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馬雲說:「我最怕的是我要回來,所以我設計了一個不回來的想法,原因是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依然會關注阿里巴巴,我依然會看它的新聞,我依然會關心它的一切,碰到問題我依然跟他們交流,這是我要做的,但是最後決定是他們做。你說今天我徹底不管了、徹底不關心了,我個人覺得大家不會相信。我依然愛它,因為這是我們的孩子,哪怕我相信我眼睛閉上這一天,我也會高興,我以前創業的時候我跟公司講過,我如果80、90歲還能活著,我坐在沙灘上聽聽收音機或者喇叭說阿里巴巴今年很好,我會非常驕傲我們這些人曾經把自己最美好10年、20年的時間參與這家公司,這是我覺得那時候感到驕傲,這是我15年以前的理想,希望今天這個理想依然可以堅持。」
2018-09-20. 天津. 夏季達沃斯論壇
雖然離開場還有很長時間,會場外早已排滿了等待進場的各種膚色的嘉賓。他們為一場對話而來。而我,也早早來到現場,這是我和他的第九次對話。
他是馬雲,
這是他宣布退休消息之後,唯一接受的電視專訪。
馬雲參加完總理的一場論壇,匆匆趕來。我說,我計算過從那個會場到這個會場的距離,大約五分鐘。馬雲拿出手機,看著上面的時間顯示認真地說說:「我走了六分鐘」。我開玩笑說,多出的一分鐘給要退休的人吧。退休,成了這兩天他被關注最多的話題。馬雲笑著說:「關於退休,你想問什麼都行,哪怕是一些謠言或猜測」。我知道,他有話要說。我們的話題,從這幾個為什麼開始。
陳偉鴻:為什麼您選擇54歲生日之際宣布退休的消息,而不是50歲,也不是過幾年之後的60歲?
馬雲:我最早希望退休,因為我30歲離開大學,我跟我的校長和領導說,我十年以後回到學校。最早很幼稚認為我40歲可以回去。後來到了40歲我認為不太可能,公司那個時候連方向都沒有找到。我從45歲開始計劃,我希望在50歲能夠退休,但是到50歲還是做不到,我覺得55歲之前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我花了10年時間,今年9月10日,其實宣布不當董事長,離開整個阿里巴巴的運營管理,我是三年以前就做了計劃的,所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不是腦子突然一想,說今天要退休了,我認為這個是對公司不負責任,對自己不負責任,這是一個長期準備過程。
陳偉鴻:如果晚兩年再退休,或者早兩年退休,對於你個人和企業而言,會有什麼樣不同嗎?
馬雲:早兩年我沒有準備好,公司沒有準備,晚兩年我可能不想離開公司了。
陳偉鴻:感情太深了?
馬雲:不是,其實很多人要想幾個問題,一不是公司離不開你,到了一定年齡是你離不開公司了,你離開以後不知道該幹嘛了。我現在54歲剛剛到,做網際網路我應該算年齡大一點,做其他行業我認為還很年輕,我認為再有15、16年還可以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一旦跨過55、56歲,到了60歲的時候,人有一個習慣不願意離開了,因為你對自己未來沒有把握了,你只能在這個公司裡面。所以上了65歲以後,很多人認為,公司離不開我,組織離不開我,其實他太自負了,是他離不開公司了。所以我們每個人要有自知之明,你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到底這一輩子想幹什麼,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五十知天命,過了50歲一定要明白自己這輩子要什麼,放棄什麼,什麼是你有的,這些問題想明白以後做這些決定並不痛苦。
陳偉鴻:你朋友圈當中的其他人,任正非先生、張瑞敏比你年長20歲還拼殺在第一線,曹德旺先生原本宣布九月份退休的,可是前兩天他宣布的是延期退休,這些事擺在一起,覺得您的決定有一點另類。
馬雲:我自己覺得挺好的,很多人心理也想,他們54歲也會這麼考慮,我不會走那條路,我這幾年講了很多遍,我不願意死在辦公室裡,如果年紀大了以後,躺在沙灘上死掉還是蠻高興的。人生到這個世界不是做事業的,人生到這個世界是享受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們這些人要明白,像我當老師出身能夠走到今天很不容易了,畢竟從來沒有經過商業訓練,在整個社會趨勢下面,團隊幫助下面,運氣不錯走到今天,運氣不可能永遠伴隨著你,我們必須要把運氣不斷地延續下去,最好的辦法把機會給別人多一點。我自己覺得給年輕人多一點機會,就是給自己多一點機會,更何況未來的時間還挺好,我可以做更多我感興趣,過去二十幾年很多事情我想做沒有時間做、沒有機會和能力做。但是我今天我覺得我有時間我有機會,我也有能力,我特別想給中國很多企業界,其實我們亞洲做企業的人都是覺得永不放棄,年紀要幹到80歲90歲,我覺得這個沒有必要。你看有些國家坐在下面開會,那些企業家全是老頭,全部都是頭髮白的,我們其實對社會的進步不是太大。
陳偉鴻:有一點激流勇退的感覺,也可以尋找自己更大的空間。
馬雲:我覺得是激流勇進,我沒有覺得退。
陳偉鴻:退進之間如何理解?
馬雲:我並沒有我覺得今天是退了,按照我的脾氣和性格不可能休息,所以我自己覺得公司是退了,但是我人生是進了一大步,我可以做很多我感興趣的教育,因為我一直對教育、環境、企業家創業,特別是在企業家精神很感興趣,我以前是當老師,我看不起企業家、看不起商人,20多年前,創業20年以後我明白了企業經濟對國家之重要。我認為商者國之大器,商業出問題、經濟出問題,成千上萬家庭受影響,對商業、商人正確理解,對於企業家正確的理解,對於經濟正確理解,這些事情20多年下來,我們更能夠客觀的理性跟社會進行溝通和普及。
陳偉鴻:但您沒有想到當您宣布退休消息之後,關於您很多的猜測就開始紛紛出現了,我不知道你聽過最離譜的猜測和惡意的重傷是什麼?
馬雲:猜測一直伴隨著我們,我在阿里巴巴19年來,每天有猜測。作為一個做企業、一個創業者,一個希望在人生過程當中不斷的嘗試的人,不斷對未來有夢想的人,猜測、謠言、苦難、挫折一定伴隨著你。所以像我們這樣的人要學會在謠言在口水裡面遊泳,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有。
陳偉鴻:您覺得您的勇氣和泳姿如何?
馬雲:我覺得連滾帶爬。因為我們是人,人家說你怎麼境界那麼高能力那麼強,其實我們也憤怒我們也沮喪,我家人也受不了,各種謠言都有,昨天晚上一下子有很多人給我發,幾個企業家朋友說馬雲網上到處在傳你退休的原因,是因為你轉移出去1200億人民幣到國外了,因為你準備跑了。
陳偉鴻:很多人都笑了,他們也有這個擔心。
馬雲: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深度、廣度不一樣,如果你每天去應付這些的時候你會很累。是朋友你不解釋他們也理解,不是朋友的話,你越描越黑。我自己覺得需要學會在口水中遊泳。
陳偉鴻:為什麼是張勇,他是您心目當中從始至終唯一沒有變過的人選嗎?
馬雲:這是一個好問題,其實阿里整個企業的發展,我自己這麼多年來一直問這個問題,阿里為什麼有這麼好的運氣?主要的想法是我們真正希望社會進步,真正希望在我們上面開店做生意的小企業能發展,還有我們真正希望阿里巴巴的員工能夠成長。我們自己沒有學過MBA,沒有學過商業怎麼跑到這兒?其中重要的要素因為我當過老師,因為我不懂市場,我根本不懂技術,甚至財務也搞不清楚,唯一讓我成為一個企業人重要要素是因為我當過老師。當老師最主要選擇學生、訓練學生和培養學生,過去19年我花的最多的時間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訓練人才。阿里巴巴公司我覺得最驕傲的不是今天的商業模式,而是今天我們的人才梯隊、組織建設,還有文化的發展。所以我們培養了一批人才。在2000年的時候,阿里巴巴招不到員工,因為這個名字很奇怪,網際網路泡沫又低,在中國做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大家覺得不靠譜。我吹牛跟同事們講,有一天阿里巴巴會「良將如潮、美女如雲」,這是我們最大的希望能招聘得到人。今天阿里巴巴公司內部,我自己這麼覺得,人才梯隊建設非常之好,張勇是我們人才梯隊建設當中最了不起的領導人之一,我覺得我們有一批一批的(人才),真是叫「良將如潮」,我算如果第一代的話,我們現在第五代領導人梯隊建設已經做好了。因為只有接班人的體系建好了企業才有可能發展。張勇今天不是一個人,他有一個班子和團隊,有一幫人在支持他。
陳偉鴻:張勇身上有一個特別鮮明的特色,就是他在CFO這個職位上,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表現。你曾經說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當CEO,現在回想起來,是您變了還是張勇變了?
馬雲:我們都變了。一個優秀的CFO一定有風險意識。所以在做一個決策過程當中,CFO往往選擇最保守,一個優秀的CFO更謹慎。在阿里巴巴過去十幾年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每一次做的決定必須在這個風險當中做決定,所以我認為那個時候CFO沒有辦法做CEO。但是張勇、井賢棟兩個都是CFO出身,一個是螞蟻金服董事長,一個是阿里巴巴的CEO,因為他們是敢於冒險敢於改變自己的CFO。我自己覺得這幾年我的進步也很大,我說一些觀點發現不對,不對我就改變,這是我進步了,張勇也走出了一個CFO該有的一個局。
陳偉鴻:你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從前你一直期望看到的領導者的氣質和素質,但是你考慮過張勇的感受嗎?我在新聞媒體報告當中看到,他過去11年一直住酒店,你現在把這個重擔再加在他的身上,他恐怕家都不能回了。
馬雲:我為了說服他出任董事長,這兩年我幾乎一有空就給他「下藥」。而且他答應的那一天我是非常感動,因為我知道當阿里巴巴董事長、CEO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他處理的不僅僅是商業問題,而是很大的體系,所以有人說張勇出問題不行了怎麼辦?你再回來?我說不行了就不行了。
陳偉鴻:你不回來嗎?
馬雲:我不回來,因為我覺得我也沒有離開過。我退休不等於我離開阿里巴巴。阿里呼喚我我隨時都在。但是我不會說我要做董事長應該做的事情、CEO應該做的事情。我是阿里巴巴的股東,我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我是阿里巴巴永久的員工,所以我們在公司裡這麼講,你加入阿里巴巴的普通員工,一天12小時是阿里巴巴的,你如果是阿里巴巴總監或者副總裁以上的員工,一天24小時你屬於阿里巴巴;如果你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這輩子你都是阿里巴巴的,你離開也是屬於阿里巴巴的,這是我們都答應的事情,所以不存在離開。
陳偉鴻:在整個商業史上,你會發現有不少的創始人曾經宣布過退休,但是一旦當公司出現重大的事情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挺身而出的,從二線再次復出,這種可能性在你身上會出現嗎?雖然你剛才說你從未離開,但是畢竟位置不一樣了。
馬雲:這是最大的麻煩,為了這個我想了很多年準備了很多年。因為我相信我們這些人,就是公司的創始人就像孩子的父母,孩子大了,小學你可以教他一點,初中高中像我這樣是教不了的,到大學一定要讓他出去。你真愛這個孩子,讓孩子去,孩子必須要經歷社會的考驗,必須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如果他出事情的時候,作為父母你依然在,但是決定必須他做。
陳偉鴻:我知道你為這一天的到來至少做了十年以上的準備,但是似乎市場並沒有如您一樣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你退休的消息宣布的當天,阿里巴巴的股價最高跌幅達到3.7%,一下子損失155億美金的市值,市場似乎對未來沒有馬雲的阿里巴巴信心不足,準備不夠。那一刻,你和「逍遙子」有沒有交流,你跟他說過什麼嗎?
馬雲:基本上這兩天天天跟他有交流,當然你說一下子大家都適應了,這個問題就大了,說明我們毫無價值。經常有董事長講,我在公司裡可以一天都不待,你的工資拿了幹嘛?你待在這兒,像我們說在這個公司裡完全沒有價值了,這完全不現實,我們有一定的價值。就像孩子斷奶一樣,媽媽斷奶,奶水已經不多了,孩子吊在那兒對誰都不好,斷了,孩子會不會哭?會不會鬧?會哭,會鬧,但會適應的,所以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另外一個市場會適應過去,公司也會適應過去,我也會適應過去,不能因為孩子哭了你把奶頭再塞給他,這個是不行的。
經濟形勢不好,企業該怎麼辦?馬雲給出他的建議:企業永遠是困難的,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正是企業加速發展的機會,容易產生了不起的公司。
馬雲說,回顧過去二十年,中國的經濟形勢永遠少不了「錯綜複雜」,這是一個常態。對於企業來說,經濟形勢好了,競爭就激烈起來,經濟形勢不好,競爭就弱了。「壞的時候是容易誕生了不起的企業的時候,好的時候,只是誕生普通企業,順風的時候誰都跑得快,逆風的時候依然能跑,這才是好。」
馬雲將企業比作「拳擊運動員」:如果沒有經歷過經濟周期性的打擊,企業是沒有經過抗擊的,是不值錢的,只有經歷過抗爭的企業才會建立起強大的文化、組織和人才。他以創辦阿里巴巴的19年為例,阿里巴巴受到過的打擊的比一般普通企業四十年還要多。
他認為,經濟形勢不好的時間會比大家想像的要長。「我們永遠要把不好的時間想得長一點,想得遠一點,想得更糟糕一點,這才叫自信,自信不是說明天就會好,自信是明天不好,我也得活下去。」
在馬雲看來,當今企業面臨著多重挑戰:技術的變革、中美貿易的衝突、各種外部競爭。「我去年提醒所有企業,未來幾年做好事、做快樂的事,就是做企業,在形勢不好的時候,千萬別覺得撈浮財的機會來了,這些是基本的道理。」
走出對話現場,馬雲說,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意猶未盡的不只有我們。阿里的同事說,關於退休,恐怕這是他吐露最多心聲的一次。
是的,曾有一刻,我們都看到了他內心的柔軟。
他說:「我最怕的是我要回來,所以我設計了一個不回來的想法,原因是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依然會關注阿里巴巴,我依然會看它的新聞,我依然會關心它的一切,碰到問題我依然跟他們交流,這是我要做的,但是最後決定是他們做。你說今天我徹底不管了、徹底不關心了,我個人覺得大家不會相信。我依然愛它,因為這是我們的孩子,哪怕我相信我眼睛閉上這一天,我也會高興,我以前創業的時候我跟公司講過,我如果80、90歲還能活著,我坐在沙灘上聽聽收音機或者喇叭說阿里巴巴今年很好,我會非常驕傲我們這些人曾經把自己最美好10年、20年的時間參與這家公司,這是我覺得那時候感到驕傲,這是我15年以前的理想,希望今天這個理想依然可以堅持。」那一刻,他不是阿里爸爸,他像阿里媽媽。
對這個段位的企業家來說,爭或不爭,都是內心的戰爭。對我們來說,風清揚可能會遠離江湖,但江湖上永遠不會缺少他的傳說。
我和馬雲約定,待他明年退休之時,我們再來完成第十次對話。那時,我們的話題也許不再涉及出場時的華麗,轉身時的優雅,但一定會看到一個人內心更多的色彩。
本文來源:陳偉鴻
本文作者:陳偉鴻
馬雲談交班:出了問題我會給建議 但決定還要張勇做
「2018夏季達沃斯」於9月18日-20日在天津舉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出席並演講。
以下為對話實錄:
馬雲:我為了說服張勇出任董事長,這兩年我是幾乎一有空就給他「下藥」,而且他答應的那一天,我是非常的感動,因為我知道當阿里巴巴董事長和CEO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他處理的不僅僅是商業問題,這麼大的體系,我們公司可能今天的業務之複雜,規模在中國這麼大,特別是我們強大的使命,我們是真把使命當使命看,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我們公司有很多東西是其他公司不太思考的問題,所以當這個董事長真的是睡不著覺,也沒有時間去睡覺,他願意接下來,是有擔當力的。有人說要是張勇出問題不行了怎麼辦?要是他不行你再回來?我說不行就不行了。
主持人:你不會回來嗎?
馬雲:我不會回來,因為我覺得我也沒離開過。我退休不等於我離開阿里巴巴,阿里呼喚,我隨時都在,但我不會去說我要做董事長應該做的事情、CEO應該做的事情,我是阿里巴巴的股東,我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我是阿里巴巴的永久的員工,所以我們在公司裡這麼講,一般的普通員工一天12小時是阿里巴巴的,你如果是阿里巴巴的總監和副總裁級以上的員工,你一天24小時都是屬於阿里巴巴的。如果你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你這輩子都是阿里巴巴的,你離開也是屬於阿里巴巴的,這是我們都答應的事情。
主持人:所以呢,不存在離開。
馬雲:不存在著離開,但是我知道這個董事長、CEO是擁有兵權的,你沒有這個權利,你只能給建議,你只能跟普通員工一樣說「董事長,我有這個想法,你沒有時間,我給你匯報一下」,這是我的權利。
主持人:其實在整個商業史上,你會發現有不少創始人宣布過退休,但是一旦當公司出現到重大事情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挺身而出的,從二線再度地復出。這種可能性在你的身上會出現嗎?雖然你剛才說你從未離開,但是畢竟位置不一樣了。
馬雲:這是最大的麻煩,為了這個我想了很多年,準備了很多年,因為我相信這些人,公司的創始人就像孩子的父母。孩子大了,小學你可以教他一點,初中、高中,像我這樣是教不了了,到大學一定要讓他出去,你真愛這個孩子,你讓他去。
孩子必須要經歷社會的考驗,必須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如果他出事情的時候,作為父母,你依然在,但是決定必須他做。所以,我自己這麼覺得,首先第一點,我們這些人都在這個公司,在這個社會裡面,我們防止重大災難出現。平時我們經常溝通,出現重大問題、重大困難的時候,我相信張勇也好,井賢棟也好,這幫年輕人時不時會跟我們交流,我們像顧問委員會一樣談談我們的觀點,但是不能回去做這個決定。
主持人:決定還是他們來做。
馬雲:因為我已經安排好自己未來15年要生的幾個「孩子」的決定,我有很多事情要做,那些「孩子」可能更需要我,這個阿里這麼大的體系、這麼好的組織,它應該要有自己的方法,所以我最怕的是我要回來,所以我設計了一個不回來的想法,原因是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依然會關注阿里巴巴,我依然看它的新聞,我依然會關心它的一切,依然碰上問題,我依然會跟他們去交流,這是我要去做的,但是最後的決定是他們做的。
要說我今天徹底不管了,徹底不關心了,我個人覺得我都不相信,我依然愛它,因為這是我們的孩子,我相信哪怕我眼睛閉上這一天我也會高興,我以前創業的時候我跟公司講過,我希望如果我80歲90歲還能活著,我坐在沙灘上聽聽收音機或者喇叭。阿里巴巴今年很好,我會非常驕傲我們這些人在自己最美好的十年或二十年時間裡參與這家公司,那時候我會感到驕傲,這是我15年以前的理想,今天希望這個理想依然能堅持。
本文來源:新浪財經
新華社專訪馬雲: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杭州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9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馬雲要退休了。」隨著這個教師節的一封公開信,一個消息不脛而走,各種猜測隨之而來。
帶著各種問題,新華社記者對馬雲進行了專訪。
談卸任:對企業和個人來說,退就是進
新華社記者:到明年教師節還有一年時間,作為董事局主席,除了做好交接棒的工作外,還有哪些工作需要在這一年裡啟動、完成或交接?
馬雲:三年以來,整個公司的運營機制、團隊機制都交接得非常順利。我在阿里的絕大部分工作和業務都由張勇接管了。每個月我們還會抽出幾天時間,認認真真地交流。
目前,我還在負責阿里的國際化、生態體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經濟體協同等方面的工作,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也會做好交接。
像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外界總以為是一家企業,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家,中間的協同工作現在是我在做,今後也需要交接給張勇他們。
新華社記者:卸任以後,您還會對阿里巴巴的戰略起到多大的影響?您今後還會復出嗎?
馬雲:其實當時我卸任CEO(執行長)時,就有人「預言」我總有一天會回來。但是事實證明,我卸任CEO已近六年,阿里不但不需要我回到這個崗位上,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好。
我充分相信,張勇以及他以後的團隊會做得越來越好。
當然,毫無疑問,我現在還是合伙人。而合伙人的職責不是制定戰略,而是堅守阿里的願景、使命、價值觀、戰略。只要它們不搖晃,阿里就不會搖晃。
新華社記者:「退」有許多性質,有激流勇退,也有功成身退,有以退為進,也有退而不休,您覺得您屬於哪一種?
馬雲:首先我覺得我這不算休,而是進步,算是以退為進吧:既是公司的進步,也是個人的進步。
如果把阿里的事業比作4×100米的賽跑,我只是跑了第一棒而已。有人說我可能害怕了,我說我從來沒有害怕過未來,也沒有害怕過今天。我只是知道論能力和精力,我已經不是未來帶領公司的最佳人選。
我一直說阿里承擔著偉大的使命和願景,要走102年。但是我一個人是走不下去的,個人的閱歷、背景、知識結構、體力、精力是有限的,必須要建立制度,建設文化,培養人才。
和逍遙子(張勇)以及他的年輕團隊比起來,我確實有些不一樣的東西,比如有創始人的光環,有自己的闡釋問題、運營管理的方式方法。但是,他們身上的東西我也沒有,比如知識結構的全面性、系統性。
我今年54歲,從現在起到70歲,也有16年可以幹其他事業。這麼多年積累的經驗,可能用來做電商做網際網路方面有點「老」了,但是用來做其他事業,還是年輕人。說不定我能玩出一個新的來,多好啊!
談經濟: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
新華社記者:阿里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那麼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天下的生意會不會更難做?
馬雲:這個使命必須推進下去,有困難才需要使命。
我相信阿里巴巴新一代的年輕人、年輕的領導人會圍繞這個使命堅定地向前走,慢慢地會打開局面,現在只是一個挫折。
我覺得現在還是有很多機會。像歐洲、俄羅斯、東南亞、非洲、南美這些國家,我越去越有信心。
新華社記者:去年年初,您和川普總統會面時,表示會幫助美國新增100萬個就業崗位,現在這個承諾還能實現嗎?如果下次再見到他,您想說些什麼?
馬雲:這個承諾是基於中美友好合作,雙邊貿易理性客觀的前提提出的。當前的局面已經破壞了原來的前提,已有承諾沒有辦法完成了,但是我們不會停止努力,會努力推進中美貿易健康發展。
我想說,兩國間的貿易,世界上的貿易確實需要完善,但是貿易不是武器,不能用來打仗,它應該是和平的推進器。
新華社記者:現在國內外經濟形勢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您如何看待這樣的形勢?
馬雲:一切都順順利利,就不會有企業家,優秀的企業、企業家都經歷過甚至誕生於困難時刻。
所有了不起的企業都是歷經經濟周期性災難造就的,只有經歷過這種災難的企業,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企業,沒有經歷過災難的企業,即使你今天做得很大,也未必能夠贏在未來。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杭州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9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東方不亮西方亮」,我去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現機會無處不在。
中國也在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我們會正視困難,而解決方案也在我們自己身上,關鍵是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
阿里成長到現在,也遇到許多批評指責。不少批評是中肯的,但是有的指責則是惡意的。船大了,風就來了嘛,我們「借假修真」,修出自己的真材實料。就拿我的脾氣來說,過去一點就爆,現在也好多了。
談教育:讓孩子做他最好的自己
新華社記者:您一直關注鄉村教育,關注留守兒童,主張辦寄宿制學校,您的理由是什麼?
馬雲:這是我們到農村調查的結果。我認為不能讓農村的留守兒童沒有得到好的教育就進入社會,但是偏遠的學校留不住年輕老師,怎麼辦呢?所以我的設想是通過建設鄉鎮的寄宿制學校,把老師留在鄉村。而且,這個問題現在也得到了教育部門的重視。
新華社記者:我們知道您曾經高考落榜,考過三次大學,現在也有人拿您的經歷為學生減壓,您怎麼看?
馬雲:唯高考論是不行的,畢竟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命運和能力,但是努力還是要強調的,如果我放棄復讀,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果我考不進大學,也不可能有今天。只要自己經過努力了,得到的東西哪怕很低,也還是自己的,如果你不努力,放棄了,就什麼都沒有。
新華社記者:您說,教育很複雜,比做阿里複雜多了。這是吸引您做教育的一個原因?
馬雲:我做教育的一方面原因,是在師範大學學習過,從事過教師職業,一直熱愛這個職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見過世界上的各種人,有很壞的人、很好的人,也有很了不起的人,看到了許多挫折,明白了許多道理。這讓我知道教育的作用有多大,讓我知道,教育最終是要讓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左一)在杭州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9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如果去教人當物理學家,我肯定不行,但是去教人做最好的自己,我覺得可以有所貢獻。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可能現在孩子學的許多東西到二三十年後就沒有用了,但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可以讓他們受益一輩子。
本文來源:新華社
本文作者:馮源、吳帥帥
「不要慫就是幹」!阿里突然宣布,成立獨立晶片公司「平頭哥」!
目前,BAT巨頭在晶片行業的持續投入,在業界仍存在爭議。半導體業內資深人士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美在高端晶片製造業中依舊存在著優勢,想要彎道超車面臨許多技術阻礙。
阿里巴巴逐步加碼晶片領域的投入。
9月19日,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鋒宣布,達摩院的神經網絡晶片Ali-NPU將於明年4月正式商用落地,同時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進軍晶片領域,步伐不可謂不大。今年4月19日,阿里旗下達摩院宣布研發神經網絡晶片Ali-NPU。該晶片將運用於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AI計算,性價比是目前同類產品的40倍。緊接著4月20日,阿里宣布全資收購杭州中天微,增強了自身晶片量產的能力。
「晶片是核心技術,我們確實跟發達國家和發達企業有不少的差距,但是在IoT、晶片領域,我們有機會換道超車。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用戶和市場,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晶片,很多時候因為基礎不好,才有可能跨越性發展。」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雲棲大會的演講中表示,阿里巴巴在晶片領域還將持續投入。
圖/圖蟲
阿里巴巴的晶片之路從研發走向自產,逐步開始產業落地。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晶片研發需要持續與長期的投入,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三到五年才能看到成效。
深耕晶片領域
「阿里不缺數據,電商現在就在處理600P、1500P的數據。隨著數字城市的到來,數據大量增長,帶來了如何高效處理數據的問題。」
張建鋒表示,達摩院面對的核心問題有兩個,如何處理龐大的數據以解決AI的根本性問題。應對這些問題,就需要晶片領域的研發投入。
在晶片領域,阿里負重前行已有一年時間。2017年初,阿里巴巴就投資1000億元作為達摩院的啟動資金,其研究的方向為量子計算、晶片技術、機器學習、基礎算法、視覺計算、下一代人機互動傳感器技術等等。其中,晶片技術是達摩院成立之初就規劃的重要研發方向之一。
僅憑達摩院的研發,還沒有辦法實現晶片商用落地。此次阿里成立集團全資控股公司平頭哥,將中天微與達摩院自研晶片業務進行整合。而量產晶片能力,正是中天微的核心。據悉,中天微擁有針對各種嵌入式應用場景的CPU業務線,已開發了7款嵌入式CPU,覆蓋高中低嵌入式應用,全球累計出貨超過7億顆晶片。
「阿里巴巴的晶片策略是『雲端一體』,自研與生態合作相結合,公司的初期主要研發人工智慧晶片和嵌入式晶片,遠期目標則是實現自負盈虧,成為在市場中有競爭力的一個實體。」
張建鋒向21世紀經濟報導等媒體透露。
據了解,目前達摩院晶片團隊接近100人,成員多曾供職於AMD、ARM、英偉達等晶片大廠。加上近期收購的中天微,平頭哥公司的人數預計達到200~300人。阿里巴巴已將晶片業務拆分整合進入該企業。平頭哥公司不僅需要研發晶片,還要擔任產業化推廣、構建生態等任務。
圖/新華社
何為「平頭哥」?
張建鋒向21世紀經濟報導等媒體透露,平頭哥的形象取自「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蜜獾,寓意這家公司學習「不怕」的精神,要持續地負重前行。
據悉,「平頭哥」這個名字的由來,則和「達摩院」一樣,都是馬雲拍板決定,這背後源自馬雲最近的一次非洲之旅。
「平頭哥」是蜜獾的別稱,蜜罐是鼬科蜜獾屬下唯一動物,棲息於熱帶雨林和開闊草原地區,蜜獾以「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被收錄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中數年之久。
百度百科介紹
量子晶片正在路上
事實上,不僅是AI晶片,阿里的量子晶片也正在趕來的路上。同一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達摩院開始研發超導量子晶片和量子計算系統。
「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晶片與應用的開發,才能最快地讓量子計算落地。」阿里巴巴達摩院量子實驗室主任施堯耘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量子硬體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最初的硬體也必須針對特定的應用進行優化。
據他透露,達摩院量子實驗室還希望在5年內實現量子計算的應用演示,以展示量子計算在解決一些高價值實際問題上相對經典計算的優勢,此後推出基於量子計算的商用系統,通過顛覆性的計算力為阿里巴巴的客戶與社會大眾帶來更大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量子計算領域,阿里的投入已初見成果。今年6月,阿里達摩院量子實驗室就宣布,研發出量子電路模擬器「太章」,成功模擬了81比特的谷歌隨機量子電路。這一結果,激發了界定量子計算超越經典計算能力新的討論。
巨頭在行動
根據ICinsights最近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模擬晶片市場的總銷售額為545億美元,其中前10位的IC供應商就佔了全球銷售額的59%(約為323億美元),而這十個廠商全部都是來自美日歐三地。在數字晶片方面,2017年,中國從國外進口晶片金額達2300億美元,這一數字是原油進口金額的兩倍。
針對這一現象,除了成立平頭哥公司,阿里還持續加強晶片領域投資布局。
2017年,阿里先後投資了寒武紀、Barefoot Networks、深鑑、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5家晶片公司。對於外界傳言稱,阿里巴巴已經收購物聯網晶片公司樂鑫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否認此事。
據了解,這些AI晶片公司的產品應用場景各有不同。寒武紀業務重點在於手機晶片,深鑑科技主要聚焦於安防,耐能則是智能家居與智能安防。
不過目前,BAT巨頭在晶片行業的持續投入,在業界仍存在爭議。
「造晶片沒有做燒餅那麼簡單,不是短期的投入,就能獲得快速的產出。目前AI晶片還不是半導體業界關注的重點,大多數晶片產品仍然停留在概念階段,商業應用存在距離。」
半導體業內資深人士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美在高端晶片製造業中依舊存在著優勢,想要彎道超車面臨許多技術阻礙。
阿里巴巴相關人士此前則向記者透露:
「晶片是實現連接、控制和計算的核心,阿里巴巴旨在向各個垂直行業輸出從雲到端的解決方案,因此布局晶片領域對阿里有著重要意義。」
他認為近些年來,中國通信產業領域晶片自給率不斷提升。但在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一些領域,這說明國產晶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公開信息
本文記者:陶力,實習生:秦元舜
本文編輯:賈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