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說唱幫幫主 X博士
編輯:Nevarlulu
15年前,《家有兒女》在北京電視臺正式開播,這部關於少兒題材的情景輕喜劇上映之初便飽受觀眾歡迎,成為了一家人消磨時光的首選。
15年後,當初看《家有兒女》的孩子們長大了,這批人在後來不約而同地追逐各類亞文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家有兒女》並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又一次火了。
我絲毫不懷疑2019年,每個宿舍都會有一個一邊看劉星唱rap一邊被嗆到的人。
作為那位被嗆到的人,憑著藝術生敏銳的視神經,我發現,《家有兒女》其實是萬千亞逼的亞文化啟蒙:
劉星的亞逼破洞褲
oversize+Y2K潮人霹靂眼鏡有股現代潮人味
Champion的短袖、淡紅的頭髮,暗黑亞逼李大嘴
2020的亞逼們爭著染一頭紅毛,劉星和小雪已經戴紅色發套在家裡開演唱會了
露臍bm風,都是劉星玩剩下的。
當2020年新媒體小編還在逼逼女性有沒有穿衣自由時,《家有兒女》早已定義了流行的指標:活力、性感、展現形體美。
不論穿什麼衣服染什麼頭,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一抹自信的微笑。
當然,衣服和髮型還不能完美詮釋這部劇亞文化的內核,且讓我慢慢說來。
夏東海、劉梅的重組家庭讓踏實聰明的小雪、調皮貪玩的劉星、古靈精怪的小雨共處同一屋簷下。
看似和睦的姐弟們,做起事來可從來沒讓父母省心過。
不滿夏東海和母親離婚的小雪,一搬進新家就給全家人一個下馬威:帶著自己的「狂野男孩」回家了。
紅色的頭髮、誇張的動作,那個時代妥妥的亞逼形象,在第一集就給觀眾留下了狂野印象。
在小雪的帶頭作用下,劉星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提交申請「我想把這玩意染成綠的」
小雨更叛逆,直接找了女朋友,卻被對方家長發現,一段少年愛情便早早夭折。
每個孩子都不是省油的燈。
要是在普通家庭,三個孩子的叛逆精神早就在家長的毒打下消失得一乾二淨,但偏偏劉梅和夏東海對孩子寬大為懷,讓他們的叛逆精神有了施展的空間。
尤其是劉星,在父母的寬容下一度成為一代亞文化icon。
舉個例子,第四部裡有典型的一集,《我叛逆,所以我存在》。
這標題宛若你我青春期的代名詞
故事是這樣的:情竇初開的劉星在撩妹,但拙劣的搭訕技術讓他很快敗下陣來,這時一位板仔經過,一個ollie,留下了瀟灑的背影和妹子花痴的表情。
待妹子回過神來,和劉星說了一句:「你個小屁孩懂什麼?」
青春期的男孩當然不能讓別人佔盡上風,劉星選擇從造型入手,穿上了無袖西裝、戴上了發套、打上耳釘,硬是把自己改造成了21世紀初代亞逼青年。
但光有造型是不夠的,亞逼的精髓在於從骨子裡非主流——正如劉星對旁邊的好哥們說:「我覺得我這骨子裡,還有血液裡,就充滿了叛逆的性格。」
再遇到這個妹子時,劉星學那位板仔說:「我去我該去的地方。」
夏東海和劉梅頭疼了,開始翻看《如何應對孩子的青春期》,以為劉星患上了「青春期憂鬱症」,便命令全家不要招惹劉星,用愛幫助劉星度過青春期的叛逆。
直到劉星闖下大禍,把新買的飲水機當成廢品賣掉,劉星的亞逼之路才畫下句號。
短短一集,圍繞孩子青春期展開的眾多場景,充滿亞文化元素:路過的板仔、破洞褲、丁零噹啷的飾品……
劉星「骨子裡的叛逆」,不僅體現在造型上,他對一些小眾文化也非常迷戀——搖滾和說唱,在這部劇中從未缺席。
一天,劉星的姥姥帶回來一位賣唱的搖滾歌手馬拉拉。有人說這個人就是彭磊,大錯特錯,這個演員叫陳創,老黃金配角了。
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劉星得知馬拉拉搖滾歌手的身份後,拿了兩包零食「賄賂」馬拉拉,想要拜他為師。
馬拉拉告訴他玩搖滾的第一要義:練厚臉皮。
為了幫助劉星練厚臉皮,馬拉拉意欲帶劉星在小區開演唱會。
破洞褲與大鏈子,一股搖滾味
直到夏家發現馬拉拉是個騙子,劉星這才作罷。
還有一次,劉星迷上了說唱,為了貼近偶像「梧桐雨」的生活,他又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改造。
這次的劉星,穿著球衣,戴著鏈子、墨鏡,反戴上了鴨舌帽,帶著小雨一起搖頭晃腦。
試問《中國有嘻哈》播出之後,多少青年人們發現自己的叛逆找到了歸處,同劉星一樣整來一堆裝備,說話都得帶個雙押?
但我們亞逼祖師爺劉星的說唱夢,甚至比大多數想做rapper的人早了整整13年。
《家有兒女》算是口碑較好的老牌喜劇了,但豆瓣對《家有兒女》的評論中,有一條刺眼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覺得整部劇都……這是中國的事兒麼」
其實這話不無道理。
因為《家有兒女》太美好了。
前兩部的總編劇李建宏一直希望能夠創作一部「能夠給孩子們看的,能讓他們感到娛樂還能有所教益的電視劇。」
所以,《家有兒女》的出發點並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而是真實展現孩ya子bi們的生活——
哪個孩子不希望有一對無比開明的父母呢?
傳統但又關心孩子的劉梅甚至改變了一些人對「後媽」的印象
得益於過去製作各種兒童劇以及成長經歷,於是《家有兒女》順利誕生了。
在這個烏託邦般的理想家庭中,每個個體都能得到足夠的尊重與一定程度的理解:
比如小雪沉迷於研究大猩猩時,劉梅為了她的愛好,將她的房間裝飾成了叢林原野,甚至還有猩猩化石和猩猩玩偶。
還有劉星瘋狂崇拜說唱歌手「梧桐雨」、小雪沉迷詩人「痞子張」,倆人因此互相爭吵時,夏東海為了解決他們的矛盾,以他們的名義互送禮物。
而面對男孩舉牌子說夏雪我愛你的強勢攻勢,夏東海單槍匹馬找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不是抄起掃把二話不說把他打一頓。
面對孩子們幾乎不切實際的理想、青春期的叛逆與對異性的好奇,他們並沒有粗暴地去制止,而是溫和地化解了每一個問題。
那位網友說的「SB」,大概是因為在這個充斥著亞文化元素家庭裡,居然能有如此多的尊重與理解。
說回亞文化,假設亞文化是培養皿中的微生物,那麼讓它不斷繁殖的條件正是尊重、理解與想像力,可以說,為我們展現夏東海一家的《家有兒女》,正是這樣一個培養皿。
亞文化在這部劇中並非是一個噱頭,而是貫穿孩子們青春期的元素,這樣包容的態度,讓它成為了你我的亞文化啟蒙。
2005年是一個一切剛剛開始冒頭的好時代:這一年,CCTV6實現24小時全天候播放,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6臺2005年的臺標和今天有一些不一樣
youtube上線
「broadcast yourself」的口號,改變了一代人休閒方式
電影、綜合性視頻網站、偶像組合,
這些在15年後融入中國人民網際網路生活的東西,在15年前還方興未艾。
而劉星在那時,已經穿著破洞褲做rapper夢了。
其實很多人第一次和父母一起聽過的說唱,就是家有兒女的片尾曲《陽光男孩 陽光女孩》。
這首歌的發行時間是2003年,一個中文說唱初露頭角的年代:隱藏樂隊剛成立兩年、竹遊人成立一年、光光剛接觸說唱。
不少說唱愛好者專門去《家有兒女》片尾曲考古,並在評論區留下這首歌對自己的啟蒙意義。
有的人說這是他第一次聽說唱。
有的人說這首歌chop的部分依然能夠秒殺如今許多的fake rapper。
最近不斷在說唱圈展露頭角的虎撲甚至還發起了一個投票「家有兒女主題曲rap什麼水平?」
不僅如此,法老在直播的時候翻唱了這首歌
活死人廠牌巡演將這首歌帶到了livehouse,也算是一場別具特色的文藝復興
這場後知後覺的「說唱OG崇拜」在說唱圈不斷發酵,聽眾開始好奇起這首歌的原作者TG4。
在《青春有你》的組合S.O/S自稱為「中國第一支四人女生說唱團體」的時候,她們沒有想到的是《陽光男孩 陽光女孩》的作者TG4早在17年前就走過了這條路線。
TG4是「Top 4 girl」的縮寫,成員有覃維妮、肖佳、鹹美子、陳姍姍,也就是《家有兒女》片尾曲中出現的四位女孩。
TG4一出道就被邀請參加「2004年CCTV春節聯歡晚會」、「CCTV春節歌舞晚會」等大型晚會,放在現在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TG4曾與權志龍一同合作了一首《Shdopcn》,作為動畫片《天空嘻哈族》的主題曲。
在那時,說唱本就不易被主流認可,多年後,TG4銷聲匿跡。
如果將時間向後撥10年,也許TG4會迎來完全不同的命運。
儘管如此,《陽光男孩 陽光女孩》作為《家有兒女》的片尾曲,還是成為了無數人的說唱啟蒙。
就像《家有兒女》成為我們的亞文化啟蒙一樣。
15年後,人們紛紛在淘寶搜索大金鍊子,為了偶像站c位撕,討論全員bm風是穿衣自由還是審美焦慮。
人們在虛擬的網際網路上爭論種種宏大命題,同時,每個人又在奮力以社畜的身份,拼命遊向「財富自由」的彼岸。
此時此刻,我總會想再次回溫那部《家有兒女》,再次做一個自由的亞文化青年。
設計/視覺 火日立
原標題:《家有兒女是我的亞文化啟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