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為加強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提升全市職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水平,推動全市企事業單位高技能人才培養及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多年來,北京市總工會高度重視職工創新工作室建設,激勵職工進行各種創新活動,將職工技術創新不斷引向深入。
即日起,小午帶您走進2019年度市級(示範性)職工創新工作室,一同探訪這些創新工作室的最新成果和創新經驗。
曾經的北京
「城是城,林是林」
冬季少綠、夏季少花
如今的北京
「三季有彩,四季常綠」
城裡的大小公園樹影婆娑
街頭巷尾落英繽紛
郊野森林五光十色
從綠起來,到美起來,再到活起來
從人人「香山看紅葉」,到家家「山山看紅葉」
再到市民「出門見彩葉」
從2016年起
王小平創新工作室
圍繞首都增彩延綠
拿起「畫筆」和「調色板」
勾勒著北京的綠水青山
01
攻堅新優品種 組建王牌戰隊
2015年,北京園林綠化增彩延綠科技創新工程啟動。工程計劃利用2015年到2022年8年的時間,在北京推廣80多個植物新品種,建設若干個示範區,構建完善的以研發引領的增彩延綠產業化體系,解決首都園林綠化色彩少、綠期短的問題,加大鄉土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推進園林綠化景觀質量提升,建設「三季有彩、四季常綠」的宜居之都。
王小平說,想要增彩、延綠,就要在植物品種上苦下功夫。北京園林綠化局增彩延綠科技創新工程計劃推廣的80多個植物品種,既有在實際園林工程中尚未廣泛利用的北京鄉土樹種,如夏季開花「白衣勝雪」的流蘇。也有科研機構選育出來的新品種,但因缺少市場推廣,一直藏在苗圃中,如每到秋季色彩殷紅、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麗紅」元寶楓。還有經過前期小範圍試種適應強、表現佳的國外品種,如冬季耐寒、針葉呈天藍色的藍粉雲杉。
想要讓這些品種以上佳質量、更大範圍地覆蓋在北京城市的各個角落,需要精兵強將。王小平對創新工作室成員的要求是苛刻的。他表示,這項工程考驗著團隊成員與不同部門的溝通能力,在生產中吃苦耐勞的能力,助推科研項目落地的能力,把小研究變成大尺度推廣的能力,把自己的思想變成大家的思想、自己的成果變成大家的成果的能力。「這支團隊要有戰鬥力和生命力,業務要精湛,目標要明確,工作要有激情,對自己要挑剔。」王小平說。
02
把優良品種從大山帶進城市
王小平坦言,搭建團隊和學術研究的平臺只是第一步,想要挑選出優良品種,更好地擴繁,就要走出實驗室,用腳步去丈量北京的大地。北京的鄉土樹種,很多都生長在莽莽青山中,海拔最高的要2300多米,想知道那些優良的品種能否在城市裡生存,就要跋山涉水、披星戴月。這些年,王小平和團隊成員爬遍了北京的山。
▲憑藉長期的選種育種經驗,任何微小的細節都逃不過王小平的眼睛
作為北京鄉土樹種,流蘇恰恰能有效彌補北京夏季多綠少花的缺憾。每到六月初,遠看簇擁的白色花團,近看細長的白色花瓣,在炎熱的夏季散發出陣陣清涼的氣息。為了選育優良的流蘇品種,王小平和團隊成員將目光鎖定在了延慶區的珍珠泉鄉。
珍珠泉鄉的流蘇樹,樹齡大約在一百年左右,生長在延慶最北端、最偏遠的林子中,當地的村民都沒去過,林子裡也沒有路。王小平和團隊成員拿著工具,背著簡單的食物和水,在林間開路,四處找尋。林子久無人煙,路面崎嶇,常有蚊蟲,「早上六點去,晚上九點回」早已是家常便飯。他們克服這些困難,持續觀察這些流蘇樹種的最佳成熟度,對土壤進行取樣監測,將優良品種拿回苗圃培育擴繁,用四年的時間讓流蘇應用於北京市許多優質園林景觀工程。
元寶楓同樣是北京鄉土樹種。「麗紅」元寶楓「火」起來之前,北京的元寶楓到了秋天,有的變黃,有的變橘紅,有的黃綠參半,變色性狀並不穩定,能變成瑰麗的紅色更是少之又少。而「麗紅」元寶楓經歷了三十餘年的培育接力,變色性狀穩定,顏色極具視覺衝擊力,更是具備抗蟲、抗旱等優良特性。然而,北京園林綠化增彩延綠科技創新工程啟動前,「麗紅」元寶楓還僅僅是一項科研成果,默默生長在苗圃裡。苗木大大小小算起來才300餘株,根本不具備市場化應用的條件。工程啟動後,在王小平和團隊的努力推廣下,「麗紅」元寶楓的苗木產業化快速推進,基地所繁育的大小苗木已有10萬餘株,其中有1萬餘株現在可投用於綠化工程。
03
讓市民享受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成果
踏勘、觀測、選育、擴繁、示範……王小平創新工作室分工明確,將團隊分為20多個小組,經過努力研究,形成了100多種成功的品種使用搭配模式,使這些模式程序化、標準化,印成《北京常見園林樹木物候手冊》《北京園林多彩植物群落案例》等小冊子,供生產單位、園林公司取用。同時,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選定了6個苗圃,作為優新品種苗木的繁育基地,並各有側重。昌平大東流苗圃主要生產闊葉喬木品種;大興黃垡苗圃主要生產彩葉樹種;海澱溫泉苗圃主要生產彩色針葉樹種;順義天竺苗圃主要生產國外引進品種……
▲王小平對綠植花卉的品種、外形、習性進行調研
在此基礎上,這些新培育的優良苗木品種被應用到北京市18個示範區,展示新優植物品種、栽培管護、土壤質量提升、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集雨節水等新品種、新方法、新材料、新理念,示範區增彩延綠可達30餘天。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冬奧會場館周邊的「增彩延綠」示範區,已經成了北京極具名氣、人氣的網紅打卡地。
▲王小平現場指導園林工作人員
王小平表示,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首都園林人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要推動造林綠化向生態修復轉變,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從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轉變,從關注自然到關注自然與人的和諧關係轉變。他坦言,北京園林綠化增彩延綠科技創新工程所選育的優良苗木品種正逐步應用於首都市民身邊的林地綠地建設,示範區也為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留白增綠、城市副中心、冬奧會等重點園林綠化建設工程提供了高質量的樣板。下一步,增彩延綠理念將聚焦全市園林綠化向美起來、活起來的高質量精細化發展轉變。「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北京建了200萬畝平原森林,而山區還有1400萬畝森林,如何讓這1600萬畝森林『活』起來,是我們要關注和研究的。」王小平說,「『活』起來有兩個指標,第一是生物多樣性要豐富,要有樹有水有草有鳥;第二是市民要走進去,林地綠地要用起來,進行森林教育、森林療養,真正讓市民享受首都園林綠化的創新成果。」
工作室簡介
王小平創新工作室創建於2016年4月。領軍人王小平,男,55歲,博士,教授級高工,現任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二級巡視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森林碳匯、森林經營,2010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現主要擔任社會職務有:北京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綠色碳匯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亞太森林組織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小平創新工作室積極打造綠色工匠,創新科技成果,打造智慧園林,為首都生態建設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優秀人才與創新技術資源。
文字:趙思遠
圖片:彭程
視頻:北京市總工會融媒體中心
原標題:《從人人「香山看紅葉」,到市民「出門見彩葉」,他們為首都增彩延綠!》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