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從眾心理去刺激顧客的購買慾

2021-01-09 月揚啟航

上一篇《如何寫出讓顧客馬上動心的場景文案》講述了激發購買慾6法的第四種方法,今天我們來說說第五種方法:從眾刺激法。

法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他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飢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這個其實也就是一種羊群效應,雖然我們聰明的人類善於思考,不至象松毛蟲一樣活活被自己餓死,但依然免不了受到「從眾」的思維幹擾(畢竟懶惰也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有眾人幫我做了選擇,我也就懶得再去思考了)

從眾的例子非常多,類似的「破窗效應」(只要一個窗子破了長期沒有人去維修,那麼其它的窗子也慢慢地被人擊落,這屬於管理範疇的,也是說明「防微杜漸」的經典案例註解)也是從眾效應的一種,當然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銷售方面的從眾心態,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喜茶」的排水隊文化,也是一種經典的從眾效應,初期是請人過來排隊,到後來越來越火了,排隊也就真的成為自然而然的現象。

那麼在文案方面的從眾手法也有以下幾種:

1、確切的數據描繪。

如:「69234位美麗女士已擁有」,「連續19年冰箱銷售領頭羊」,「全網熱銷100萬件」,「長期佔據銷售量榜前10」,「上架半年累計銷售22萬件」,「近33萬人次高人氣收藏」,」超10萬買家的好評見證「,」最近一個月售出6875件「等等,當然這類確切的數據描繪只適合已有大量實際銷售的基礎下使用。

2、用明人代言或利用熱點切入需求。

用明人代言這就基本是有一定實力的品牌才能做的事了,而小品牌同樣也能利用熱點打擦邊球去切入需求,如」XX明星同款「,」XX電影同款「,例如最近很火的一句話」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在淘寶上已經有商家印上休閒T恤上出售了。

3、以偏概全法。

這種方法主要適合中小品牌使用居多,所謂以偏概全並不是以欺騙為主,而是著重描繪某一次或幾次的暢銷現象,給顧客塑造出全面暢銷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這主要是一種吸引顧客的方法,關鍵的還是產品是否真的適合客戶才是關鍵。如」吃的顧客都說好「,」買過的顧客80%都會選擇返購「,」服務遍布大江南北「,」好評率高達99%「等等。

4、以點突面法。

案例:」地板清潔布、浴室清潔布、護膝布……

這一點,我們很驕傲。

我們特色的七色保潔布,分區使用、乾濕分離,有效避免交叉汙染。

雖然一直被告模仿,但,我們很樂意因為自已的貢獻而提高度了行業整體服務水平。「

這是一家家政公司的廣告文案,該文案表面上是在描述抹布,實際是想讓讀者領悟出其品牌的強大,畢竟他們是」一直被同行模仿「的領頭羊品牌,而一般跟在這句後面的文案多半是」認準正品、謹防假冒「,而上面的文案是」樂意提高行業服務水平「,這樣的」點「反而更突出這家企業氣度不凡的一面,這是一個很好的加分項。

總結:心理學實驗證明,74%的人會受從眾心理影響(反過來如果你想做小眾市場,也可以以反從眾的文案去撩拔另外那26%的受眾);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明示或暗示產品」暢銷「,不但能激發購買慾望,還能贏得讀者信任!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客戶的攀比從眾心理?
    攀比心理不過最常見的還是在消費行為中:當別人擁有某件東西的時候,自己也想去擁有,否則內心就會不舒服,直到擁有了這件東西,心裡的那種感覺才會消失。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在現實生活中就並不少見。一次出差,秀娟與同事妙妙結伴而行。出差的間隙,秀娟和妙妙少不了安排在空閒的時間到當地的商場去購物,妙妙的出手大方也給 了秀娟不小的觸動。
  • 社會心理學之從眾心理:我們為什麼會從眾?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社會心理:從眾心理。簡單來說,從眾是人受到群體壓力而跟從群體選擇的一種社會心理。我們思維裡有這種潛意識「別人是這麼做的,我也這麼做,就不會錯,或者不會收到傷害」,從眾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安全感。人在基因層面上就是欠缺安全感的動物,我們會通過從眾來降低風險,讓自己處於安全處境。
  • 「從眾心理」的妙用
    不要在提到「人云亦云」時滿臉鄙夷,有沒有想過,其實可以運用從眾心理,讓你自己更快樂,讓你的團隊更有凝聚力? 結果發現: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始終堅持了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阿希的實驗讓人們都感到吃驚,誰誤導了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阿希,還是參與實驗的人?圖片還是線段?心理學上認為都不是,而是人們習慣性的從眾心理。
  •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文/金換簡單來說,從眾心理就是指當大部分人做相同的事情時,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會沒有自己的思想進而跟隨前面的人做一樣的事情。因為很多粉絲打著維護自己家的明星,去侮辱或者傷害其他的明星,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人就會從眾,進而在網上出現了「口水戰」,而這就是從眾之後的後遺症。其實並不是讓大家不要追星、不要在網上發表言論,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也應該有自己的信仰和夢想。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喜歡就盲目地維護、胡亂說一些引戰的言論,這樣的從眾心理只會讓人厭煩,而沒有任何解決事情的能力。
  • 反從眾心理,需要堅定的想法!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也是大家說得比較頻繁的一個詞,叫做「從眾心理」,當你在一群人當中,大家都把錯問題當成正確的問題看待時,就算你狠相信,很多時候你可能會選擇妥協,有的甚至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算錯了。當有一位分享老師站在臺上問大家,對今天的課程,你們學習到了知識沒有?一看周圍的人,都說學到了,你也會跟著喊學到了,如果沒學到,那豈不是很尷尬了。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很多場景下我們的決策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家餐廳外面,等候用餐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讓來來往往的路人會駐足停留,這家店生意真好,「我也想試一下」,於是也跟著排隊去,等候兩小時,終於吃上這家「網紅」餐廳的招牌菜,結果卻大失所望。過兩天這家網紅店被爆出排隊的人都是老闆親自僱的。
  • 社交心理學:從眾心理,權衡在自己!
    大多數人幹什麼,我們也跟著幹;大多數人認為什麼是正確的,我們也跟著學;其實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即"從眾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是指個人的行為和觀念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影響,從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行動和思想都來自大眾。從眾心理對我們的決策起著重要作用。
  • 擺脫從眾心理,才是認識自己的新開始,不會失去「自我」
    這也是人的從眾心理在起作用。從眾心理的現象,幾乎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的場合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來。比如一般的人參加會議,總是習慣性地往後面坐,似乎約定俗成前面一排就是領導或重要角色才能去坐。於是很多時候主持會議的人不得不下令最後幾排的人統統坐前面來,否則會議室稀稀拉拉不像樣子。還有我們常常會在街頭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於是也耐不住好奇心去瞧瞧熱鬧,人越圍越多。
  • 「人云亦云」什麼是從眾心理
    在英國作家拉伯雷的《巨人傳》裡面,主人公龐大固埃為了向同船的商人報復,把他那隻咩咩叫個不停的領頭羊扔到大海裡去了。其他所有的羊一個個跟著齊聲叫喚,一連串地全都往海裡跳,看誰比誰跳得快,攔也攔不住。在生活中,我們將其歸結為「從眾心理」。就像故事中那群羊一樣,「從眾」心理,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心理或行為現象。
  • 我們為何都有「從眾」心理?
    原標題:我們為何都有「從眾」心理?微信朋友圈瘋傳謠言,集體去國外搶購電飯鍋、馬桶,一到節假日以各種方法給老師送禮……現實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從眾」現象令人啼笑皆非。為什麼我們很難擺脫這種「從眾」行為帶來的壓力,這又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 從眾心理有點太可怕了
    從眾心理指的是個體受到外界大多數的影響,而跟從大多數人做出行為選擇的一種現象,也就是「隨大流」。個體不願意因為與眾不同而感到孤立,當個體與大多數的人行為一致是,會有「不會錯」的安慰感。這是群體對個人產生的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是沒有主見的一種心理選擇。
  • 利用「從眾」心理進行推銷,給自己解釋產品的機會,應對各種客戶
    留給自己解釋產品性能的機會在推銷比較昂貴的產品時,銷售人員在遇到顧客直接詢問價格的時候,第一反應應該是確認顧客是否了解這個產品。如果顧客不了解產品銷售人員就直接回答顧客的詢 價,顧客必然會覺得價格不合適。這樣,銷售人員沒有任何解釋的空間,顧客也不給銷售人員機會來解釋產品的技術或獨到的領先之處。
  • 「從眾心理」很可怕,你的三觀正嗎?
    你們之後的日子舒舒坦坦,沒有一點心理負擔,你們回首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挺好的,覺得自己沒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麼你們就跟著做什麼,因為你們日子真的無聊,因為你們覺得自己不會承擔任何後果。世界上存在一種人,他們喜歡搬弄是非,喜歡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喜歡被重視、被疼愛,從不關注那些用力去生活的卑微的生命。
  • 如何利用從眾心理,讓消費者買單!
    【情景模式】人都是有從眾心理,特別是消費者。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社會群體的無形壓力下,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通常地說就是「隨大流」。從眾心理的典型表現是當我們看到許多人圍住一個攤位或排起長隊搶購某種產品時,儘管我們並不定真正了解該產品的優點或自己是否需要,卻仍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購買者的行列中去;我們選擇產品時,會選擇大家都買的產品。
  • 如果不認清從眾心理,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危害!
    這,便是從眾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這個心理本身沒有好壞,可是卻值得我們額外的注意。有很多好的從眾心理,比如說去圖書館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也投入到學習當中。可是,從眾心理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極其可怕的東西。
  • 基金投資中常見的人性弱點:從眾心理
    投資者常見的人性弱點有從眾心理、過度自信、錨定心理、後悔厭惡、處置效應、稟賦效應等。對於投資者人性弱點的研究,近年來備受關注,並逐漸衍生出投資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等專業學科。我們並非這些學科的專業研究人員。但近幾年在與投資者的交流中我們發現:這些人性的弱點對基金投資影響極大。
  • 心理學:從眾心理到底好不好?
    當我們批評人們追趕潮流,沒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什麼的時候,往往說這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甚至將之描繪於盲從。但我們在群體中生活,要融入群體中,得到群體的接納,開展群體間的合作與交往,難免在很多場景下要「從眾」的,實際上,主要的衝突在於個人的信念和群體的信念是否一致。
  • 我們都知道從眾心理,可自己為啥又控制不住自己?
    前兩年多發或者說被媒體較多報導的「貨車翻倒,哄搶事件」,在哄搶後,記者再對村民進行採訪時,他們也只是回答「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不去搶,就吃虧了」。這種事件中的一個心理就是——從眾心理。這裡就不贅述從眾心理的概念了,簡單來說,就是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幹。
  • 從眾心理是懦弱的表現,做人應當學會獨立思考,勇敢表達不同觀點
    什麼是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而從眾行為,一般表現為趨同和屈從,即當個體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因感受到壓力,自覺或不自覺的去跟群體保持一致。從眾心理的基本表現:舉手是一種必須的態度中國人歷來從眾愛隨大流,如今的網絡時代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 從眾心理怎樣產生的?
    如果置身於境緣相中,必然成了「戲中人」,一定會「不由自主」的隨著外緣而動;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變」為常態,這就是從眾心理、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