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樊雪婧
正在愛奇藝等視頻平臺熱播的網劇《古董局中局2》在年輕觀眾之間掀起一陣古董熱和考據熱,不管是那枚缺角大齊通寶,那尊內府梅瓶,還是傳說中的五罐,都讓觀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連劇中出現的「鄭州書院街33號」都有熱心觀眾認真考證到底有沒有。
然而,該劇最大的主角不是夏雨飾演的許願,而是那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由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國寶級畫作在《古董局中局2》中有了真贗之爭,劇中生物學博士戴海燕對《清明上海圖》的闡釋成了全劇的高光之處。
不過觀眾對許願忽高忽低的鑑古智商感到擔憂,「身為許一城的孫子,五脈後人,又在報紙上撰文分析《清明上河圖》的真偽,居然真把『清明』理解成清明節,『上河』認為是上墳。難怪戴海燕說你蠢不可及呢!」
「清明」二字困擾了很多專家
在《古董局中局2》中,戴海燕的人設非常有意思,她是清朝畫家戴熙之後,從小天資聰慧,高中時便從祖輩留下的資料中看出了《清明上河圖》的問題,並且自己悟出了鑑別真偽之道,還考證出現存的《清明上河圖》並不是全本,還有殘卷流落民間。但沒人重視她的理論,心灰意冷的她便主修理科,「因為理科很嚴謹,經過運算後得出的結果不會有人質疑。」當許願找到她後,她才如遇知己般把自己對《清明上河圖》的疑慮託盤而出。
對於《清明上河圖》的名字,許願的理解是「清明時節春景的記錄」,事實上,對於此畫名的含義,考古界爭議已久,各路專家也早有battle。在20世紀80年代,鄭振鐸、徐邦達等大家都主張「清明時節說」。
1981年,宋史學家孔憲易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認為畫中所繪當為秋景,「清明時節說」的代表,歷史學家周寶珠也很快寫出專注《與清明上河學》,從而論證「清明時節說」的合理性,一場「春景說」與「秋景說」的辯論賽正式拉開帷幕。
在《古董局中局2》中,戴海燕指出畫中有西瓜,可以證明並不是清明時節的場景,這也是歷史學家的觀點,但有專家反駁,畫中之物並不是西瓜,北宋時期中原和江南地區還沒有開始大規模種植西瓜,因此畫中應該是某種餅類或者冬瓜。
支持秋景說的專家認為畫中有十餘人都拿著扇子,反映的是「秋老虎」的餘熱,但反駁者引用南宋末年陳元靚所著的《歲時雜記》:「都城寒食,大縱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邇也。」證明北宋時清明節時節並不算冷,當時的開封市民利用扇子蒲博是完全正常的現象。
除了時節之爭,還有頌辭之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史學專家鄒身城在論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中》,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
贊同者認為,「清明」應該指的是「政治開明」之意,畫中題款「清明」語,本是張擇端進獻此畫,請帝王們賞識所作的頌辭。張擇端在宋徽宗執政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清明上河圖》的第一位收藏者便是宋徽宗,所以「清明」二字意在稱頌盛世。
也有一種學術觀點認為,張擇端在將此畫進獻時並沒有「清明」二字,只叫《上河圖》,宋徽宗看到畫上的繁榮景象,在「上河圖」這個名字的基礎上加上了「清明」二字,是為「清明上河圖」。
「上河」指的是汴河
相對於「清明」的辯論,人們對「上河」的含義則比較統一,認為「上河」指的是汴河風光,《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東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華景象。
在歷史上,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道運河。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黃河,經黃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達淮水。故運河主幹在汴水一段,習慣上也呼之為汴河。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認為,對於「上河」的釋義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的河流的一個方向,中國地勢西高東低,「上河」指的是往西的方向,第二種方法就是認為「上河」指的是御河,是皇帝所居住的地方。
關於真贗,史上真有爭論
在《古董局中局2》中,馬伯庸對《清明上河圖》的真贗描寫十分引人入勝。在歷史上人們對此畫爭議已久。
清代徐叔丕在《識小錄》中記載,畫中有四個人在擲骰子,其中兩個是六點,還有一個在旋轉,這個擲骰子的人張著嘴叫「六」,希望再出一個六點,但有一位叫湯勤的裝裱匠認為,北宋時期的開封市說「六」字用嘬口音,畫中人卻張嘴叫「六」,是閩音,所以懷疑此畫是偽作。顏公慶的《消夏閒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這一段在《古董局中局2》中也有詳細的體現,可見馬伯庸在寫小說中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
《清明上河圖》不止一幅
事實上,歷史上任何一幅有名的畫作都會有真贗之爭,這是正常的學術爭論。據報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並不是當時唯一的開封汴河沿岸的美景記載,在他之前,就又畫家對於當地的人文景觀進行了描繪。
在中國畫史和明清以來的資料中顯示,北宋時喜愛繪製街頭市井畫的畫家很多,因此「清明上河圖」的版本非常多,均出自歷代畫師之手,然而張擇端是北宋當時最著名的畫家,相當於現在的「頭部畫家」,所以他所畫的這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是最有名的。
據媒體報導,故宮現在存有幾十幅明清時期的《清明上河圖》仿品,其中包括明代著名畫家仇英的摹本,清代在乾隆年間也有由多位院畫師合繪的仿本,故宮曾經還專門辦過有關《清明上河圖》仿品的專題展,「即使是仿品,也有較高的收藏價值。仿品一般只落款作者自己的名字,而直接落款張擇端的偽品則沒有價值。」相關專家介紹。
那麼現在故宮館藏的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是怎麼來的呢?據公開資料顯示,1945年8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準備從東北逃往日本的途中隨身攜帶了一批古董,全部都是故宮內收藏的歷代書法名畫,幾天後,溥儀和這批古畫被一同扣留。一直到1952年,楊仁愷在當時的東北文化部整理這批書畫時發現了這幅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