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當然不是我國特有的,但是老外不會如此坦率,他們把這種行為叫尋寶。自從史匹柏的《奪寶奇兵》開了新好萊塢後期「尋寶」電影的先河,此類電影就從未衰退過,其間被重複提及的有《盜墓迷城》系列、《國家瑰寶》系列和遊戲改編的《古墓麗影》,以及近年依據丹布朗同名小說改編的《達文西密碼》等幾部。
此類影片,基本都以《奪寶奇兵》為模板,講考古學家(或其他領域專家)依據隱藏在某些書本裡的頭緒,順藤摸瓜,發現了人類史上的大隱秘,夥伴美女和逗B,親涉險境,與形形色色的上古蒸汽朋克機關、奧秘幕後黑手、妄圖控制人類的野心家乃至惡鬼兇靈比賽,通過九死一生,總算發現了驚天財富或粉碎了驚天詭計,而自己卻皮開肉綻除了愛情一無所得的故事。
由網際網路的普及引發的網絡文學大爆炸之後,滋生出汗牛充棟的網絡小說,龍蛇混雜,濫竽充數,但無法否定,即便在荒漠裡也會有強悍的植物存活下來,並開出豔麗的花。而《盜墓筆記》就是其間的一朵,不,應該是一叢。
電影《盜墓筆記》從吳邪出世講起,並沒有由於人物性格刻畫而過多糾結於生長,幾場必要的鋪墊戲之後,就直接跨進了主題「盜墓」,需求著重的是,本片有可能是史上第一部以視覺來展現盜墓全程操作概況的影片。以三叔為首的盜墓團隊,翔實「扮演」了定位、丈量、放線、下藥和爆炸的整個進程,精彩絕倫。不過,這才是開端,進入墓穴後,該片導演李仁港發揮了自己場景規劃和美術造型的專長,把詭譎人偶、精巧機關和恐懼屍鱉都設置的極具觀賞性,又在其間交叉了既能凸顯人物性格,又能平緩恐懼氣氛的詼諧劇情。
整部影片,不論是人偶演奏的催魂曲,仍是錯覺裡鬼魅的形象,不論是墓葬中琳琅滿目的陪葬品,仍是花樣繁多隨時喪命的機關暗器,以及張起靈手裡造型古拙的長刀,和鹿晗扮演的吳邪用於「指揮」屍蹩的短笛,都能夠看得出我國電影人為刻畫影片東方美學基調所付出的汗水和盡力。這也是《盜墓筆記》與西方尋寶片和其他網絡IP改編的同類影片的最大差異。當咱們習慣了多年來西方電影裡不倫不類的東方元素,《盜墓筆記》讓咱們看到了東方文明的細膩呈現和固有風情。
當然,一部影片的容量極其有限,西方文明的強勢和創作者的習慣性思想,不是一部電影和幾個電影人就能改動的。但是,咱們能夠看出我國電影人的文明自傲,他們現已開端掙脫對西方文明觀念的照搬,主動承當起重塑自己文明傳統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在我國國力日益強壯的今時今天,咱們既能以開放之姿向全世界打開雙臂,也能以自傲之態向全世界袒呈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