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過後,村民老林邀上老夥計來到村口的小河邊釣魚。這裡是和平河的下遊,兩岸青山環繞,河面碧水潺潺。
「這兩年來,水質改善太大了」。老林和他的老夥計們是和平河變化的見證者。
樟樹河,瀏陽河的支流。樟樹河流經的和平村,位於瀏陽市棖衝鎮,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最近五年來,在變與不變中,寫下了環保與經濟的故事。
瀏陽是全國生豬養殖大縣(市),和平村也是傳統的養豬大村。全村有1100戶村民中有200多戶養豬,最多時存欄生豬5萬多頭,和平村有近4000人,也就是人均養豬10頭以上。
但因為養豬戶分散,加上環保設施和環保意識跟不上,亂排豬糞廢水現象司空見慣。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和平河成了養殖戶們的 「排汙河」。
環境變差,直接影響村民們的生活。沒有養豬的村民當然氣憤不已,各種投訴不斷,全省的環保志願者也來曝光監督。網絡上,關於和平村的汙染曝光帖數量居高不下。
「這樣下去肯定不行,環境汙染,影響子孫後代。」村黨總支書記羅鳳玲至今想起來連連搖頭。
在市、鎮兩級的支持下,和平村黨員、幹部帶頭治水、治汙,主動拆除自家的豬舍,退出生豬養殖。隨後,全面走訪養殖戶,向養豬戶宣講環保政策、籤訂退養協議。
既是沉痾,必下猛藥。棖衝鎮抽調40名幹部分成8個整治小組進村包戶,零距離監督、排查、治理。市環保局也拿出超常規措施,派出一個執法中隊駐鎮,聯合市公安局,將執法力量推到一線。2017年2月,棖衝鎮對全鎮總共近2萬米的溝渠和支流進行了全面疏浚,清理陳年糞渣、垃圾、淤泥。村民告訴我們,當時西區的挖機都「下了河」。市、鎮、村三級聯動,政策引導、勸說退養、整改提升排汙設施、聯合執法嚴查違法排汙,多管齊下,和平村一批養殖戶主動拆欄、退養,繼續養殖的戶子則花大力氣整改。
為了建立持久有效的監管機制,切實從源頭治理,鎮上實行了糞汙處理登記制度,製作了《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情況登記臺帳》,詳細記錄每一家畜禽糞汙的數量、處理時間及去向,用吸糞車向外運作肥料,嚴防偷排行為。
鎮環保站加強了日常的巡查和執法力度,以「零容忍」的態度開展畜禽養殖汙染防治。同時,充分發揮好「黨建+微網格」聯繫群眾的作用,傾聽群眾的聲音,運用群眾的力量,引導村民通過微網格對違法排汙的行為進行舉報監督。
現在,和平村養殖戶從最多時的200餘戶減少到50餘戶,生豬存欄量減少至1.2萬頭左右,養豬場按照「乾濕分離、雨汙分離」糞汙處理方式,完善了沉澱池、糞汙無害化處理等必要設施。
和平村還是有人養豬,但養殖方法和效率,變了。
在和平村古皮片,青山下,坐落著一家現代化環保養殖企業——慄山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這家2018年投產的花園式養豬場,存欄生豬4000多頭,卻只有兩夫妻進行日常管理。
2:4000的背後,是真正生態、智能、環保的養殖。
低氮磷生物發酵飼料實現源頭減排;自動溫控、自動餵料、自動濾尿刮糞系統實現過程減量;廢氣集中收集、臭氣過濾處理實現汙水、臭氣零排放,全自動、封閉式管理,企業入選2019年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名單。
因為疫情防控,記者不能進入養豬場內。記者在養豬場周圍幾百米走了一圈,沒有發現一點汙水。
「我們這裡真的沒有一點汙染,豬糞都經過乾燥達標處理了,幾百塊錢一噸,專車來收,做肥料。」說起這個養殖場,管理人員袁運娥頗有幾分炫耀。
還在養殖的改變了方法,退出轉型的也找到了新的出路。
在村上的「心隨果動」生態農場,黃澄澄的柚子掛滿了枝頭。負責人劉少敏說,以前豬糞成災,現在則是上好的肥料。「明年那邊坡上的果樹全部都能掛果了,到時候再把路修一下,搞點鄉村休閒旅遊,不得了哦。」
但在生豬穩產保供的時下,和平村改寫了故事的結局。
按照現在的豬價,每頭豬的利潤在1600元至2000元,和平村養殖業一年純收入在3200萬元以上。
「經過5年的治理,養豬數量少了,但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了,和平村的這條河,又活了。」村黨總支書記羅鳳玲打開手機展示沿河環保志願者的微信群,在群裡,一旦有毒魚、電魚行為,馬上有村民會舉報。
「經權威部門檢測,和平村兩條主要河流、四處山塘水質均顯著好轉,達到穩定三類以上」,棖衝鎮生態環境辦副主任敖劍冰介紹,目前,全鎮畜禽退養面積90000多平方米,瀏陽河棖衝段水質明顯好轉。
「禽養殖汙染防治,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棖衝鎮黨委書記楊品正說,「我們有信心還村民一個山清水秀的好環境。」
環境變美的和平村,村如其名,和諧,平安。
【來源:棖衝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