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出於一種複雜的心情,喜歡叫那些美麗性感美女為狐狸精。在相對保守的年代,可能還曾對一些年輕女性造成過一定的心理負擔。現在人把「狐狸精」對等於「小三」。不過在某些人眼裡,這也是某種資本的象徵。
這蠻奇怪的一件事情,為什麼不叫狼精、豹精、熊精,偏偏是狐狸精?狐狸在歷史上是一層不變的淫獸嗎?
最早的「狐狸精」(古人不叫狐狸精,而是叫九尾狐)可能不是蘇妲己,而是塗山氏女子「女嬌」,大禹的老婆。
據說大禹到了30歲還討到老婆,心裡自然也很著急。一天他治水到了塗山,在路上遇到了一隻九尾狐。大禹眼前一亮,怎麼看怎麼像個美女。(感情網上說的,單身久了,看什麼都像是美女,是打這來的?)
然後他又聽塗山人唱道,「綏綏白狐,龐龐九尾「,如果你在這裡「成家成室」, 就會子孫昌盛。
於是大禹還等什麼,立刻決定就地成親,結果娶塗山氏的女子,名叫女嬌。
這事記載在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裡。書上雖然並沒有說,這個女嬌就是九尾狐。但是九尾狐和美女相關聯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趙曄的這本書裡。這比明朝的《封神演義》裡「蘇妲己」,早了千餘年。
但是在東漢以前,九尾狐因為其發達的繁衍能力,地位尊崇,與龍、麒麟、鳳凰並列四大祥瑞。
其實我們根據大禹的那個傳說也可以看出來,塗山氏應該是以「九尾狐」為圖騰的部落,之所以以九尾狐為圖騰,主要也在於古人的生殖崇拜。
甚至九尾狐曾經被定位成西王母座下的「瑞獸」之一,有代天傳旨的功能。西王母座下有九尾狐、白兔、蟾蜍和青鳥,四大祥瑞。漢代的人把這些通過石刻畫像及磚畫的方式流傳至今。
所以陳勝在大澤鄉的時候,除了搞了個「魚傳書」外,造勢的時候,就是讓人跑到野外學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這裡面借用的就是「九尾狐」這個功能。
東漢以前的古人對「九尾狐」的評價還是相當高的。《禮記註疏》曾經說過,「狐死丘首,仁也!」也就是說,狐狸死時,必然會把頭衝向自己窩的方向。這在古人看來,是不忘本的美德。
魏晉以後,狐狸的形象開始發生了劇變。不再是坐著被供奉的角色了,而是變成了活生生美女的形象。
自從葛洪的《抱樸子》裡,第一次提到「狐狸滿三百歲,化為人形」開始;幹寶在《搜神記》裡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具體的「狐妖」形象,那便是大名鼎鼎的「狐妖阿紫」。到了郭璞就已經將狐妖的產生原理都給具體化了。
「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裡外事……」——《玄中記》
看出來了吧?就和美酒一樣,年份越久,越漂亮,道行越深,越能魅惑人。
當然了在晉朝的時候,狐狸還不都是美女形象,還有「書生」的形象。比如《搜神記》裡躲在董仲舒門下聽課的「吳中書生「 ,就是個老狐狸變的。
到了唐朝,因為有了魏晉時期的「理論基礎」,和狐仙有關的作品就得到了大發展。
如《廣異志》、《宣室志》、《太平廣記》等,專門寫關於狐仙的故事,多達幾百篇之多。
但是到了宋朝以後,因為宋明理學的興起,「狐狸精」的形象就越來越「黑化」了。
在北宋時期,甚至連妓女都直接給自己起了個「九尾狐」的名號,以招攬生意。在兩本書裡得以佐證。
「東坡攝署錢塘,有妓號名九尾狐。」
——北宋·蘇軾《東坡志林》
「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
——宋·趙令疇《侯鯖錄》卷八
所以可想而知,到了南宋朱熹這些人眼裡。狐狸精那就是貪婪、淫蕩、惡毒、謀人錢財、害人性命的角色了。
所以此後一直到明末,「狐狸精」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一提起狐狸精,大家想起的便是蘇妲己這一類的角色形象。
此外,我們還是要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叫蒲松齡。
因為在他的筆下,《聊齋志異》裡涉及到狐妖的多達80多篇,創造了一批令人「喜聞樂見」、「戀戀不捨」的狐狸精形象,如辛十三娘、小翠、嬰寧(人狐結晶)等等。
在他的「樣板」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再一次豐富了狐妖的形象。
所以魏晉時期,是狐妖形象的「理論基礎」奠定時期;唐朝是形象豐富時期;宋明是「狐妖」形象「黑化」時期;明末清初是「狐妖」形象再次創作時期。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