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秋高氣爽,瓜果飄香,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即將來臨。重陽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與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一樣,也蘊含了豐富中華文化元素。現擷取點滴與朋友們共享。
農曆的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因此稱為「重九」。漢朝中葉以後,儒家陰陽觀認為,六為陰、九為陽,九是陽數,所以重九也叫「重陽」。由此,農曆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節。同時,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寓意長長久久,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自古以來重陽節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唐代詩人王維著名詩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恰恰佐證了這些習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關於重陽節習俗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神話傳說。這個傳說記錄在南朝時期梁人吳均之編寫的《續齊諧記》。
相傳在東漢時期,古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便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當地有一個叫恆景的青年,他的父母被一場瘟疫奪走生命,而且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命。病癒之後,恆景決定除掉瘟魔為民除害,於是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恆景不辭辛苦,長途跋涉,幾乎訪遍了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神仙名字叫費長房。恆景不畏路途艱險,千裡迢迢趕往東方,他磨破了無數雙鞋,翻過了無數座山,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費長房。仙長為恆景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他,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苦修煉降妖術,最終練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費長房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這一天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可以降服妖魔了,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他送給恆景一些茱萸葉和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方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汝河邊的家鄉。
恆景告別仙師費長房回到家鄉。九月初九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高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與瘟魔展開搏鬥,經過幾個回合的激戰,恆景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佩茱萸、喝菊花酒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其實,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漢代以前,重陽節的一些活動大都是在皇宮進行的,民間活動較為罕見。直到東漢漢武帝時期,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她的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