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宏的《鴻運當頭》是他的得力畫作,也是他向著簡樸自然大方的山水畫挺勁的一種姿態,這與他在西南山水中所看到的景色有關,他試圖改變人們對西南山水小橋流水人家的關注,也試圖以一種大氣魄來遵循山水畫發展的脈絡。
李林宏六尺聚寶盆鴻運風水畫《鴻運當頭》
中國的山水畫發展至今,困擾著中國畫畫家的基本問題大致可以說是處理傳統與現代的問題,具體到創作上也可以認為是繼承和創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伴隨著清末西方文化開始滲透,尤其是國運衰微,救亡圖存,在文化上尋找新的方向,於是在美術上掀起變革思潮。如蔡元培之「美育代宗教說」,康有為、陳獨秀之「革命說」,徐悲鴻之「改良說」等等,無一不是在西方政治和文化強勢之下做出的被迫舉動。在那樣一個中西方世界碰撞的年代,在美術上提出的種種發展道路,由各種理念相爭相融最終形成了不同的「主義」林立,無疑都根據1942年延安座談會上的講話而來——藝術要為工農兵服務,於是以宣傳為主要功能的繪畫成為當時的主流。
在這樣的形態下,無論是中國文化中舊有的文人畫傳統,還是在20世紀上半葉已形成的各大主義都歸結於一。於是,美術創作者也只能在當時的文藝方針之下進行學習和創作。為了達到以宣傳為目的的實用性,造型能力的培養成為學校美術教育的必須,我們很難在當代的中青年中國畫家中找出沒有受過西方學院式的美術教育訓練的。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思想解放之下,更多的畫家才走出了原有的單一的創作思維的束縛,真正投入到「自我」的創作中來。
李林宏便是其中之一,從單一的創作思維中跳將出來,以自己的筆墨語言來闡釋對大自然山水的熱愛。李林宏的水墨寫意山水,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按今天的說法,他在創作上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符號,而這正標誌著一個藝術家的成熟——他開始用他獨立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他探索出來的美感。
我們從《鴻運當頭》中感受到他傳統的線描功夫。直觀這幅畫,我們的確難以說他是從哪宗哪派而來,也很難說他的筆墨對傳統的哪家有多少繼承,而他的繪畫曾被歸為「新文人畫」,這兩者近乎是一個矛盾的問題。中華文化中有「術」、「道」之分,我們在今天不妨將之看成方法與價值觀之別。術是手段,道是目的,而價值觀支配著方法,方法要去體現價值觀。或許只有認識到了這一層面,才能體會李林宏的山水創作,也更能體會當今大多數畫家的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