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文文,迷人的歷史總有厚重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裡,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文人筆下,被描繪的淋漓盡致,我們在歷史中感受他們肆意江湖,快意人生,感受著是非功過自留後人評說的灑脫。小編我沒什麼特別的,只是特別喜歡與人分享好玩的、特別的事,希望你也特別喜歡我一下,讓我變得特別一點。如果覺得我的文字還入眼,感謝關注~我在這裡等你~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越來越多的親戚朋友邁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這麼喜慶的時刻也總有些不喜慶,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就是因為那個原因,很多有情人最後卻沒有走到一起,於是很多人呢就將婚嫁失敗的原因歸咎於雙方婚嫁習俗的不同導致分開,但是,古代婚嫁的習俗卻說「這個鍋我不背」,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婚嫁的習俗就知道了:
一是從原始社會到先秦的建立之間這段時期,也就是遠古時代,那時候社會生產力極度地下,人們都是群居來生存,基本就是男女混雜,就像《呂氏春秋·恃君覽》中描述的,是一種原始群婚生活,只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是誰,也沒有什麼親戚兄弟夫妻男女的區別。
二是根據神話傳說中,伏羲和女蝸兄妹結為夫妻,生下一個肉團,肉團裡的15對童男童女相互結合才有了人類,這時則到了以血緣關係構成的群婚現象。
三是從仰韶文化中期開始,一直到龍山文化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慢慢的從一夫多妻向一夫一妻轉變,這大概是我們現代人婚姻觀的雛形了,「婚姻」中,「婚」是指黃昏的時候迎娶,而「姻」是指因這個男子而嫁。隨著婚姻的出現,也就出現了「媒人」以及古代的婚嫁「六禮」,舊時的婚姻大多是封建的、包辦的,習俗上十分複雜,包括「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對照現代的婚嫁習俗,看看有什麼相同與不同。「納採」的意思就是男方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古代的婚姻很多都是包辦的,一般女方家長在綜合評估了男方的家世、背景及地位後,大差不差就可以答應了,但是現在的婚姻,都是男女雙方自由戀愛,有請媒人的家庭,但更多的是雙方子女商定好時間後,兩方家長開始約定時間見面商量孩子的婚事。或者是要訂婚的時候,男方的家長去女方家訂婚,也算是提親了。
「問名」的意思就是說,在兩家看對眼之後,開始將兩方的生辰八字到寺廟去算一下是否吉祥,小編看來,這個生辰八字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藉口,如若男方對女方有些不滿意,用八字不合這個理由倒是很合理。但是現在的婚姻中,有些宗族和家庭中長輩較多,較守舊的家庭,也會根據孩子的屬相和出生年月來算一算兇吉。
「納吉」與「問名」相似,大致就是將雙方的生辰八字呈到祖先牌位上請示一下兇吉。這個小編確實在生活中極少聽到了。
「納徵」的意思是男方把聘書和聘禮等送到女方家,這就是現代人說的「彩禮」了,古代人彩禮古代人也講究回禮,這個倒是與古代的婚嫁習俗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古代,家庭地位越高,彩禮的數量就越可觀,也曾有「十裡紅妝」之說,這時就能充分看出男方家境與是否重視這場婚姻了,現代人也有出嫁要求「三金」、「五金」一說,更多的一種形式,想顯擺自己家境的或者本身就有實力的家庭,更多的是將物件直接折成現金給兩個孩子。
「請期」的意思是選定良辰吉日,這個是第五禮,但是現代社會很多都是將很多項習俗一併完成,更加簡約高效了。
最後的「親迎」,也就是迎親,在古代的婚禮中,男方在迎娶女方前,都要先去祭拜祖先,向祖先告知這一吉事,然後新郎帶著花轎敲鑼打鼓去新娘家迎親,出發的時候燃放爆竹,而新娘出門的時候,則由女方的哥哥或者弟弟背著出門,說是成婚當天不能腳踩土地,娶回家後,與女方拜堂成親,現在的很多迎親也是如此,不過多了很多歡樂,由女方家長輩將房間的三道門擋住,男方過一道門,要做些小遊戲,給些小紅包,再順便鬧鬧伴郎伴娘等。
其實不論是富有禮節性的古代婚嫁習俗還是簡約歡樂的現代婚嫁習俗,都是帶著雙方家人的祝福的,小編認為,古語說的很對「娶妻娶賢」,妻子是一個家的運勢,而嫁人也是一樣,重要的是人品,拼了命的求金銀財寶,但是日子過好不好也就是冷暖自知了。
謝謝大家我是文文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2019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