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推窗望去,遠處重巒疊嶂,江水滾滾,近處最美跑道二期蜿蜒,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江景房視野。
8月4日中午,站在杭州觀潮華庭29樓,67歲的林寶根看到這些忍不住感嘆:「盼了3年,終於等來了家!好!真好!沒想到這輩子也能住上這樣的房子。」
腳下這片土地,曾經是杭州濱江區浦沿街道新生村的,2017年整村拆遷,原拆原建,7幢近30層的高樓拔地而起,組成了現在的觀潮華庭。日前,小區一期完成了主體竣工驗收,市政景觀施工也已基本完成,正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
1】盼了3年,盼來了新家
林寶根是土生土長的濱江人,當年家中拆遷,他一萬個捨不得。
記憶中,他和兄弟姐妹住在茅草房裡,有過一段四處漏風朝不保夕的日子。後來,父親用石灰渣將房子砌起來,他也體驗過「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心酸。到了他這一輩,已經住上了結結實實的小樓,日子也蒸蒸日上了。
拆遷前,林寶根家是四層樓房,裝修得漂漂亮亮的,他和妻子、兒子、兒媳、小孫子,一家五口住一起。
老林以為,自己的一輩子就在這個小樓裡這麼過了。沒想到,要拆遷了。
「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知道城市要發展,也是要配合的。」拆遷時,他們家有近500㎡的面積。
讓他意外的是,他即將入住的安置房,一點老底子安置房的影子都沒有,是「漂亮的一線江景房」。
觀潮華庭,位於聞濤路以東,七甲路以南,規劃支路以北。旁邊是浙大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和濱文中學,幾百米遠是在建的地鐵六號線。
2】綠城代建,每套房子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江景
觀潮華庭小區是綠城代建的,小區實行人車分流,中央有個超大的草坪,草坪外圍是7幢28-30層的高層,共有561套房。小區配有1幢配套商業用房,1幢配套服務用房,汽車車位有915個,配比率較高。
項目負責人葛亮告訴小時新聞記者,小區規模不大,所以房屋格局儘可能做到優化。
我們走進了其中一幢樓。
這一幢的入戶大廳是格柵式設計的吊頂,用石膏線裝飾,大廳牆面米色瓷磚,地面是水刀拼花花紋。整幢樓兩梯三戶,中間套50㎡,一室一廳一廚一衛,簡單配備了馬桶和洗臉池。東邊套100㎡,西邊套150㎡。
每套房子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江景。
150㎡的西邊套四室一廚兩衛,視野最好。
記者走進這一幢頂樓29樓的西邊套。
客廳外就是錢塘江,遠處的之江大橋清晰可見。「一直住在江邊,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景色,果然住在高樓就是不一樣。」老林說。
如果說「樓王」,觀潮華庭也有。
「兩梯兩戶的格局,每戶150㎡,視野更加寬敞。」老林告訴記者,他就想拿一套150㎡的,一家五口人可以住在一起。房子開建以來,老林跑了好幾趟。他們一家在過渡房裡過了三年,就盼著拿房的這一天。「我們鄰居的孩子都等著結婚用,分了房,就是一線江景婚房了。」
老林喜滋滋地說,如果讓他們自己掏錢買這樣的房子,那是買不起的。「附近的錢塘山水二手房的價格已經超過了4萬8了,真的感謝政府。」
據了解,觀潮華庭爭取在今年整體完成專項驗收。
3】摒棄安置房以前的刻板,讓老百姓覺得「等得值」
觀潮華庭只是濱江安置房的一個側影。
離觀潮華庭不遠處的秋波名府,是綠城代建的濱江第一個安置房小區,今年年底將迎來交付。秋波名府一共五幢樓,3幢22層,2幢25層,一共394戶,整個小區的設計和觀潮華庭類似。
葛亮說,現在的安置房已經不是老底子人們記憶中的安置房了。就拿綠化來說,寬闊的走道、錯落有致的植物,超大的庭院布局,處處透著中式園林設計的美學理念。「總體來說,我們在提升安置房的品質。摒除曾經的刻板印象,這麼好的地段,這麼好的視野,這麼好的房子,讓大家等得值得。」
小時新聞記者從建設單位杭州濱江區建管中心了解到,濱江區2017年首創安置房總包代建模式改革,引進品牌代建企業參與形成合力,目前安置房在建項目30個,總建築面積達到437萬平方米,總房源達19216套。其中通過招投標,綠城代建的有19個,藍城代建的5個,剩下的是自建。
濱江區推出的安置房小區質量越來越高:「現在安置房的規劃和建設都是統一要求統一規範的,我們的安置房都參照周邊中高檔商業樓盤的標準來建的。」
【來源:錢江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