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叫《愛拼才會贏》,人的命運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古代才子要想有所成就,就得靠勤奮讀書,過去有「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的說法,這是人成功的關鍵因素。
《易經》是我國的「群經之首」,是大智慧學。人生中的很多困惑,都能在易經中找到答案。說它是「人生的教科書」一點不為過。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馮友蘭告訴學生們,要重視《周易》的研究,未來《易經》在中國一定會大放異彩。
孔子說:讀懂了《周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一個人在要發達前,《易經》中講有3個徵兆,要是有其中的一個,說明好運就要來臨。
(1)勤勉自強
《易經》的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勤勞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德,老輩人大都是「勤儉持家「的典範。「天道酬勤」更是勵志的箴言,人類生生息息,世界永遠不斷地前進,人也是勤勉自強,永不停歇。
在大的環境下,人也要順應趨勢,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從古至今。歷史上取得偉大貢獻的名人,都是在「勤」字上下功夫,正像曾國藩所說:「千古之聖賢豪傑,即奸雄欲有立於世者,不外一勤字!」人生要想發展得好,一個是靠「勤勉」,再就是靠「敬畏」,曾國藩在《挺經》中寫了「勤敬篇」,說人要做好事情,維持好人際關係,離不開「勤敬」二字。
正因為曾國藩一生「勤勉自強」,不但自己官升高位,子孫後代也嚴格遵守組訓家規,能勤能敬,各個有出息,人才輩出。
(2)和睦家興
家庭是人的港灣,家和萬事興,和睦福自來。家庭的穩固,是人成功的定心丸。家庭的興旺,離不開孝敬長輩,仁愛兄弟,嚴格要求子女。孔子非常重視「孝悌」二字,認為這是做人,做學問,成大事的根本。
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對父母要始終和顏悅色,這是最難的。有的人和父母在一起住,時間長了就有忤逆的言語;和父母分開後,才知道自己對父母的不孝。所以現在父母也不願意和子女一起住,老人的生活習慣和年輕人不同,老人有自知之明,各自過自己的日子,不往一起湊,關係反而更好。更融洽。我們對待父母的孝心,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真正的孝順,不是只給父母衣服穿,給錢花,給父母食物吃,而是發自真心地順從父母,少違背父母的意願就是真孝。
兄弟姐妹之間,不要為了小事就斤斤計較,合家一團和氣,父母看著也舒心,家和萬事興,和睦福氣到。有的人到處拜佛,豈不知家裡就有「真佛」,孝敬父母,比打坐修行可好太多了。
所以孝敬長輩,友愛同足,就是為家庭多積累福報,這也是一個人要發達的的徵兆。
(3)潔身自好
人生要戰勝的是自己,修身養性很重要。你要是能克服自己的弱點,修身養性,就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那麼人最難的就是養心。人在獨處時,思想,言行都需謹慎,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更要克服私慾,自覺遵守道德規範。
一個人在眾人面前容易做好事,因為做了好事,自己受到別人的表揚而高興;但是在自己獨處時,自私自利的心就起來了,人都在獨處時,還能有很高的道德修養,這是難得的。無欲則剛,面對各種誘惑,能夠心不亂,始終堅持原則,防守自己的底線,才不會迷失自我。
歷史《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了一段故事,說楊震在昌邑時,那裡的官員王密夜裡帶著黃金去拜訪他,對他說沒人知道,很明顯是行賄,被王震嚴詞拒絕。並對他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後無地自容,只好灰溜溜地離開了。
從這個典故我們明白潔身自好的真正含義,看出了楊震的道德品質的高尚,即使在獨處時也能夠「慎獨」,為後代樹立了好榜樣。他的後背更是四世三公,高官厚祿,這和他的道德修養是分不開的,正應了古人說的:道德傳家,十代以上。
所以能做到潔身自好,即慎獨是一個人要發達的徵兆。身上有這種跡象的人,福氣也會越聚越多。
結語:
《易經》也講人發達是有跡可循的,一個人越來越發達的三個徵兆:勤勉自強、和睦家興、潔身自好,你身上若有一個,也是好事。身上常有這三種跡象的人,福氣自會會越聚越多,成功在望。大家可以自我對照一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