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採如何浪漫依然?
兩個月前,9月10日上午,香港旅遊大巴司機林先生和香港本地旅遊巴士司機、導遊、的士從業人員參加了「旅遊巴士慢駛遊行」。
車隊從九龍啟德承啟道出發,一路行至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參與者希望通過遊行向社會表達當前旅遊行業慘況,呼籲儘快停止混亂狀況。
「現在整個月都在休息,沒事做,家裡人眼淚都哭幹了。」林先生已近一個月沒有開工,他說這是他從業多年來從未遇到過的情況。以往正常開工時,每月只有四五天休息時間。
「感覺很彷徨,看不到底,可能我都要去菜市場賣菜了。」從業逾20年的香港本地導遊溫冠成說。
遊行現場多位從業者提到,旅遊行業「手停口停」、「沒有旅遊團來,我們就沒得做、沒得吃。現在全家人都沒得吃了」……
從業者的抗議成果有限,因為在隨後的十一國慶黃金周裡,就連平日裡都車水馬龍的銅鑼灣崇光百貨一帶,也很是冷清。
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在採訪中講到,去年「十一」假期每日約有200個內地旅行團,但今年每日則只有十多個。
香港在持續數月的風波下,以旅遊業為首的各行各業都陷入低迷。
據香港旅發局數據顯示,今年8月,訪港遊客暴跌39.1%至359.1萬人次,較7月大幅惡化。其中,內地訪港客跌幅超42%至278.3萬人次。
崔定邦還預計,今年全年旅客數字都可能下跌,不久後的聖誕、元旦假期旅遊業情況也不樂觀。
直接為香港GDP貢獻超過3.6%的旅遊業,如今可謂墮入至暗時刻。
更為殘酷的是,香港旅遊業從業人員數量佔香港總就業人口的6.7%,直接從業人員約有27萬。如果將零售、餐飲、酒店、運輸等行業計算在內,整體產業鏈的員工人數將超過100萬人——約等於香港常住人口的七分之一。
10月22日,港府推出新一輪「撐企業、保就業」的措施,將撥款20億港幣,力求緩解示威活動對零售、餐飲、運輸物流和旅遊業衝擊。
但就目前形勢來看,扶持計劃的收效仍有待觀察。而旅遊業低迷帶來的影響,還輻射到了一眾相關行業。
香港酒店業首當其衝。
「由6月連串遊行示威開始,生意一直跌,暑假的訂房取消,7月生意減半,7月尾少了7成,8月初只剩1成,到9月接近零入住率,連續4、5天都沒生意,這是破紀錄的,有史以來最差!」香港旅館業協會創會會長梁大衛受訪時表示。
全港逾2000家酒店生意慘澹,其中約4成即約800間賓館,因經營者沒錢交租租金而面臨結束營業。有酒店老闆感慨:「本來暑假旺季房間向來都爆滿,但今夏入住率近乎零,慘況前所未見,衰過沙士(SARS事件)。」
梁大衛估計,11月起香港酒店業將會爆發結業潮。「6成賓館是自置物業,其餘4成要交租金的會先被淘汰,他們每月交租約3萬港幣,連同其他費用,成本約5、6萬港幣,連續5個月沒生意,就是虧2、30萬港幣」。
雖然聖誕和元旦又是另一旅遊旺季,但很多商家難以撐到年底。因為就算所有示威立即停止,外國遊客都要有幾個月時間觀望才敢來港。至於會否有人會接手,梁大衛直言:「沒人肯接火棒!」
另一重災區是零售業。
香港只有745萬居民(2018年數據),消費力有限。零售業的發展,必然也要依託於旅遊業。零售業約佔香港GDP的5%,還給香港貢獻了大量就業機會,從後一點上看意義更大。
若按旅遊人數跌幅40%計算,香港零售業每月將虧掉上百億。
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今年8月本地零售業銷售進一步明顯轉差,並打破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單月按年跌幅,較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的1998年9月跌幅更大。
昔日遊人如鯽的旺角、尖沙咀等鬧市,變得冷清甚至門可羅雀,熱況不再。一向遊客旺盛的旺角,也已不再旺了。
在該處售賣行李箱的楊先生表示,風波開始後,遊客「影也不見」,每日營業額最多亦只有1800港幣,一般僅700多港幣,而每月租金雜費開支高達3萬港幣。楊先生坦言:「悲慘!實在生不逢時!」
不光是個體商販受波及。
8月,香港零售業的主力行業珠寶首飾、鐘錶等名貴奢侈品的銷售幾乎腰斬,狂跌47.4%,為1991年4月有記錄以來最差,跌幅超過2003年4月非典時期。
10月15日晚間,市值高達700多億港幣的周大福披露2019年7-9月的經營數據:內地市場零售值增長4%,港澳市場零售值全線暴跌,增長為負的35%。
同時,周大福公布盈利預警,預期於2020財政年度上半年(2019年4-9月)錄得約8-10億港幣的未變現虧損,佔公司當期營業額的3%。可見經營壓力之大。
該數據公布次日,周大福股價暴跌近8%,市值一度蒸發超52億港幣。
號稱「香港最大的化妝品零售企業」的莎莎國際,比將重心逐漸轉向內地市場的周大福,更加深度依賴著香港零售業。
其今年7-9月份的經營數據顯示:其香港市場整體銷售額下跌35.2%。其中,內地客的交易宗數急劇下跌51.2%,導致集團營業額按年下跌20.8%。
莎莎國際的股價走勢與其營業額關係也非常緊密。2018年二季度營業額增速曾創下新高,股價飆至5.3港幣/股的歷史高位。但今年三季度其股價跌至1.58港幣/股,創下近十年以來的新低。
餐飲業、服務業也遭受災難性打擊。
據《大公報》報導,稱近4個月來,香港餐飲業生意額下跌超過35%,已有近400家餐廳關門,損失達105億港幣。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也表示,估計有兩千餐飲員工加入失業大軍。
在本次餐廳倒閉潮中,不僅僅中小食肆無法經營下去,紛紛結業,不少大型連鎖酒肆也受影響。
10月25日,香港連鎖餐廳龍頭大家樂(00341.HK)因盈利預警而股價大幅下跌,早盤股價一度暴跌超過9%。大家樂在前一日發布的公告中指出,預計在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六個月內,淨利潤預計將按年下挫三分之一。
這是大家樂自1996年上市以來首次發出盈警。
另一快餐連鎖店大快活(00052.HK)則於10月初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的半年內,淨利潤同比將出現明顯下跌。這也是大快活自2003年非典期間發布盈警以來,時隔16年再度發布盈警。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楊位醒在採訪中指出,目前食肆大都亦不再請幫工,幫工長期無工開,市場又出現欠租欠薪的危機。
有香港地產業內人士預計,零售業、服務業世道欠佳,若年底前情況未有改善,商戶肯定要求業主減租,部分商戶在租約期滿後,結業關門會成為必然選擇。
接下來被拖累的,必然會是出租業。
在旺角及尖沙咀鬧市區,不少店鋪已經挺不住,業主減租兩至三成,鋪面英尺租金減至100-300港幣。
▲香港零售業管理協會發出的聲明
在這場風波中備受爭議的香港地產商們,不得不做出反應。
10月4日,李嘉誠基金會宣布,決定捐資10億港幣支持中小企業。
李嘉誠基金會表示,香港現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眼見飲食業困難每況愈下,較「非典」時更嚴峻。除了整體營業額大跌三成,兩個月間約200家食肆結業及遣散員工。
因此10月29日基金會公布計劃細節時表示,第一期「應急錢」計劃先動用2億元支持飲食業,合資格的中小型食肆每間可獲6萬元「應急錢」,預期11月底前發放。
▲李嘉誠基金會宣布捐款的聲明
上周四(10月31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今年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預先估計數字,較上年同期下跌2.9%。據報導,這是自2009年「環球經濟大衰退」以來首次錄得季度按年跌幅,亦遠遜於第一季的0.6%和第二季的0.4%輕微增長。
該數據公布前兩天,林鄭月娥表示,港府最近3次紓緩措施動用超過200億港幣,不少是額外撥款,預算案沒有預留,需要財委會批准。
她還表示,無論做多少「撐企業,補就業」的措施都是治標的工作,治本的工作一定是儘快壓制暴力,讓香港恢復平靜。
旅遊業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如今支柱產業及其龐大的相關產業均被拖入泥潭,卻並非偶然。
2003年,內地遊客赴港自由行政策落實,內地遊客蜂擁而至,蓬勃增長的消費需求拉動了香港旅遊業、零售業、酒店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並迎來行業十餘年的黃金期。
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內地訪港人次從1997年的236萬攀升至2016年超過4277萬,佔全部入港遊客5670萬人次的75.5%,成為香港旅遊業主力軍。
香港統計處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香港零售業今年8月跌幅遠超市場預期的14.0%,達23.0%,為1982年有記錄以來最差的單月表現。
但有觀點指出,此次香港零售業的下降並非階段性的波動。實際上,香港零售業近幾年的發展一直不如人意,寒冬或許早已到來。
近幾年來,國際經濟形勢不平穩如中美貿易爭端加劇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折射出的是香港零售業商業模式的短板——
高度依賴旅遊業發展,以奢侈品銷售佔大頭,極易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
香港旅遊業的興起不僅因它得天獨厚的靚麗風景,更因為它的免稅購物低價。而現在,這些紅利也正被削弱。
內地與香港奢侈品價差正在縮小,升級的外匯管制也讓更多內地人選擇境內消費。同時,內地下調奢侈品關稅和新電商法的實施,也讓香港奢侈品零售的吸引力進一步下降。
各大奢侈品牌、高端美妝品牌也紛紛在中國內地開店,積極布局電商平臺,擴大在華市場份額,同時降低中國市場零售價,刺激境內消費。比如今年7月的香奈兒美妝入駐天貓。
▲香港往日遊人如織的奢侈品店區域門可羅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飛速增長,到更廣闊世界去看看的精神需求與物質能力都雙雙提升。
近在咫尺、同一文化圈的港澳臺逐漸不再是首選。曾一度是中國大陸出入境海外必要中轉站的香港機場,如今也地位不在。
從某種程度而言,內地遊客流失進而波及旅遊業及相關行業,也是如今香港必然要面臨的新挑戰。
自今年7月以來,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發布香港旅遊警告。奢侈品牌在港業務全面受挫,中心商鋪加速貶值,香港零售概念股普跌。
但從香港零售業整體發展來看,今年下半年的風波只能算是雪上加霜:
上半年,香港零售業已連續5個月下跌;
近七年,香港零售規模整體幾乎0增長。
香港美聯工商鋪9月17日發布的街鋪調查顯示,香港四大核心區(尖沙咀、旺角、銅鑼灣、中環)空鋪數目增至481間,整體街鋪空置率為6.5%,較2018年增0.9個百分點。銅鑼灣空置率9.4%為四區之冠。
據預計,上述四區2020年空鋪總數或超600間。
▲街頭隨處可見貼滿廣告的空置商鋪
過去十多年,同樣是香港地產最長的一個黃金周期。
大量遊客湧入,加速了香港零售業的發展,零售業發展最終的獲利者則是地產大亨們。比如擁有海港城和時代廣場的吳光正,其公司每年可從這兩個香港最著名的商場中獲取超過100億港幣的租金。
如果社會情況持續失控,苦果終將落在地產大亨們的嘴裡。或許正是因此,李嘉誠基金會才會做出捐資10億的決定。
但李嘉誠捐錢也好,其他地產巨頭捐地,其實也幫不上大忙。香港走到今天,不能全怪地產商;香港想要走出今天,也不能指望地產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過十年黃金增長期的香港旅遊業早已逐漸回落至正常增長曲線。
即便風波過去,「東方之珠」依然要面臨如何應對旅遊紅利消失等一系列煩惱。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轉載授權敬請聯繫小客服微信:hstlkf
◆◆◆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繫: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總監
◆◆◆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
「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