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兒女》是我的亞文化啟蒙

2020-11-30 澎湃新聞

原創 說唱幫幫主 X博士

編輯:Nevarlulu

15年前,《家有兒女》在北京電視臺正式開播,這部關於少兒題材的情景輕喜劇上映之初便飽受觀眾歡迎,成為了一家人消磨時光的首選。

15年後,當初看《家有兒女》的孩子們長大了,這批人在後來不約而同地追逐各類亞文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家有兒女》並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又一次火了。

我絲毫不懷疑2019年,每個宿舍都會有一個一邊看劉星唱rap一邊被嗆到的人。

作為那位被嗆到的人,憑著藝術生敏銳的視神經,我發現,《家有兒女》其實是萬千亞逼的亞文化啟蒙:

劉星的亞逼破洞褲

oversize+Y2K潮人霹靂眼鏡有股現代潮人味

Champion的短袖、淡紅的頭髮,暗黑亞逼李大嘴

2020的亞逼們爭著染一頭紅毛,劉星和小雪已經戴紅色發套在家裡開演唱會了

露臍bm風,都是劉星玩剩下的。

當2020年新媒體小編還在逼逼女性有沒有穿衣自由時,《家有兒女》早已定義了流行的指標:活力、性感、展現形體美。

不論穿什麼衣服染什麼頭,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一抹自信的微笑。

當然,衣服和髮型還不能完美詮釋這部劇亞文化的內核,且讓我慢慢說來。

夏東海、劉梅的重組家庭讓踏實聰明的小雪、調皮貪玩的劉星、古靈精怪的小雨共處同一屋簷下。

看似和睦的姐弟們,做起事來可從來沒讓父母省心過。

不滿夏東海和母親離婚的小雪,一搬進新家就給全家人一個下馬威:帶著自己的「狂野男孩」回家了。

紅色的頭髮、誇張的動作,那個時代妥妥的亞逼形象,在第一集就給觀眾留下了狂野印象。

在小雪的帶頭作用下,劉星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提交申請「我想把這玩意染成綠的」

小雨更叛逆,直接找了女朋友,卻被對方家長發現,一段少年愛情便早早夭折。

每個孩子都不是省油的燈。

要是在普通家庭,三個孩子的叛逆精神早就在家長的毒打下消失得一乾二淨,但偏偏劉梅和夏東海對孩子寬大為懷,讓他們的叛逆精神有了施展的空間。

尤其是劉星,在父母的寬容下一度成為一代亞文化icon。

舉個例子,第四部裡有典型的一集,《我叛逆,所以我存在》。

這標題宛若你我青春期的代名詞

故事是這樣的:情竇初開的劉星在撩妹,但拙劣的搭訕技術讓他很快敗下陣來,這時一位板仔經過,一個ollie,留下了瀟灑的背影和妹子花痴的表情。

待妹子回過神來,和劉星說了一句:「你個小屁孩懂什麼?」

青春期的男孩當然不能讓別人佔盡上風,劉星選擇從造型入手,穿上了無袖西裝、戴上了發套、打上耳釘,硬是把自己改造成了21世紀初代亞逼青年。

但光有造型是不夠的,亞逼的精髓在於從骨子裡非主流——正如劉星對旁邊的好哥們說:「我覺得我這骨子裡,還有血液裡,就充滿了叛逆的性格。」

再遇到這個妹子時,劉星學那位板仔說:「我去我該去的地方。」

夏東海和劉梅頭疼了,開始翻看《如何應對孩子的青春期》,以為劉星患上了「青春期憂鬱症」,便命令全家不要招惹劉星,用愛幫助劉星度過青春期的叛逆。

直到劉星闖下大禍,把新買的飲水機當成廢品賣掉,劉星的亞逼之路才畫下句號。

短短一集,圍繞孩子青春期展開的眾多場景,充滿亞文化元素:路過的板仔、破洞褲、丁零噹啷的飾品……

劉星「骨子裡的叛逆」,不僅體現在造型上,他對一些小眾文化也非常迷戀——搖滾和說唱,在這部劇中從未缺席。

一天,劉星的姥姥帶回來一位賣唱的搖滾歌手馬拉拉。有人說這個人就是彭磊,大錯特錯,這個演員叫陳創,老黃金配角了。

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劉星得知馬拉拉搖滾歌手的身份後,拿了兩包零食「賄賂」馬拉拉,想要拜他為師。

馬拉拉告訴他玩搖滾的第一要義:練厚臉皮。

為了幫助劉星練厚臉皮,馬拉拉意欲帶劉星在小區開演唱會。

破洞褲與大鏈子,一股搖滾味

直到夏家發現馬拉拉是個騙子,劉星這才作罷。

還有一次,劉星迷上了說唱,為了貼近偶像「梧桐雨」的生活,他又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改造。

這次的劉星,穿著球衣,戴著鏈子、墨鏡,反戴上了鴨舌帽,帶著小雨一起搖頭晃腦。

試問《中國有嘻哈》播出之後,多少青年人們發現自己的叛逆找到了歸處,同劉星一樣整來一堆裝備,說話都得帶個雙押?

但我們亞逼祖師爺劉星的說唱夢,甚至比大多數想做rapper的人早了整整13年。

《家有兒女》算是口碑較好的老牌喜劇了,但豆瓣對《家有兒女》的評論中,有一條刺眼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覺得整部劇都……這是中國的事兒麼」

其實這話不無道理。

因為《家有兒女》太美好了。

前兩部的總編劇李建宏一直希望能夠創作一部「能夠給孩子們看的,能讓他們感到娛樂還能有所教益的電視劇。」

所以,《家有兒女》的出發點並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而是真實展現孩ya子bi們的生活——

哪個孩子不希望有一對無比開明的父母呢?

傳統但又關心孩子的劉梅甚至改變了一些人對「後媽」的印象

得益於過去製作各種兒童劇以及成長經歷,於是《家有兒女》順利誕生了。

在這個烏託邦般的理想家庭中,每個個體都能得到足夠的尊重與一定程度的理解:

比如小雪沉迷於研究大猩猩時,劉梅為了她的愛好,將她的房間裝飾成了叢林原野,甚至還有猩猩化石和猩猩玩偶。

還有劉星瘋狂崇拜說唱歌手「梧桐雨」、小雪沉迷詩人「痞子張」,倆人因此互相爭吵時,夏東海為了解決他們的矛盾,以他們的名義互送禮物。

而面對男孩舉牌子說夏雪我愛你的強勢攻勢,夏東海單槍匹馬找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不是抄起掃把二話不說把他打一頓。

面對孩子們幾乎不切實際的理想、青春期的叛逆與對異性的好奇,他們並沒有粗暴地去制止,而是溫和地化解了每一個問題。

那位網友說的「SB」,大概是因為在這個充斥著亞文化元素家庭裡,居然能有如此多的尊重與理解。

說回亞文化,假設亞文化是培養皿中的微生物,那麼讓它不斷繁殖的條件正是尊重、理解與想像力,可以說,為我們展現夏東海一家的《家有兒女》,正是這樣一個培養皿。

亞文化在這部劇中並非是一個噱頭,而是貫穿孩子們青春期的元素,這樣包容的態度,讓它成為了你我的亞文化啟蒙。

2005年是一個一切剛剛開始冒頭的好時代:這一年,CCTV6實現24小時全天候播放,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6臺2005年的臺標和今天有一些不一樣

youtube上線

「broadcast yourself」的口號,改變了一代人休閒方式

電影、綜合性視頻網站、偶像組合,

這些在15年後融入中國人民網際網路生活的東西,在15年前還方興未艾。

而劉星在那時,已經穿著破洞褲做rapper夢了。

其實很多人第一次和父母一起聽過的說唱,就是家有兒女的片尾曲《陽光男孩 陽光女孩》。

這首歌的發行時間是2003年,一個中文說唱初露頭角的年代:隱藏樂隊剛成立兩年、竹遊人成立一年、光光剛接觸說唱。

不少說唱愛好者專門去《家有兒女》片尾曲考古,並在評論區留下這首歌對自己的啟蒙意義。

有的人說這是他第一次聽說唱。

有的人說這首歌chop的部分依然能夠秒殺如今許多的fake rapper。

最近不斷在說唱圈展露頭角的虎撲甚至還發起了一個投票「家有兒女主題曲rap什麼水平?」

不僅如此,法老在直播的時候翻唱了這首歌

活死人廠牌巡演將這首歌帶到了livehouse,也算是一場別具特色的文藝復興

這場後知後覺的「說唱OG崇拜」在說唱圈不斷發酵,聽眾開始好奇起這首歌的原作者TG4。

在《青春有你》的組合S.O/S自稱為「中國第一支四人女生說唱團體」的時候,她們沒有想到的是《陽光男孩 陽光女孩》的作者TG4早在17年前就走過了這條路線。

TG4是「Top 4 girl」的縮寫,成員有覃維妮、肖佳、鹹美子、陳姍姍,也就是《家有兒女》片尾曲中出現的四位女孩。

TG4一出道就被邀請參加「2004年CCTV春節聯歡晚會」、「CCTV春節歌舞晚會」等大型晚會,放在現在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TG4曾與權志龍一同合作了一首《Shdopcn》,作為動畫片《天空嘻哈族》的主題曲。

在那時,說唱本就不易被主流認可,多年後,TG4銷聲匿跡。

如果將時間向後撥10年,也許TG4會迎來完全不同的命運。

儘管如此,《陽光男孩 陽光女孩》作為《家有兒女》的片尾曲,還是成為了無數人的說唱啟蒙。

就像《家有兒女》成為我們的亞文化啟蒙一樣。

15年後,人們紛紛在淘寶搜索大金鍊子,為了偶像站c位撕,討論全員bm風是穿衣自由還是審美焦慮。

人們在虛擬的網際網路上爭論種種宏大命題,同時,每個人又在奮力以社畜的身份,拼命遊向「財富自由」的彼岸。

此時此刻,我總會想再次回溫那部《家有兒女》,再次做一個自由的亞文化青年。

設計/視覺 火日立

原標題:《家有兒女是我的亞文化啟蒙》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亞文化是讀懂年輕人的有效方式
    按照官方定義,亞文化即次文化,是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是擁有不同行為和信仰的較小文化。 亞文化主要有三個特徵:與主流文化不同、局部小眾的、有獨特的圈子理念。比如二次元文化、佛系文化、古風文化(漢服、古風歌曲等)、街頭文化(滑板、街舞、說唱、塗鴉、DJ等)、軍迷文化(軍備控、軍事愛好者)、超級英雄文化(DC、漫威)等,都是不同的亞文化。
  • 中國新說唱——新潮亞文化的崛起
    你有Freestyle嗎?亞文化又被稱為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是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所謂主流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其實就是符合大眾主流審美的文化。亞文化正在滲透主流文化。
  • 「非主流」和「亞文化群體」
    網際網路對於「亞文化群體」具有非常高的邊際效應。 前兩天,一個偶然的場合,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非主流」是「亞文化群體」。關於這點,其實就和「女的,是女人」一樣,同義反覆,昭然若揭,但有時候,人的思維存在盲區,戴著眼鏡到處找眼鏡——我非常關注網際網路上的「亞文化群體」,也比較了解「非主流」,但恰恰在這裡出現「盲區」,始終沒把兩者劃上等號。網際網路對於「亞文化群體」具有非常高的邊際效應。
  • 亞文化有「邊界」才能「行穩致遠」
    原標題:亞文化有「邊界」才能「行穩致遠」  近日,在廣州和上海舉辦的大型漫展上,出現了數個爭議事件。有身穿「jk制服」的女生擺出不雅姿勢,打軟色情擦邊球,吸引大量觀眾圍觀拍照,甚至有人惡意偷拍;有「COSER」模仿相關角色,結合網絡熱炒的「黑人抬棺」視頻,拿民族傷痛做「梗,」組成「八國聯軍」。
  • 亞文化出圈:B站跨年,紅色文化跨界
    原標題:亞文化出圈:B站跨年,紅色文化跨界   亞文化風格節目贏得青年認同往往是意料之中的,而這次B站跨年晚會以亞文化方式表達紅色文化所獲得的成功卻是出乎意料的,這也為紅色文化與亞文化的共通共生共存提供了可探索可創新的廣闊空間。
  • 亞文化法律談前言——何為「亞文化」
    所謂的局部性是指大多數亞文化都發生在主流社會中的一小部分集體中,並且流行與小部分人中;與主流文化是社會絕大多數人參與的文化相對,獨特性是指他們可能處於同一地理位置,可能有同一信念、價值觀,可能有同樣愛好;小眾性是指亞文化只存在於少數人中,而社會大多數人並不能接受、或不感興趣,甚至根本沒聽說過。
  • 亞文化有毒又上癮,大品牌營銷為何要鍾情?
    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政治手段制裁,第二種最為常見,即採用經濟手段收編他,讓他被商業模式同化,變成流行文化,加快該亞文化生命周期的同時,也去掉他的獨特性。而品牌亞文化營銷就是品牌藉助亞文化的勢能來宣傳自己,也是將亞文化進行商品化的過程。
  • 孫佳山:亞文化青年越來越「主流」
    從以動漫和遊戲等「二次元」粉絲為主的日本彈幕網站Niconico直播日本國會預算審議、內閣問責,到TFBOYS的粉絲為偶像買下紐約時報廣場大屏幕廣告慶生,以粉絲文化為代表的青年亞文化進入主流公共生活正日益演變為一種全球性趨勢。
  • 人民日報文論經緯:面對亞文化:客觀看待 積極轉化
    ,才有大江東去的生命力。亞文化群體,許多是所謂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亞文化則是青少年亞文化。   與主流文化不同,自成一格的青年亞文化團體更喜歡標新立異、張揚自我,甚至故意挑戰主流、正統文化形式和規範。正如早期提出亞文化概念的大衛·雷斯曼所說,亞文化有一種顛覆精神。
  • 亞文化: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重要文化形態
    青少年群體在成長過程中,生理、心理發展規律有其特殊性,他們在受主流文化、大眾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受到各種非主流文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亞文化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本次調研採取分層抽樣方法,調研對象主要為14~28歲的青少年群體,選取樣本900份,有效回收896份。
  • 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及特點
    摘要: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作為電競界最權威的一場比賽,在中國有2億左右的遊戲青年對其保持持續的關注。中國戰隊IG奪冠後,在國內引起了輿論熱潮。本文將其作為個例進行分析,得以完整的窺見一次青年亞文化狂歡的發展路徑。發現青年亞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呈現出「人生」的虛擬補償、 線下與線上的聯動、差異的延伸等新特點。
  • 《家有兒女》的情懷牌,打不動了
    實際上,這部所謂的《家有兒女大電影》是一部中美合拍的作品,出品方和劇版《家有兒女》的出品方是同一個——中視美星,電影名字叫《Think Like A Dog》,中文譯名是《家有兒女之最佳拍檔》。
  • 《家有兒女》上演「全家福」
    此前有媒體報導宋丹丹、楊紫、張一山都出現在北京臺春晚彩排現場,有劇粉大膽猜測,「該不會是有生之年系列——《家有兒女》劇組重聚吧!」恭喜劇粉們,猜測完全正確!宋丹丹、高亞麟、楊紫、張一山、尤浩然,當年《家有兒女》的主角們將在北京臺春晚上全員重聚。
  • 高校抖肩舞火熱背後是亞文化的表達
    之後的情況卻出現了一些轉變:視頻中出現拔電動車充電樁、丟外賣等等情節,不同學校的版本有不同的問題,但反映的都是大學生身邊的問題。純粹娛樂性的表達只能博君一樂,而或調侃、或諷刺、或號召,在娛樂的同時,委婉地表達了學生訴求,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高校抖肩舞,是亞文化興起而產生的表達方式,也是亞文化的一個縮影。等抖肩舞的熱度過去,總會有新的代替形式。
  • 在家怎麼英語啟蒙?我給萱寶制定的英語啟蒙路線
    我是宣元媽媽家,點擊上方「關注」,分享和交流我的育兒經驗,私信我回復「資料」,送你一份2000G英語啟蒙和數學啟蒙資料。現在越來越多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意識到英語啟蒙的重要性,但如何開始進行英語啟蒙卻很迷茫。
  • 我的新衣設計師上官喆微博資料 植根底層詮釋青年亞文化
    《我的新衣》第三季播出即將過半,每期女神和設計師們為觀眾呈現的時尚之旅令觀眾印象深刻。在經過了上周「搖滾之夜」的洗禮後,節目第六期迎來了新的命題——美女愛運動。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84年   出生地 福建長汀   職    業 設計師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主要成就 創立SANKUANZ品牌   「壞孩子」反叛風格裝點時尚 根植底層詮釋青年亞文化
  • 楊天宏:學生亞文化與北洋時期學運
    【摘要】北洋時期中國校園孕育出特色各異的學生亞文化。學生運動與學生亞文化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亞文化的多元決定了學運起落與內涵差異。在師生關係上,教師並不一定處於主導位置;在政黨與學運的關係上,學生也並不總是受動的一方。國共兩黨均重視學運。
  • 陳睿:亞文化屬性是B站用戶的共同特徵
    (原標題:陳睿:亞文化屬性是B站用戶的共同特徵)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
  • 我的性啟蒙:情深深雨濛濛.
    可能是第一次意識到身體之美,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了親吻的衝動。01《蠟筆小新》@逆鱗小時候,媽媽禁止家裡播《蠟筆小新》,我只能偷偷跑到鄰居家看。,但送了我一本《挪威的森林》....這是我走上性啟蒙的第一步。
  • 《家有兒女》幾位童星的天壤之別
    提起家有兒女好多90後肯定不陌生,裡面的幾位陪我們長大的童星現在好多讓人活躍在娛樂圈,好多也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下面我們簡單盤點幾位在家有兒女中出演過的人現在怎麼樣了。張藝文在家有兒女中飾演劉星的死黨滑鼠,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畢業現在是演員導演製片人多種身份及一身,現在也有了自己導演的作品也算是有所成就。盛冠森家有兒女中鍵盤的飾演者劉星的死黨在家有兒女之後也參演過很多電視劇,由於臉沒有熟識度也沒有爆火現在已經在北京結婚,婚禮上還給妻子唱了一首為妻子寫的歌,現在也還是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