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2020-11-29 人民網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由於有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作基礎,中國才「最接近世界中心」,進而參與世界規則制訂。

一個民族應當有富於精神激勵作用的遠大目標,但在設定目標時必須廓清內涵,釐清關係,避免產生歧義,更要避免走彎路。要做好這一工作,需要在更加廣闊的時空中比較和求證。

有過歷史輝煌的國家,或許民眾都有或強或弱的重現輝煌的情感和欲望,但如何理解重現與復興,與價值觀、政治觀緊密相聯,這就涉及到復興什麼和怎樣復興的問題。通過復興而影響自己國家和民族,乃到影響世界者,首推歐洲的文藝復興,它開啟的是人類近現代文明史。如果說歐美國家引領世界文明前行長達五、六百年,至今不見終結,究其源頭和動因,一定是文藝復興。是那批智慧而又勇敢的思想家、文學藝術大師、科學家,以強烈的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開創出偉大的思想和文化運動。

那麼,文藝復興的本質特徵是什麼?是把現實拉回千年前?不是,他們是打破「神學一統天下」的局面,通過挖掘歷史文化精粹,實現古為今用,而「照亮此前一千年」。與此同時,引進其他民族創造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比如伊斯蘭文化中的科學成果。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創造了大量新的文明成果,保證復興運動中不斷有大量新質注入。比如,在政治領域,人文主義者們作出了新設計,馬基雅維利就提出真正的共和制度是不能世襲;評價政治制度的根本標準是「民意」;政治學要與倫理學分開,家庭的原則是講愛,社會原則要講優秀,等等。這說明,人文主義者們頭腦中的政治,已經不再是希臘羅馬時期的政治,而是一種創新發展了的新政治。所以,三大發力點支撐著運動的形成和發展,使精神重壓下的歐洲獲得新生,進而推動人類文明實現飛躍。

文藝復興的路徑和方法一定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啟發。要避免我們的民族復興簡單化、符號口號化,必須清晰其內容和實質,進而明確奮鬥方向和前進道路。可以斷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復興到歷史上的「最大版圖」,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情況可「復興」,土耳其復興到奧斯曼帝國,英國復興到「日不落帝國」,俄羅斯復興到蘇聯時期。復興到最大版圖,就意味著世界大亂。也不是復興到盛唐時期的「萬國朝拜」,藩屬簇擁,因為這也是我們一再批判的霸權主義。甚至不是復興到康乾盛世的巨大財富,因為這未必是分享和合作共贏的結果。

真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春秋時期的思想輝煌和盛唐時期的包容寬容。人類有三次思想繁榮期,公元前8世紀到2世紀,所謂「人類軸心期」;歐洲的文藝復興;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至於正在發展中的信息革命。到目前為止,中國只參與了第一次,也就是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這是中華民族思想史上的唯一一次思想燦爛。沒有思想家的引領,中國就不可能走出更遠,上得更高。換言之,只有產生一批世界級的偉大思想家及其大思想,中華民族才具有引領世界的能力,民族復興才有世界高度和歷史維度。這就需要營造不亞於春秋時期的政治生態和盛唐時期的人文精神,尤其大氣和寬容包容。

第二,形成強烈的對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成果和普遍接受的核心價值的接納能力和內生動力。當今世界處於文化多元和政治多元,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在創造獨特的文明成果。對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下產生的文明成果,我們有一個怎麼看,特別是在多大程度上借鑑和吸收有益成分的問題。經驗表明,僅以一己之力,或能滿足本國發展需要,卻無法引領世界。所以從別人那裡獲得營養,找到啟發,所謂博採眾長是正道。這就需要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上的突破,需要確立「開創文明」的新政治觀。當下應著力做的工作,是塑造國民的大國思維、大國胸懷,改變和消除「逢美必反,逢西必反」的極端民族主義與缺乏定力,特別是仰視西方,喪失自我的奴性;改變和消除階級鬥爭思維嚴重的極左思潮與摧毀一切高尚的虛無主義生長土壤和生存空間。只有這樣,復興的才是盛唐的氣度,而非晚清的狹隘。

第三,營造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和優良的社會生態,最大限度激發全民族的想像力、創造力,以新質力量支撐民族前行。創新是民族之魂,帶有根本性。創新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應當是「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居首的根本原因。實現民族創造力的激發,並不僅僅表現在科研領域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明確本質內含和價值尺度,提供寬鬆的政治保證,建設優良的人文生態。

從本質內含和價值尺度看。一種文化和文明如果不具有世界普遍適用性,就只能是本民族的,儘管「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畢竟傳播和影響力有限,所以,我們創造的文明成果一定要有世界高度,具有普適性。換言之,如果我們的文化成果處於:政治文化一枝獨秀,民族文化停滯不前,人類文化無法企及,就不敢言世界文化引導力,因而不敢言崛起與復興。

從政治保證上看。所謂民族崛起,內含著民族成長,更反映為一種質的飛躍,並且是以世界為尺度的飛躍,實現飛躍需要整合從前的文化成果,更需要創造大量新質文化,並且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軍事所有領域。如此之繁重使命,要求寬鬆的政治環境作保證,否則就不會有更多人全身心投入。

從人文環境或人文生態看。我們有悠久的民族發展史,又是因為悠久而背負沉重的包袱,激發民族創新能力,就需要心靈減負,心靈減負的重點在重鑄造民族文化性格,努力弱化功利主義和官本位,引導全民族找到人生的更大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保證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上的升華。筆者一再強調「反腐是一場民族靈魂救贖行動」,著眼點即在於此。相信,反腐與轉變作風長期堅持,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必將發生根本變化,進而一個智慧、擔當的民族將生成起來,這是可期待的。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
    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20年第10期特別策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系列文章,特約專家學者撰文闡釋。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列寧主義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傳到中國,為我們黨尋求救國救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武器。我們黨反覆比較和深刻思考,鮮明提出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最終方向是社會主義,由此開創了中國革命新紀元,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 全面小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①在這裡,他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把實現全面小康看作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基礎性工程。正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創造性提出並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託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
    原標題:永立潮頭勇於擔當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 7月1日,總是令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95年前,十幾個熱血青年莊嚴地舉起他們的右拳,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划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紅船」。
  • 習近平: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所以,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不熄,獨一無二;偉大祖國數千年巍然屹立,舉世無雙。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這是我們攻堅克難、走向復興的底蘊和自信。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四次提出「我們要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復興之路》這個展覽,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啟示。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贏得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這一勝利,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是民族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為什麼這樣說呢?
  • (辛亥百年)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辛亥革命100年,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時段標誌。海內外中華兒女都在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形式,紀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總結這一事件對中國社會百年來發展變化的巨大影響。這不僅在於辛亥革命本身的歷史意義,還在於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國家建設所走過的艱難歷程的啟示,在於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的期待。
  • 中國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中國青年是有偉大創造力的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這是對中國青年的充分肯定、深情寄語和殷切期望。新時代,廣大青年要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奏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界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並系統論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內容,畫出了中華民族最大的同心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凝聚和寄託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會極大地改變中國,還會深刻地影響世界,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
    李樂剛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繪製的發展藍圖,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建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下簡稱「復興」)。因此,「復興」成為我們黨在新形勢下的一個極具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復興」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概念。
  • 【問: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進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
  • 不可阻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指日可待
    這個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值得永遠銘記。戰火的硝煙早已散盡,偉大抗戰精神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 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內容摘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階段和重要環節,具有特定的時代內涵。要從「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等關係上把握好「全面小康」的目標要求。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北京長城文化帶建設
    認識的高度和深度決定著北京長城文化帶建設的格局和藍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長城所承載的文化精神在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不斷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加快發展,縮小差距,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加強幫扶支援,實現共建共享,既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條件,也是確保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基礎。 3.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 兩岸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新時代實現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新時代對臺工作要著眼於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大局  習近平總書記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描繪好了壯麗藍圖,並明確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 【領航學四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是如何提出的
    理論宣講主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是如何提出的 主講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朱馨薇 主要內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命題不是簡單的口號,不是憑空臆造,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和社會背景。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專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成就,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極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