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越來越難開的原因分析

2020-12-18 藥店智匯

藥店賣藥天經地義,從古至今,「以藥養店」的模式深入藥店行業的骨髓,清朝同治年間的杭州胡慶餘堂、清朝康熙年間的北京同仁堂、廣州萬曆年間的陳李濟、明朝嘉靖年間的山西廣譽遠等等,這些名藥鋪除了滿足尋醫問診的需求外,無一不是因藥出名,膏、丹、丸、散、茶、酒,這些背負著中華醫藥智慧的偉大結晶,至今都在世間廣為流傳,為眾生所樂道。

隨著國採品種落地,醫藥電商殺入戰場等,實體藥店行業依靠線下售藥的單一模式求生存,無疑等於坐以待斃。

賣藥之難,大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一、政府監管趨嚴,在飛檢常態化背景下,伴隨打擊掛證、騙保,處方藥違規銷售等,藥店的經營成本不斷上升。

二、近幾年,帶量採購力度加大,處方外流加速覆壓,導致毛利率較低的處方藥佔比提升,拉低行業整體毛利率,有數據顯示,行業毛利率從2016年的30.61%下滑至2019年的28.80%。

三、前幾年,資本跑馬圈地、狂熱逐利,實體藥店融資、併購的交易浪潮在醫藥終端波濤洶湧,連鎖藥店併購盛極一時,如今資本「激情」褪去後,留下的就是藥店人白熱化的競爭,2018年-2019年,藥店店均服務人口同比分別下降6.79%、6.38%。

四、醫藥電商對市場的衝擊猛烈,實體藥店市場將進一步受到瓜分。有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實體藥店和網上藥店(含藥品+非藥品)銷售規模達到6620億元,其中,實體藥店銷售規模佔比逐年下降,2019年增速為3.23%;網上藥店則發展迅猛,其銷售規模佔比從2013年的1.18%增長至2019年的18.90%,2013-2019年年複合增長率為75.37%,且在2016、2017年增長率皆超過95%。

五、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執業藥師門檻不斷提升,好地段的房屋租金居高不下,藥店賣藥可謂難上加難。

其實難處還有很多,例如營養品、保健品的 「去智商稅」, O2O模式的日益影響等,在此就不一一詳述。

困境是現實的,但上帝的天平也在不斷搖擺中。藥店售藥有風雨就有彩虹,不快之外自然也有紅利等待。但需要審視的是,不是所有的夢想都來得及或者能夠實現。

首先談國採,現在很多大型連鎖藥店在爭搶國採品種的主動權,但這種「福利」就像巨人爭霸,90%以上的藥店勢單力薄,只有看的份。

其次是電商,醫藥電商的第一波紅利是在2012年-2018年之間,以非處方藥、隱形眼鏡、計生品等為主要銷售。

至今經過了大浪淘沙的階段,進入剩者為王的格局。今天B2C模式的醫藥電商中,只剩下諸如壹藥網、健客網、七樂康、康愛多、德開醫藥等屈指可數的「尖子生」,其他都隨白駒過隙的時光消散在已知或未知的歷史中。今天,實體藥店想要在傳統醫藥電商中分得一杯私域流量的美羹,已然困難。

再次,有人會說,網售處方藥的千億紅利誘人,醫藥電商再現第二春,再後來,網售處方藥如若與醫保對接,那市場更是無法估量的。這是我認為的,更令人擔憂的事情,在阿里健康自營、京東健康自營等平臺巨頭盤踞下,明天、後天還有多少甜頭可佔,或許不是中小玩家可以左右的。又或許在O2O的屋簷下,還會有一些勝算。

最後就是處方外流。可以說,這是給藥店人最大的「騙局」。暫且不談慢病長處方是否合理,處方共享是否現實,DTP藥房是否會更Open,只談背後邏輯就可明辨是非。

一方面,醫改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在推動醫院、藥品回歸「治病救人」的公益本質,國家醫保局變為「超級醫保局」後,「降費」是一大手段,如果處方外流一邊戒掉了醫院「愛藥」的習慣,又在另一邊縱容藥店向社會銷售大量處方藥品,剛剛破了「以藥養醫」的局,又建了「以藥養店」的局,豈不是自相矛盾、白費力氣。

另一方面,當醫院不再以賣藥為主後,那些以往醫生處方中「可吃可不吃的」處方藥,很可能會轉變為保健、康養、器械的部分,並非像搬磚一樣,從院內搬到了院外那麼簡單。

綜合可見,藥店難,難在解困,而解困難,難在想走捷徑去止損、盈利再暴富。而生意之「意」由立、曰、心三個字組成,沒有真正立足長久服務的心,就不可能做成長久生意。

相關焦點

  • 深夜買藥何其難 24小時藥店何處開
    當得了「頭疼腦熱」的小病,很多人更願意去家門口的藥店買點藥緩解症狀。可誰也無法預判出這「頭疼腦熱」什麼時候來,特別是在深夜,家裡又沒有常備藥時,購藥就成了麻煩事。11月8日晚,記者走訪了北三區幾條主要街道及住宅密集區共計30餘所藥店,發現真正24小時營業的藥店僅在醫院附近,而即便有的藥店外掛著「24小時」,但此時也已經大門緊閉。
  • 開藥店,太難了!
    有多少雙眼睛同時盯著藥店?12月10日,青島市市場監管局組織相關單位,對全市部分藥品零售藥店進行了一次隨機檢查。有意思的是,此次檢查除了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之外,還邀請了部分市民代表和新聞媒體共同參與。在市監局的檢查裡,除了常規的監管人員,藥店還要對市民和媒體敞開。
  • 藥店POP廣告策略分析
    藥店POP廣告策略分析  作為一種有效的終端促銷手段,藥店POP廣告直接面對消費者,它能夠引起消費者心理上的一系列變化,從而達到最終購買。在當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市場高度細分的情況下,製作出科學有效的POP廣告,對於藥店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大眾傳媒的廣告是高空轟炸,則處在銷售現場的POP廣告則是地面攔截,起作用同樣應該是我們應該高度關注的。
  • 中國連鎖藥店的SCP模式分析(上)
    王步芳  (上海財經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美國哈佛大學SCP模式對我國連鎖藥店的產業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藥品零售業的市場集中度很低,企業規模偏小,市場競爭激烈,併購重組不斷,行業整體利潤率較高,風險較小。
  • 武漢263家藥店關門走人 平價藥店「巍然不動」
    利潤減少,連鎖藥店「縮水」 根據有關規定,藥品經營企業應在許可證有效期滿前半年內,向藥監部門申請換證。期滿未申請換證的,視為自動放棄。 263家藥店中絕大多數是連鎖單體店,銷證原因主要是外部競爭激烈,加上市場管理日漸規範,藥店贏利空間縮小,部分藥店連續兩三年出現虧損,最終放棄了年檢換證;少數藥店則因管理混亂、經營不善,適應不了新的監管要求,主動提出退市。 此次被銷證的藥店名單,公布在武漢市藥監局網站(www.whda.gov.cn)上。
  • 中國郵政,全國開藥店了
    截止目前,北京、天津、寧夏、四川、河北、江蘇等地,都有中國郵政開的藥店了。
  • 為什麼生意冷清的藥店會越開越多?原來「門道」這麼多,漲知識了
    為什麼生意冷清的藥店會越開越多?原來「門道」這麼多,漲知識了網上流行一個段子說:在國外500米就是一個健身房,在中國500米就有一個大藥房。當然這個段子有些誇張,但是足矣反映出我們城市當中的一大現象,那就是大街小巷,到處充斥著藥店的身影。
  • 市民服用藥店開出的處方藥後猝死
    市民服用藥店開出的處方藥後猝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9日 23:21 來源:四川新聞網     (陳太富本網實習記者 王亞平) 只是普通的小小感冒但藥店竟然開出八種藥,患者按照藥店所配劑量服藥半夜猝死於呼吸困難,為此死者家屬憤然起訴藥店索賠二十一萬。
  • 醫藥分家,藥店「快跑」策略
    醫藥分家,醫院「糾結」  醫藥分家已經成為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從目前全國各地嘗試推行的醫藥分家看,醫藥分家步子已經越來越大,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但醫院與藥店之間的博弈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醫院既與藥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有著劍拔弩張的對立。在新醫改的背景下,在醫藥分家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的現實中,藥店真的能「跑贏」醫院,打一場漂亮的勝仗嗎?
  • 智慧藥店與傳統藥店的對比,智慧藥店的優勢是什麼
    我為何一開始就對藥店產生了防禦心理呢?我想,第三個問題倒很好解答。因為小編被傳統藥店套路過,對藥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自然就會產生抗拒心理,也不想跟藥店保持任何黏性,由此引發的不信任感也會讓我以及許多有著同樣經歷的用戶,對藥店的專業服務能力產生懷疑。 其次,藥店店員之所以如此賣命地推薦,本質上是由藥店本身決定的。
  • 全國38家網上藥店一覽 醫藥B2C四大制約
    艾瑞分析認為,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湧入醫藥領域,正是看中了醫藥B2C所蘊含的巨大前景: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藥品零售市場規模為1739億元,而網絡銷售額才剛剛過億,佔比不到0.1%,相比之下,2010年美國的藥品網絡零售規模達到1700億美元,在整體藥品零售規模中佔比近30%。未來醫藥B2C領域擁有廣闊的想像空間。
  • 家庭藥店醫院 都在濫用抗菌藥(圖)
    為此,醫藥專家關於限用抗菌藥的呼聲越來越高。但記者近日走訪省城市民家庭、藥店、醫療機構卻發現,人們對正確使用抗菌藥的認識仍然存在誤差,濫用抗菌藥事件時有發生。  【家庭】常備抗菌藥多達7種  7月28日,剛剛過完3歲生日的果果,又生病了,這一次是喉炎。
  • 農村大學生創業開藥店兩年淨賺100萬背後的秘密
    網絡時代,信息爆炸,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網購,實體店倒閉成為不可避免。大商場越開越多,小店不賺錢也無力回天。大醫院患者爆滿,診所和藥店生意怎麼樣呢?有人說:好冷清啊!殊不知,你看到的只是皮毛,他們賺到的可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少。昨天夜裡,見到了久違的老鄉。
  • 藥店越來越多了。你知道消費陷阱嗎?來吧,告訴我們買藥的故事
    似乎一夜之間,街上有更多的藥店。也許大多數人會認為,如果有很多藥店,價格會更便宜,每個人都會得到好處。但現實告訴你你想錯了。因為人們對健康的投資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老年人,他們在醫藥和保健品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藥店的生意越來越興隆。
  • 台州每3300人就擁有一家藥店 全市已有1810家藥店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2001年擁有300多家藥店,到2013年已經增加到1700多家。  儘管近三年,全市藥店的市場總量維持在1800家左右,但相比以前,藥店越來越多的現象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近三年來新開藥店數量趨緩  500米街道兩端路口,出現近10家藥店  從椒江的市立醫院西大門出來,到十字馬路,再沿著中山東路走下去,一路走到江城北路和中山東路交叉的十字路口,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這條不到500米的街,兩端路口附近,竟然開了近10家藥店。
  • 2019-2025年中國藥店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2019-2025年中國藥店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是對藥店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 藥店習俗
    原標題:藥店習俗 一直以來,開藥店被認為是利好的商業行當,有三個原因:一是其它大多數店行,顧客都可以討價還價,唯獨買藥沒有這個規矩;二是開藥店進貨是一擔一包地進,而出貨卻是一分一錢地出,其間差價非常大;三是開藥店有風險性,撮錯藥,病人吃出事情來,甚至出了人命,是要打官司的,所以藥店利潤大一些,別人也是理解的,這符合風險越大利潤越高的原則
  • 廉價藥消失之"痛":藥店不願賣醫生不願開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仍有很多患者跑遍多家藥店買不到一盒「甲巰咪唑」。「已經缺貨三四個月了,每天都有好多人來問。」京隆堂大藥房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他們店裡已經沒有任何治療甲亢病症類的藥品了。記者先後走訪了豐臺、東城、海澱近20家藥店,情況基本相似。   據了解,甲巰咪唑是治療甲亢的首選用藥,一瓶藥100片只賣兩元錢。
  • 藥店買藥,別把危險買回家!
    目前我國正在逐步推廣「必須憑處方購買處方藥的規定」,在還未強制執行這一法規之前,專家建議,患者在進藥店購買處方藥時,應事先諮詢醫生,或向藥店的藥師進行用藥諮詢,儘量避免擅自用藥所釀成的大禍。   「小病進藥店,大病進醫院」,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市民都奉行這樣的治病原則。
  • 新藥店開在什麼位置好?選址前考慮4個問題,開一家賺一家!
    選址是開藥店之前非常重要的一環,是藥店經營成敗的關鍵所在。像海王星辰、益豐大藥房、國大藥房這類知名連鎖藥店,開店位置看似很普通,其實內裡卻暗藏玄機。在選址時一定要明確商圈範圍,評估經營效益,為日後的良好經營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