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駐外大使館是哪個呢?回答是清朝駐英國大使館,當時還是叫駐英公使館。今天西蒙君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中國歷史上首個駐外外交機構。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兩國互派大使,互相設立大使館是最為正常不過的事,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可不這麼想,唯恐避之不及。為什麼呢?其實早在乾隆時期,馬戛爾尼來華,就提出了駐使的請求,不過被乾隆斷然拒絕,他覺得爾等彈丸小國,沒有資格開這個先例。到了鹹豐的時候,英國人帶著軍艦大炮來了,1858年,英法聯軍攻佔大沽。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再次提出駐使,雙方籤訂《天津條約》,裡面明確規定了公使駐京的條款。
鹹豐皇帝
鹹豐皇帝也很硬氣,對公使駐京很是反對:
「駐京一節,為患最巨,斷難允行。」
英國人一看談判沒用,那就繼續打唄,於是兩年後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燒了圓明園,他們的公使也堂而皇之的駐京了。逃到承德的鹹豐只能屈服,同意公使駐京,但是他終究咽不下這口氣,始終拒絕回北京,很快在熱河行宮病死。而此時的外國公使們紛紛進駐東交民巷,外國公使駐京制度就此確定下來。
東交民巷
這是英國駐使的背景,充滿著血淚和不平等。那麼清朝為什麼最後沒幾年又設立駐英大使館了呢?其實也是一段屈辱史,原因是「馬嘉理事件」。1874年,英國派隊伍探查緬滇陸路交通,英國駐華公使派翻譯馬嘉理陪同,他們走到雲南的時候,和當地少數民族發生了衝突,馬嘉理開槍行兇反被打死,英國方面不幹了,向清政府施加壓力,揚言要進攻雲南。清政府妥協,將「兇手」正法,向英國道歉、賠款,而為了妥善處理此事,清政府首次在英國設立了公使館。
給英國道歉並且設立大使館的任務,交給了郭嵩燾,而此時的郭嵩燾,年齡已經近60。那麼郭嵩燾是何許人也?
西蒙君一直認為郭嵩燾是被歷史所低估的人,他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都交情匪淺,並且對於三人的事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和李鴻章是同榜進士,相知相助,他說服左宗棠出山,說服曾國藩辦團練,是湘軍的重要創建者,正所謂:
「其出任將相,一由嵩燾為之樞紐」。
在左宗棠被群臣圍攻時,也是他上書相助,裡面有一句話至今為人所熟知:
「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郭嵩燾以洋務而聞名,雖然已經賦閒在家8年,但是涉及到駐外公使人選,慈禧太后還是第一個想到了這個老臣。1876年12月,郭嵩燾一行冒雨登舟,歷時兩個月,郭嵩燾抵達倫敦。
郭嵩燾
郭嵩燾一到倫敦,就拜見了維多利亞女王,對馬嘉裡案代表清王朝向英國表示道歉。完成各項儀式後,郭嵩燾開始馬不停蹄的考察英國的科技。文化、制度,他參與檢閱了英國海軍,見識了當時最先進的鐵甲船,他坐著火車去郵政局,電報局,英國的各類工藝學校,種種見識都讓郭嵩燾感到震撼。他將出使見聞,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使西紀程》,寄回國內。不過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對郭嵩燾的批判也開始高漲起來。
保守派指責郭嵩燾是漢奸,對洋人卑躬屈膝。就連他的副使也跳出來攻擊他,列舉他的所謂「罪狀」,罪狀都有哪些呢:
他參觀英國人炮臺,天冷英國人給了他外套,他竟然穿了;
他舉辦招待茶會,用的竟然都是外國風格;
他出席音樂會,竟然效仿洋人翻閱節目單;
他觀禮維多利亞女王接見巴西國王之時,竟然起身致敬;
他竟然允許自己的夫人與洋人同進午餐。
現在看這些理由,覺得荒唐可笑,但是在當時的保守派眼中,卻是了不得的大事,很是損害天朝上國顏面。最終在多方攻擊下,郭嵩燾黯然回國,稱病返回家鄉,由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接任駐英公使。
曾紀澤
時光如白馬過隙,距離郭嵩燾抵達倫敦,已經過去了一個半世紀。如果郭嵩燾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應該能夠發揮所長,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優秀外交官吧!新時代的中國外交史,早已告別舊時代的屈辱外交,堅持維護我國根本利益毫不動搖!大國外交,或雷霆霹靂,或春風細雨,縱橫捭闔間,跳梁小丑必敗!
我是西蒙君,專注於歷史原創文章,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