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又名乞巧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民間節日。七夕節的起源於中國漢代。傳說每年這個晚上,天上的織女和牛郎在鵲橋相會。相傳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的仙女,這一夜,凡間的婦人們便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祈求有美滿姻緣。庭院裡的女人向織女星乞求穿針乞巧,所以被稱為「乞巧」,後來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之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這一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所以大家都知道七夕有什麼習俗嗎?
「穿針求巧」自漢代就已成為人們的習俗。按照傳統習俗,七夕節穿針求巧屬於「鬥巧」一系列「乞巧」形式中的一種。即女子在比賽中穿針。他們在規定時間裡打上彩線結,穿七孔針。穿針速度越快,表示乞的就越多,穿針速度慢的叫做「輸巧」,失巧的人把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漢彩女郎常以七寸七分穿針法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這個習俗可以讓你和你的愛人一起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七夕節,也可以讓你認識學習和體會古人過七夕的方法,真是既浪漫又難忘。
食巧果
七夜應節食物,以巧果最有名。它的名字也叫「乞巧果」,款式很多。巧果就是油麵糖蜜。在《東京夢華錄》中被稱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宋代市街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如果買了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門神等人,號稱「果食將軍」。七夕節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入砂鍋內融為糖漿,加入麵粉、芝麻,拌勻,攤上薄片,晾涼後用刀切成長方塊,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各種與七夕傳說相關的花樣。
大家還知道哪些七夕節的習俗?
本文由馬遷鑑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