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寶寶的大腦發育是受「先天遺傳」的影響,還是與「後天環境」關係巨大;這是科學家們不斷爭執和不斷變化結論的議題。
想來也是,我們去嬰兒室看著那些新生的寶寶,他們個個小小的,或安靜地躺著、或哇哇大哭,猶如外星訪客般讓人捉摸不透。他們真的只是一張白紙嗎?可是他們可以準確的分辨出自己的媽媽;能夠用不同的哭聲來召喚愛自己的人幫助自己;甚至他們能夠準確的判斷出來訪者是充滿愛心還是惡意……
由此足見,他們的小腦袋裡,可不僅僅是白紙一張哦!他們來到人世間,就已經帶著各種心智能力,都是專門為了適應早期生存而準備的。
【基因遺傳說】
古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形象的描述出寶寶的智商是受到「先天秉性」也就是遺傳的影響。
還有近些年突飛猛進的「基因」研究的各種突破,分子生物學家每天都在向確認染色體功能邁進,還有官方贊助的「人類基因組工程」就是要將每個人的基因原型破譯,這樣我們可能就會未卜先知,知道自己將會因為基因問題而存在怎樣的病症;根據基因組合,也會非常清楚自己的優缺點,以及未來會遇上怎樣的性格麻煩等等。
這類觀點,都在向我們宣布:遺傳決定了人類的智商。
【後天環境影響論】
昨天翻書,無意中看到一個關於寶寶大腦發育與環境相關,也就是與「後天培養」有關的實驗。
有科學家將兩組處於劣勢的嬰幼兒做比較:一組是在棄嬰收容所撫養的,一組是母親在獄中服刑而進入女監育嬰所的。
女監育嬰所的嬰兒有各自的母親哺餵照顧,這些服刑的母親把關注和愛毫不保留的給了孩子,即便是監獄的環境惡劣,而且每天相處的時間受限制,但是這些寶寶的發展很正常。
棄嬰收容所的嬰兒,每8名有一個看護負責,除了餵食和換尿片的時候能夠與人短暫接觸之外,每天就是獨自地躺在自己的嬰兒床上,沒有機會感受到人的接觸與溫情。結果有相當大比例的收容棄嬰活不過2歲;能熬過來的,也多發育不良、容易生病、智商與情緒發展嚴重遲緩。相對比女監育嬰所的寶寶,棄嬰的性格內向且冷漠。
可見,嬰兒的智力發展與成長,與遺傳不無關係,但與後天環境也關係密切。基因決定大腦的結構,後天環境決定神經之間的連結。
我讀過對此闡述比較鮮明和形象的兩組說法是:
1、好比我們去買房,房子的間架結構是固定的,也就相當於基因的影響;而每家每戶的裝修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後天環境的制約。
2、好比我們決定去旅行;基因決定我們的目的地,但怎樣玩、玩什麼、就看各自的安排和本領了。
既然我們改變不了遺傳給孩子的基因,但卻可以改變我們為孩子準備的環境啊!
【家庭因素】
很現實的說法,只看家庭的某些實際狀況,大致就可以預料出未出生孩子的智力。
一個家庭的社經地位,與孩子智商的相關係數為0.4—0.6。社經地位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說法。比如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比父母的收入更能影響孩子的智商和學業成績。
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往往智商較高。這是因為高社經地位連帶著許多有益孩子神經及智力發展的純環境因素。例如,機會較多、健康狀況較佳、重視教育等等。
【胎兒期的影響】
環境對孩子智力的各種影響中,以胎兒時期的效用最強。
有關數據顯示,智商差異受胎兒時期影響的比例高達20%。這與媽媽孕期的健康、營養、生活環境、情緒等等的影響密不可分。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孕媽媽的情緒影響。倘若孕媽媽總是緊張、壓力過大,那麼會直接影響到胎寶寶發育中的神經元。最新的研究發現,孕媽媽的壓力對於嬰兒出生時頭圍大小的影響,更甚於出生時的體重。而持續測量寶寶的頭圍,是兒科醫生最為看重的數據之一。
【營養原則】
大約從懷孕4個月開始到嬰兒的2歲這個期間,是孩子的腦對於營養攝入特別敏感的時期。
這個時期營養不良的孩子,以後出現智商不足、語言發育遲緩、行為偏差的機率就會增大許多,甚至還會有感官及肌肉、運動方面的缺陷。
因此,母乳餵養很重要。另外,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在4-6個月大的時候,要增加一些富含鐵劑的輔食、均衡營養適量運動。
【日常生活】
寶寶腦部的發育需要不斷的刺激。
首先,嬰兒不應該受太多的限制。家裡保持有條理的環境,孩子既可以找到玩的東西,又可以安全無虞的自由探索。
其次,寶寶的玩具量多不如質好,但寶寶很容易對同一件玩具習慣性厭倦,所以還要讓孩子有新鮮感。
第三,寶寶接觸的環境應該是多變的。他們需要家以外的地方去散步、逛公園、去圖書館、逛超市、交朋友等等。
第四,寶寶能接受的刺激是有限度的。太多的玩具、太多的活動、太多的外出,會把孩子搞糊塗,還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父母的作風】
幼兒需要體貼愛護,需要摟抱親哄,能夠持續得到照顧者給予的溫暖關愛和肯定的回饋,就會有較佳的認知發展。因此,學齡前寶寶的智商與父母的親密對待大有關係。
言語的響應是嬰兒語言發展不可或缺的,而且對於孩子情緒反應的模式和自我意識的塑造都有重大影響。所以父母要真心傾聽孩子的訴說,尊重孩子的需求。
積極參與才是對寶寶最為優質的陪伴。而孩子的智商或學業成績和父母陪伴的優質時間密切相關。
所以想要寶寶智力超群,在後天環境中,我們一定要修煉自己做理想型父母。
1、體貼。常給孩子身體上的親密接觸和情緒上的支持。
2、參與。常把時間花在親子共同的活動上,對孩子的事情多多參與。
3、反饋。接納孩子的個性,對孩子的需求積極響應,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4、要求。期望孩子行為合理且能獨立自主,定下規矩要求孩子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