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移民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出國工作更是一股清流,但收入問題難免讓人有些擔憂,美國年薪10萬美金和中國年薪30萬差別有多大?
中國年薪30萬人民幣,如果都是正規W2性質的薪金,默認是在說北上廣深杭。完全徹底由公司withhold所得稅,且五險一金完備,到手大約20萬出頭,平均每個月到手1萬7。
美國年薪10萬美金,除了個別工程崗位外,默認以灣區/紐約/華府/西雅圖/波士頓/芝加哥等典型美國一線大城市為標準。聯邦稅+州稅+FICA+雜項之後,到手大約6萬多點兒,平均每個月5000+刀。
不買房,租房對比
考慮到國內的租房政策和規則對租客的不友善,以及種種政策跟房產綁定,在一線城市生活工作的工薪階層,選擇不買房基本上是很不現實的。
美國倒是好說,單論生活成本而談論資產積累,租房和買房倒也差不多。
且與國內不同,美國對租房住的人要友善得多。基本上,只要你一直想租住下去,就可以毫無意外地一直租下去。為了比較平行,依然假設在國內租房好了。
對應租金範圍略大:北京城中那種大雜院合租,一個月依然有1000塊以下的。但正常的剛入職小白領,與人合租,一個月2000+才是下限。
而一個年薪30萬的傢伙,估計在職場上已經有些年頭了,對個人空間和生活品質也理應有超越「年輕人打拼」的要求。
地段稍微好些的一室一廳,一個月5000+是下限,再正常不過。
美國這邊的情況倒是相對簡單。上述提到的那些城市,有便宜有貴,姑且取平均,合租一個月1000+是下限,單租/還房貸一個月2000是標配。
養老體系對比
另一個容易造成兩國比較不平行的因素是因為養老體系的不同,社會制度的不同,政府職能的不同,默認父母與子女贍養關係的不同等等。在國內,除了五險一金之外,不再搞任何商業養老保險,在今天依然普遍。
你大體上是可以依賴統籌帳戶+個人帳戶社保的,外加你依然可以期待老了以後子女的接濟。
但在美國,如果一個中產階級,完全徹底不搞401k去裸奔。相信30年後,Social Security能把你虐哭,而Americanized的子女......省省吧。
於是美國到手的錢,個人認為需要再對401k和/或IRA進行一下調整。按每年存個1w+刀為例,每月到手差不多4000+刀。
薪金-稅-社保-住房-養老之後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美國:2000-3000刀;國內:10000-1200人民幣。
在此之後,我就不打算繼續成體系討論下去了,畢竟life style的個體差異過於大。而且,對於任何合理的life style,這樣級別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都遠談不上「寬裕」。
職業發展
起碼在今天,從統計而不是個案的角度講,國內一個達到年薪30萬的一線城市職員,其收入上百萬的可能性,是大於美國一個年薪10萬的職員,其收入上30萬的可能性的。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晉升權力階層或自己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是遠大於美國晉升權力階層或自己創業成功的可能性的。
同時,我們在美國工作的人,如果徹底斷了跟國內的商業聯繫,這輩子會面對一個相當可觀的風險:20-30年之後,中國發展好到令人髮指。此考量有現實的例子,如90年代早期去日本淘金的國人。
我個人依然相信美國在21世紀,特別是21世紀上半葉,依然會按發達國家的標準,一直牛逼下去,但個人依然建議,目前在美國工作的同胞,能保持跟國內的商業往來,就千萬別斷,雞蛋甭放在一個籃子裡。
綜上
很多在美國事業穩定的男人,時不時會動回國的念頭,正是因為這些考量。並非性別歧視,而是客觀描述:
對於女性來說,薪水不錯,老公不錯,房子不錯,車子不錯,孩子不錯,空氣不錯。這輩子就完美了,隨時都有安心入土的覺悟了。
而對不少男性來說,同樣的情況,卻有可能是焦慮的原因,時不時產生「我這輩子到底都做了什麼?」的莫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