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購物,除了金鐘、銅鑼灣、尖沙咀外,還有一些充滿奇趣的露天市場,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有「男人街」之稱的廟街。每天黃昏後,廟街便擺出攤位有600米長,賣的東西很雜,有服裝、眼鏡、手錶、玩具、皮具、明星掛畫、望遠鏡、玉器、紫砂茶具、錢幣、飾物、舊照片、舊畫作等。還有粵劇票友的演出,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邊鑼混響,很為熱鬧。
廟街的知名度一半是被香港電影炒熱的,像<食神>,<廟街故事>,<廟街皇后>,<廟街十二少>,《廟街媽兄弟》等電影,都是以此地為背景。自上個世紀80年代港產片風靡大江南北時,廟街的名字就逐漸為影迷所熟悉,頗有些名聲在外的味道,甚至不少老外也慕名而至。 在影片裡,廟街總會與黑社會老大和青樓女子扯在一起,而現實中的廟街,卻是攤販和遊客們的快樂世界。
廟街早於1887年的九龍地圖上已有紀錄。當時廟街分為兩段,以油麻地天后廟為界,以北一段被稱為「廟北街」,以南一段則稱為「廟南街」。
由1920年代開始,天后廟對出的廣場(俗稱「榕樹頭」),開始發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場地,帶動了廟街附近不少販賣雜物及小食攤檔的存在。廣場對出一帶的街道眾坊街(英文為PUBLICSQUARE以前曾譯為「公眾四方街」),也是由這個廣場得名的。
1968年,香港政府擬在天后廟的廣場的附近興建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引起該處經營的200多個流動小販對搬遷安排的不滿。在油麻地街坊會及香港警方協調後,政府決定在廟街及上海街近榕樹頭一帶劃出攤位作安置之用,但須經過抽籤分配。
1975年3月,當時的香港市政局在廟街劃出「小販認可區」,使廟街原有的小販得到有系統的管理。廟街的小販認可區包括文明裡至眾坊街一段,以及甘肅街至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個劃定位置供小販擺賣。攤位本來在傍晚開始營業,1998年中部分的營業時間更改由中午開始。
廟街不算長,不過假日時人擠人的,也夠你走上好一陣。走累了,不妨進一家甜品店,喝上一碗綠豆沙,驅一驅暑氣。在廟街的盡頭,有數家大排檔,可以坐下來吃海鮮,也可以嘗嘗印度風味,或者乾脆站在路邊,嚼上幾串牛丸、魚蛋什麼的。
同在油麻地的通菜街,因為售賣女性用品,被港人稱為「女人街」;而廟街過去主要售賣男性服裝,也就約定俗成地被叫做「男人街」。不過,廟街的確有些魚龍混雜。在那些固定攤檔的中間,在燈光稍暗之處,赫然可見數名男子用幾隻紙箱搭成一個簡易攤位,上面不是擺著盜版光碟,就是擺著沒上稅的香菸,明顯幹著非法的勾當。初來乍到的遊客來這裡觀光還是小心點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