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中說的,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那麼小寒對明年的春天影響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時候重要的曆法,特別是廣大對於廣大農民百姓的農業種植起到指導作用,一般是把一年分為24個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代表了一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小寒、大寒結束。各個節氣之間人們天氣變化,推演總結出了很多節氣對應的俗語。
小寒、立春,驚蟄都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重要的節氣,每個節氣都會有不同的氣候特點,一般來說,小寒大寒是比較冷的日子,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連個節氣,而立春是新年中的第一個節氣,驚蟄是第三個節氣,驚蟄的意思就是說,春回大地,這個季節會下雨了,自然界會常常下雨打雷,驚動地下冬眠的植物。所以稱為驚蟄。
一年當中最冷的時節就是小寒、大寒了。特別是小寒,在氣象資料統計中,一般小寒的寒冷程度要大大高於大寒。特別是在我們東北地區來說,雖然小寒是代表著剛剛寒冷開始的日子,但是小寒的時間基本在數九中的三九天內。三九天是一年中的最冷的一段時間是大家公認的,外界環境氣溫常常會在30多度以下的極寒天氣,甚至有些部分地區會達到零下40度。所以自然小寒是最冷的季節。反而到了大寒時節,由於大寒後馬上就是一年的結束,新的一年開始即將立春了,所以寒冷程度反而要小於小寒的節氣。
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是說明各個節氣中的自然變化,小寒本來是屬於應該寒冷的季節,但是該冷不冷,這證明氣候異常或是季節延遲了。所以說小寒的天氣非常暖和,那麼立春的時節就會下雪,也就是會發生「倒春寒」的現象。而小寒寒冷,那麼表示還是延續著正常的氣候變化規律,到了驚蟄的時間,天氣就會變暖。民間還有很多類似的俗語比如: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也正是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小寒和春天的天氣對應冷暖關係。
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