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雖然因為新冠疫情都進了ICU,但對於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而言,或許新冠病毒還沒有脫歐讓自己頭疼。
自從2016年英國公投決定了「脫歐」,英國的脫歐工作進展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由于波及面太廣,牽涉的利益糾紛太多,儘管已經換了三任首相,脫歐還沒有完全塵埃落定。
今年1月,英國終於正式宣布脫離歐盟組織,但是根據相關規定,英國脫歐還需要等待11個月的過渡期,在此期間英國與原先的歐盟國家的相關規定依然具有效力。
根據報導,英國和歐盟約定要在過渡期內締結一份「零關稅、零配額」的貿易協議,以儘可能減少英國「脫歐」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如果雙方未達成協議,英歐貿易將從2021年起回到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重新實施邊檢和關稅等安排。
距離12月31日過渡期結束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了,英國還在與相關歐洲國家進行棘手的脫歐後有關利益和協議的談判。根據報導,歐盟和英國都不願意退讓,英國甚至強硬表態稱如果歐盟不從根本上改變立場,沒有談的必要。
雙方的談判焦點主要在三個問題上,第一是公平的商業競爭環境;第二是英國捕魚水域的使用權;第三是如何執行協議。
歐盟希望英國在勞工權利、環境法規和政府補貼方面繼續嚴格遵守歐盟規則。但對於英國而言,這相當於遵守歐盟的章程,與英國「脫歐」以尋求主權獨立的初衷相悖。
歐盟要求英國繼續向歐盟國家漁船開放海域,希望就捕魚問題達成永久協議,否則拒絕向英國金融服務業等領域開放歐盟市場。雖然漁業對於英國經濟並非至關重要,但海域捕撈權事關主權,英國難以退讓。
關於如何執行協議的問題,歐盟提出如果雙邊貿易爭端涉及歐盟法律解讀問題,應交給享有歐盟法律最高釋法權威的歐洲法院。英國認為「脫歐」後英國的法律系統完全獨立於歐盟,不應當接受歐洲法院的仲裁。
在這緊要的關頭,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談判再次中斷。
11月19日,英國與歐盟的退歐談判高級代表宣布再度暫停面對面會談,而原因是一名歐盟團隊成員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
關鍵時期轉戰線上,相關官員在路透社採訪中表示:「時間壓力巨大,我們都認識到時間所剩不多。但我沒有喪失信心。」
據BBC最新消息,歐盟將同意延長英國脫歐期限至1月底。這幾年的「拉鋸戰」也讓許多人精疲力竭,認為應當準備好預備方案。法國和比利時的領導人已敦促歐盟加大力度為年底英國「無協議脫歐」做準備,以防談判未能在最後一刻取得突破。
2
根據英國媒體報導,看著談判不利,英國前首相約翰·梅傑表達了對於現任政府的不滿,「英國不再是大國,永遠不會是了」。
梅傑對脫歐持有強烈的憤怒,他認為英國脫歐後,英國喪失了和歐洲保持談判的機會,讓英國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下降。而在脫歐進程中,英國政府否決關鍵條款損害了英國的國際聲譽。
梅傑甚至說,英國自欺欺人的時代該結束了,「我們曾是排名世界第二的頂級大國……我們很可能會被其它更大的國家取代。」
「無協議脫歐」會給英國帶來怎樣的影響?——至少相關行業的從業者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倫敦作為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受到了挑戰。安永研究認為,從英國流向歐洲大陸的銀行資產規模已高達1.5萬億美元,大型跨國金融機構正在加速向法蘭克福、巴黎等地轉移資產和員工。
如果歐盟-英國的雙邊貿易將重新實施邊檢和恢復關稅,將會導致貿易成本大幅上升。英國和歐洲的企業普遍感到焦慮,歐洲23個貿易組織日前聯名上書談判雙方,敦促儘快達成貿易協議。
今年的新冠疫情已經大幅影響了企業的營收,如果又需要增加邊檢和關稅成本,很多行業真的存在撐不下去的可能性。
根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製藥工業協會警告稱,如果不能達成脫歐協議,包括潛在新冠疫苗在內的關鍵藥品供應可能會中斷。
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會長邁克·霍斯表示,今年英國的汽車產量已大幅萎縮,如果「無協議脫歐」,那英國的汽車製造業將面臨毀滅性打擊。英國汽車製造商與經銷商協會稱,這可能迫使汽車業到2025年支付達554億英鎊的關稅,未來五年汽車產量減少200萬輛,並削弱其研發下一代零排放汽車的能力。
由於現在的英國物價已經普遍高於歐洲大陸國家,再回到高額關稅的日子,許多進口日用品的成本還將增加1/3,普通英國民眾的支出也會更高。
而在疫情影響下,不少底層英國家庭的儲蓄已經見底了。
「脫歐」過渡期結束後,英國公民無需在歐盟成員國中辦理居住證的權利也將終止。一些在歐洲國家工作的英國國民也在抱怨近期為了辦理居住證而來回奔波。
需要在英吉利海峽作業的歐洲漁民也在等待談判結果。法國布洛涅的漁民長久以來在英國水域捕魚。英國「硬」脫歐,當地漁民的活動範圍將局限在法國水域,漁獲將變得不足,生計將受到嚴重衝擊。
北法漁業協會會長表示自己不敢想像未來:"布洛涅無論如何都需要一份協議。我們是法國最大的漁港,法國漁民需要有權利繼續進入英國水域捕魚。"
前任法國漁業部長屈維列指出了現實的問題:"不可能將海上邊界劃定為無法逾越的障礙。"達成靈活的協議對於雙方都有利,"他們有魚,我們有超過4億消費者的市場"。
3
在歐洲大陸碰壁,英國更得處理好自己與其它國家之家的關係。
由於英國將不再受歐盟與各國貿易協議的保護,英國要在「脫歐」前與53個國家籤署協議。
10月,英國與日本籤署了《英日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覆蓋製造業、創意產業、農產品等關鍵領域。
11月21日,加拿大與英國宣布達成過渡貿易延續協議,並計劃就一項新的全面自由貿易協定展開談判。此次協議將允許雙方繼續享有全面經濟貿易協定優惠待遇,包括對98%出口至英國的加拿大產品免除關稅,為兩國經貿合作帶來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脫歐使得英國更加在意處理大英國協之間的關係。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在和歐洲大陸保持距離後,英國很可能會把多數資源倒向大英國協國家,鞏固自己的集團實力。
2013年,還是倫敦市長的鮑裡斯·詹森就提出了「四國互通」的設想,即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四個國家身份互認,一國公民享受其它三國公民的同等待遇。具體包括:自由貿易;國家之間公民工作、旅遊、退休居住免籤;醫療教育共享;自由往來;安全協調。
隨著脫歐的落幕,詹森或許會加快推進「四國互通」計劃的進程。據報導,其餘三國對此計劃普遍持有積極歡迎態度。
中國和英國的貿易往來也是世界輿論關注的重點。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英國跟在美國的身後做了一系列動作,尤其是在5G方面,英國在通信設備中禁用華為嚴重衝擊了中英合作的互信基礎。
但是中英雙方也保持著溝通與合作。2019年,中英雙邊貿易額首次超過1000億英鎊。英國是中國跨境教育第二大夥伴國;在科技領域,英國也是中國的第二大夥伴。
今年的新冠疫情,中英也達成了多項共識與合作。近日,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便率領多家英國的中小農產品企業參與了進博會,讓許多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英國企業主在線上渠道展示產品。
吳若蘭認為脫歐給予英國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與發展最快國家建立牢固的關係,給英國很多運作的餘地。她相信,未來英國會更集中在和中國的經濟和貿易方面的合作。
2020年即將過去,在「脫歐」畫下句號後,英國要驗證選擇是否正確需要很長的時間,中英關係必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走向何方,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