城市發展和國家進步同呼吸、共命運的真實歷程,激發熱愛城市和感恩國家的情感共鳴。
  • 深圳特區三十年成就輝煌 面臨「四個難以為繼」
    深圳特區三十年成就輝煌  下一步面臨「四個難以為繼」  本報深圳訊(記者 張孔娟 □秦臻) 在日前舉辦的「經濟特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上,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表示,深圳特區三十周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 深外三十風華茂,勇立潮頭再出發!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包力滋蘭樹蕙,杏壇飄香勤栽桃李滿天下三十風華,先行示範勇立潮頭再出發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也是深圳外國語學校建校三十周年在深外任教18年的楊素寧老師,是學校外語書院的主任,作為教師代表,她分享了從中學時期開始與外語結緣、後來與深外結緣的故事,也勉勵深外學子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逐夢遠航。勇立潮頭,先行示範勵精圖治,大展宏圖。
  • 一組照片帶你感受「深圳速度」
    一組照片帶你感受「深圳速度」 2020-10-17 00:37:35   來源:中國鐵路
  •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勇立潮頭 開拓進取
    支持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支持在資本市場建設上先行先試;進一步放寬前沿技術領域的外商投資準入限制……近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發布,27項目標任務涵蓋各個領域,為深圳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拓展了新空間
  • 勇立潮頭 開拓進取(人民觀點) ——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②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新聞中心 勇立潮頭
  • 立意開掘、美學突破與融媒傳播,《敢向潮頭立》的政論片創新三論
    《敢向潮頭立》用16分鐘的體量展現了深圳40年發展的歷史、現在與未來,立論高屋建瓴,強大班底高效協作呈現電影大片質感,聯動「深視頻」進行融媒傳播,堪稱講好深圳故事的範本。
  • 深圳40年明星企業|堅持高質量發展,前海人壽不斷提質增效
    來源:投資者網深圳40年明星企業|堅持高質量發展,前海人壽不斷提質增效《投資者網》鄭小琳得益於深圳肥沃的「創新土壤」,40年來,一顆顆「種子」在此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從1979年4月,深圳開始探索特區建設,到1980年成為首批4個「經濟特區」之一,深圳金融業順應改革開放大勢,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整整40年,深圳金融業勇立潮頭、一路壯大,形成了一部開拓創新的奮鬥史。整整40年,深圳金融企業落葉生根,飽經磨礪,成長為一批業界不斷學習的標杆企業。
  • 勇立潮頭意氣豪
    從吟誦詩句「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到寄望二十國集團勇做世界經濟的弄潮兒,習近平主席以「錢江潮」「弄潮兒」象徵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號召世界主要經濟體起而行之,閃耀全球治理的智慧光芒。  勇立潮頭的弄潮精神,一直是蘊藏於浙江文化基因中的深厚力量。
  • 乘勢而上 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勇擔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乘勢而上 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勇擔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5個經濟特區引起強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東方風來,改革潮湧。  經濟特區輝煌成就彰顯改革開放磅礴偉力  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  「順豐在深圳發展壯大,聽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感到非常振奮。」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衛表示,「40年來,深圳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
  • 用體育情懷書寫深圳故事
    深圳晚報訊 (記者 林煒航) 1月15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體育圖片展在深圳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展出了數百張反映深圳體育發展歷程的珍貴圖片,展現了深圳體育40年來的傳奇巨變和豐碩成果,講述了深圳體育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勇立潮頭、敢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圖片展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
  •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5個經濟特區...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乘勢而上 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勇擔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5個經濟特區引起強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東方風來,改革潮湧。  經濟特區輝煌成就彰顯改革開放磅礴偉力  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  「順豐在深圳發展壯大,聽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感到非常振奮。」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衛表示,「40年來,深圳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
  • 改革開放40年風雲人物 楊壽海:逐浪人勇立潮頭
    2018-12-05 07:42圖文來源:南京日報改革開放40年風雲人物楊壽海:逐浪人勇立潮頭同時,「紅太陽」入選央視「大國品牌」欄目評選的「改革開放40年40品牌」之一……2018年,楊壽海和他的「紅太陽」喜事連連。作為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南京企業家,楊壽海和紅太陽集團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浪尖,他感慨地說,自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實踐者和見證者,因為改革開放的引領,才讓他在商海浪潮中乘風破浪,勇立潮頭。
  • 從嚴治黨 勇立潮頭
    2019年以來塔河礦業紀委緊緊圍繞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責,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監督責任,大力推進幹部作風建設,積極構築反腐倡廉防範體系,做到了全面貫徹從嚴治黨的工作理念,完善了警示教育、制度約束、監督保障體系,促進了塔河礦業健康發展和全體幹部員工全面發展。
  • 深圳服裝設計40年
    來源:經濟日報↑深圳時裝周(攝影:劉伯良)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40年裡,有許多時裝品牌在這裡紮根、成長,走向國際。40年的深圳服裝史,是中國時尚的覺醒史,也是中國時尚從來料加工到文化自信的生動濃縮和鮮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