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建林
【一】農曆正月初六,這一天又稱馬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六馬日: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叫「送窮」,把窮氣送走趕跑,這是中國民間一種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各地送窮的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的意思。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二】按照中國習俗,初六是店鋪大開張的日子,放鞭炮象徵著一年的生意紅紅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古時的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還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噹噹,大吉大利」之意。
【三】正月初六,在過去,也是大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有的人家在初六開市前,找一些「全可人",(丈夫孩子、公婆,有學士,有錢的人)來到各屋轉一下,嘴裡不停滴說些吉慶話:如「開市大吉、吉慶有餘、事事平安……。
【四】正月初六「開市」的這一天有很多忌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說晦氣的話,不能多嘴多舌,更不能做一些叫人難堪的事情,惹得大家不高興,是最不吉利的。開市前忌諱外姓婦女到家裡串門,等到「開市」以後,所有春節的禁忌即告結束,一切恢復如常,鄰裡也可恢復串門交往。 【五】初六馬日也有很多故事: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六】廣州民間流傳的農曆新年習俗歌當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採青走百病。」正所謂大年初六求順扔窮鬼。 【七】窮神到底是誰呢?唐代文學家李邕《金谷園記》:「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 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
【八】中國民間相傳窮鬼是上古帝王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窮子」。正月的晦日,窮子死了,宮人把他理葬,並說:「今天送窮子。」從那之後,窮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窮鬼了。
【九】據錢鍾書先生《管錐編》考證,我國唐代民間便開始盛行送「窮鬼」,然而只稱「鬼」而不稱「神」。明清之後,「窮鬼」才被尊為「窮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沒人說得清。
【十】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宋朝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中國民俗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