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為何要殺範蠡?春秋爭霸史揭開蛛絲馬跡,範蠡或是楚國特工

2020-12-16 騰訊網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範蠡一生充滿了傳奇,但也留下無數謎團,其中之一就是範蠡身世之謎。在知識代表階層的時代,學富五車的楚人範蠡與文種,必然不是等閒平民,以他們學識與貴族身份可以無數諸侯國謀取高位,為何兩人偏偏來到越國?晉國一段歷史揭開端倪,範蠡與文種或是楚國派出的高級特工,活躍在隱蔽戰線上為楚國服務!

範蠡,楚人,出生宛地(河南南陽)三戶邑。文種,楚人,楚之郢(今湖北江陵)人。根據史書記載,公元前516年,宛地縣令文種見範蠡,一番交談之後,兩人惺惺相惜,五年之後範蠡邀請文種到越國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對於文種而言,這是拋棄眼前光明前途,投向前途未卜的未來。

但範蠡與文種投靠勾踐之初二十餘年,一直沒有得到勾踐重用,直到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之戰中,吳王夫差大敗勾踐,越國差一點就此滅亡,在此之後勾踐才重視範蠡與文種,《史記》記載「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始重用範蠡、文種等」。之後,在範蠡等幫助之下,越國慢慢復興,還滅亡掉了吳國。

勾踐滅吳五年之後,北渡淮水,兵逼齊晉兩國,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霸主),一時之間勾踐風頭無兩,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範蠡稱上將軍,文種為越國為丞相,三人都達到了人生巔峰。

返回國內之後,範蠡輾轉反側,認為勾踐「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於是上書請辭,勾踐告訴範蠡,「留下來一起坐江山,不然的話,我就殺了你」。最終,範蠡偷偷逃走,「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隨即,範蠡泛舟五湖,但在臨行之前,還給好友文種留信一封,上書:「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範蠡認為勾踐為人不可信,只可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所以趕快離開,否則必有殺身之禍。文種見信之後,稱病不朝,有人讒言文種或將作亂,勾踐賜劍讓文種自殺。

文種的結局,第一次證實了鳥盡弓藏的殘酷現實。

但範蠡在越國的這一段歷史,卻至少存在二個邏輯問題:

既然勾踐起初並未重視範蠡,範蠡對勾踐還為何不離不棄,從前511年到前494年一直坐冷板凳?

既然勾踐人品存疑,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為何範蠡還數十年全心全力的幫助勾踐?

春秋時代社會規則是良禽折木而棲,並非後世只能「貨賣帝王家」,數十上百個諸侯國,總有一款君主能夠讓自己發揮才華,實現人生價值升華。因此,既然勾踐為人刻薄,既然勾踐不重視,範蠡完全可以早日離開勾踐,選擇其他諸侯王效忠。那麼,範蠡為何沒有早日離開越國?

範蠡之所以效力勾踐數十年,正常來說無非以下四個原因。

1,範蠡為了名或利,藉助越國這一舞臺,實現人生價值與揚名的目的。或者,範蠡就是很俗氣的為了金錢。但與上述理由一樣,範蠡在其他諸侯國一樣可以達到這兩個目的。

2,勾踐矇騙了範蠡,直到勾踐稱霸之後,範蠡才幡然醒悟,認識到勾踐「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於是才倉促而走。但以範蠡之才,與勾踐相處數十年,應該很早就認識了勾踐真面目才對。

3,勾踐對範蠡有知遇之恩,由於存在報恩想法,所以知道勾踐人品存疑,卻還是無怨無悔的幫助勾踐。但「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始重用範蠡、文種等」,可見勾踐起初對範蠡沒有什麼知遇之恩。

4,範蠡與文種愛國,不忍看到吳國壓力楚國,於是自告奮勇的來到越國,扶持越國對抗吳國,減輕楚國的戰略壓力。關於這一點的歷史背景,下面會詳述。

總得來說,除了第四個,前三個理由都存在違背常理之處。既然如此,範蠡為何數十年效力一個人品存疑之人呢?晉國一段歷史揭開端倪,範蠡與文種更可能是楚國的高級特工!

春秋時代,諸侯爭霸,其中晉楚爭霸最為激烈、持續時間最長。

晉文公時,通過城濮之戰擊敗楚國取代齊國成為霸主,由此也拉開了晉楚爭霸戰爭序幕。在之後百餘年中,晉楚為爭奪霸主地位經常爆發大戰,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晉國主動上陣,晉楚雙方直接對抗,第二階段是晉國尋找盟友戰略包圍楚國,由於晉國國內六卿專權,互相爭鬥,國力有所下滑,於是制定了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戰略。

《左傳》記載:「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孫林父、鄭公子 、邾人會吳於鍾離。」簡單的說,就是公元前563年(晉悼公九年),晉、吳國君歷史性的第一次會面,雙方聯合圍剿楚國,對抗秦楚聯盟。史書記載,楚人申公巫臣全家被滅,內心憤恨不已,決心與楚國決裂,逃到晉國之後獻計「聯吳疲楚」,親自前往吳國,教會吳國駕駛戰車,成為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奠定了吳國走向爭霸的舞臺。

需要說明的是,吳國是泰伯之後,而泰伯是古公亶父之子,周文王的大伯,周武王的大爺,古公亶父定下剪商戰略之後,讓泰伯奔吳在江淮地區建立周人力量,以期擇機從背後給予商朝致命一擊。當然,這一戰略後來沒有用上,但說明吳國與晉國(周武王二子建立)有著深厚血緣關係。晉吳能夠結盟,不僅是血緣親戚關係,還因為存在楚國這一共同敵人。

晉吳結盟讓楚國壓力倍增,那麼楚國該如何應對呢?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吳越兩國衝突不斷,楚國最佳的破局盟友應該是越國,扶持越國對抗吳國,即「聯越制吳」,消弭東方的戰略壓力。

前519年,吳楚爆發雞父之戰,吳國大勝楚國大敗,楚國在戰略上居於守勢。第二年,吳國為大舉討伐楚國,闔閭滅了巢與鍾離,控制了淮河中遊地區。之後幾年,吳國一直剪除楚國外圍附屬勢力,包括前510年擊敗越國,總之吳軍步步緊逼,時刻準備給予越國致命一擊。《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楚自昭王即位(前516年),無歲不有吳師。」可見,吳軍幾乎連年出動騷擾,楚國應接不暇,疲於奔命。

前506年,晉國率19國諸侯聯軍入侵楚國,消耗與吸引了大量楚軍之後,吳國從東方發動襲楚,吳王闔閭、夫概、孫武、伍子胥等都參與了這一戰,吳軍勢如破竹,攻破楚都,楚國大敗。隨後,楚國聯合秦國反擊吳軍,與此同時向來與楚親善的越國派兵擊吳,迫使「吳使別兵擊越」。

就在晉國幫助下,吳國讓楚國疲於奔命之時,楚人範蠡與文種非常巧合的來到了越國,要說兩者沒有一定聯繫,估計很難讓人相信。筆者認為,範蠡與文種的身份,要麼是愛國分子,私下助越制吳,要麼楚人特意派遣範蠡與文種來到越國,提升越國國力,以更好的壓制吳國,當然也有收集情報、破壞吳越和解的特工身份。

如果範蠡是楚國特工,那麼範蠡身上的很多謎團就容易揭開了。

勾踐17年內冷待範蠡文種,但範蠡身負特殊使命,所以一直沒有離開越國。直到範蠡幫助越國滅吳稱霸,實現了楚國戰略目的,於是才考慮抽身而走。但範蠡與文種這一獨特身份,勾踐肯定比較清楚,所以不準範蠡離開,說出否則「將加誅於子」的話,因為範蠡掌握越國大量情報,勾踐不可能放他回去。關於範蠡下落,歷史上還有一些說法,比如認為範蠡是被勾踐沉入湖底,所謂範蠡泛舟五湖只是一種美好傳說。

至於文種,之後或許不願回國了,範蠡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不可信為由勸說他之後,文種心生猶豫稱病不朝時,勾踐認為文種不會真心效忠他,而文種掌握越國大量情報,又不可能放他出去,於是只能將文種賜死。

總而言之,範蠡究竟是何身份,如今已經無法100%還原,但就時代背景而言,範蠡與文種的楚國特工身份應該更接近歷史真相。另一方面,勾踐可能並非史書記載的那麼老奸巨猾,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逼走範蠡殺死文種等,可能還存在不得已的苦衷。

參考資料:《左傳》、《史記》等

相關焦點

  • 勾踐為何要殺範蠡?春秋晉楚吳越四國關係,或揭開了真相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範蠡一生充滿了傳奇,但也留下無數謎團,其中之一就是範蠡身份之謎。在知識代表階層的時代,學富五車的楚人範蠡與文種,必然不是等閒平民,以他們學識與貴族身份可以無數諸侯國謀取高位,為何兩人偏偏來到越國?晉國一段歷史揭開端倪,範蠡與文種或是楚國派出的高級特工,扶持越國對抗吳國以為楚國服務!
  • 範蠡身份之謎,晉國一段歷史揭開端倪:範蠡或是楚國高級特工
    在知識代表階層的時代,學富五車的楚人範蠡與文種,必然不是等閒平民,以他們學識與貴族身份可以無數諸侯國謀取高位,為何兩人偏偏來到越國?晉國一段歷史揭開端倪,範蠡與文種或是楚國派出的高級特工,扶持越國對抗吳國以為楚國服務!
  • 範蠡、文種是楚國派往越國輔佐勾踐的嗎?文種之死是否另有玄機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兩人在勾踐被夫差擊敗之際出現,在吞併吳國之後一個歸隱一個被殺,短短二十年,只留下一段傳奇,再無身前往後事。範蠡、文種本來均是楚國人,據書中記載,兩人均有很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然而因出身貧寒,無法進入推崇貴族子弟的楚國朝堂,無奈之下只好放棄楚國,轉投越國而去,然而此時的越國並沒有求才若渴、招賢納士,二人來到越國之後,並沒有受到越王勾踐的重用。
  • 春秋戰國500年,只有範蠡是完人,司馬遷:範蠡的故事很諷刺
    範蠡和文種二人相見恨晚,連續聊了兩天兩夜,越聊越投機,二人決定攜手做一番大事業。二、良禽折木而棲春秋時期,諸雄爭霸,範蠡和文種所在的楚國本是傳統強國,可是,楚國人才濟濟,二人很難再有機會。其實,論綜合實力,越國遠不如吳國,勾踐這麼做,有點張狂。範蠡多次勸勾踐:「大王,不要衝動,吳國是一定要滅的,但時機未到。」範蠡勸了勾踐兩年,到了公元前494年,勾踐再也忍不住,親率大軍入侵吳國,吳王夫差早就憋著一股勁要除掉勾踐,雙方在太湖相遇。結果,勾踐被夫差一頓狠揍,落荒而逃。夫差乘勝追擊,勾踐被殺得無還手之力,最終退到會稽山上。若夫差繼續攻打,越國將有滅頂之災。
  • 春秋末期範蠡,越王勾踐的謀士,被商人尊為鼻祖
    春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在那個時期湧現出來了很多的傑出的軍事家,比如管仲,範蠡等人,而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個人物,他就是範蠡,一位春秋末期十分傑出的軍事家,同樣也是春秋末期一位十分傑出的商人,擁有非同常人的眼光,投資越王勾踐,耗費半生心血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卻在自己最輝煌的時候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範蠡的經歷不可謂不傳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關於他的故事
  • 臥薪嘗膽的勾踐,殺文種逐範蠡,能配得上春秋霸主的名號?
    在檇李,勾踐派出死士向吳軍發出挑戰,齊聲吶喊著要自刎,趁著吳軍將士看得出神,趁機出兵攻打,使得吳軍戰敗。吳王也被越國大夫姑浮用戈斬下腳趾,在退兵途中因傷勢過重去世。臨終前,吳王闔閭囑咐兒子夫差一定要向越國報仇。
  • 春秋末期範蠡,越王勾踐的謀士,被商人尊為儒商鼻祖
    春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在那個時期湧現出來了很多的傑出的軍事家,比如管仲, 範蠡 等人,而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個人物,他就是範蠡,一位春秋末期十分傑出的軍事家,同樣也是春秋末期一位十分傑出的商人,擁有非同常人的眼光,投資
  • 為什麼越王勾踐要殺文種和範蠡?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這句話道盡了謀臣的悲哀。那麼,為什麼越王勾踐要殺文種和範蠡?第一個解釋來自於司馬遷的記載,順利逃脫勾踐屠刀的範蠡在離開越國時給文種留了封信,在信中這樣寫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即越王本人刻薄寡恩,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這是從越王勾踐本人的性格的角度去解釋為什麼其會在滅吳後會將屠刀伸向功臣文種和範蠡。
  • 越王勾踐為何要殺範蠡與文種?爛牌好牌,範蠡如何都打成「好牌」?
    此事,令人唏噓不已,原來,勾踐這位令人膜拜的「神人」也有自身的「硬傷」!越王勾踐越王勾踐為何要殺功臣範蠡與文種?越王勾踐,在每日靠「嘗食苦膽」修習忍辱後,終於藉機會「鹹魚翻身」滅掉吳國,得以復國興越而為一方稱霸。這樣的歷史逆轉之大勝局,除了勾踐本人的忍辱功夫十分了得外,還得益於兩位重要臣子的輔佐,一個是為後人尊為「商聖」的範蠡,另一個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文種。然而,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是,越國復興之後,越王勾踐為何要殺他們?
  • 次子犯罪入獄,範蠡長子執意要去救弟弟,範蠡:你若去,他必死
    次子犯罪入獄,範蠡長子執意要去救弟弟,範蠡:你若去,他必死在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所滅,就連越王勾踐也被吳王俘虜,越王勾踐只得忍辱負重,最後在一個叫範蠡的人的幫助之下,騙取了吳王夫差的信任,將越王勾踐重新放回了國內。
  • 千古智者範蠡,輔助勾踐滅吳功成身退,為何自己的兒子卻救不了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英才輩出,百家爭鳴,在這些人才中,有一個特殊的人,他輔助越王勾踐復國,在政治生涯最高點又功成身退,改走從商之路,富甲一方。他就是商聖範蠡,他不僅是中國最早的商業家,也是優秀出眾的政治家軍事家,如此奇才,為何連自己的兒子都救不了呢?
  • 吳越爭霸,範蠡助越復國,為何最後卻選擇功成身退
    正史中我們以無從考證,從依稀野史的片段中,可以猜測他們有了美好的結果,但今天我想介紹的是範蠡,一個在戰國吳越爭霸時期既能叱吒政壇又能叱吒商場的歷史巨人,在吳越爭霸時期,他是一個耀眼的人物。>大業的關鍵人物就是範蠡,範蠡的一生大起大落,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從布衣衣客到上將軍,從在外漂泊流浪者到家財萬貫的大富翁,他以他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深謀遠慮的策略,幫助勾踐在困難時期拯救了瀕於滅亡的越國,打敗了稱霸諸侯的吳國,創造了歷史上的扶危定傾的奇蹟,也是春秋末期一位傑出的謀略家和政治家。
  • 吳越爭霸,範蠡助越復國,為何最後卻選擇功成身退
    一提到範蠡,最廣為人知的是她與西施的生死愛情,也是糾纏千年的未解之謎,至於最後的結局到底如何?正史中我們以無從考證,從依稀野史的片段中,可以猜測他們有了美好的結果,但今天我想介紹的是範蠡,一個在戰國吳越爭霸時期既能叱吒政壇又能叱吒商場的歷史巨人,在吳越爭霸時期,他是一個耀眼的人物。
  • 範蠡、西施幫助勾踐滅吳後,真的泛舟五湖而去了嗎?或有另一種結局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非常有名,勾踐、範蠡、文種、夫差、西施這些吳越爭霸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鮮明。勾踐忍辱負重,藉助範蠡、文種、西施等人的幫助終於擊敗夫差,滅掉吳國。主流觀點認為,勾踐復國成功之後殺死文種,範蠡敏銳地意識到風險,隱姓埋名為陶朱公、邸夷子皮,西施可能被勾踐所殺,也有說法跟隨範蠡泛舟五湖而去。
  • 範蠡、西施助勾踐滅吳後,真的泛舟五湖而去了嗎?或有另一種結局
    範蠡、文種、夫差、西施這些吳越爭霸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鮮明。勾踐忍辱負重,藉助範蠡、文種、西施等人的幫助終於擊敗夫差,滅掉吳國。主流觀點認為,勾踐復國成功之後殺死文種,範蠡敏銳地意識到風險,隱姓埋名為陶朱公、邸夷子皮,西施可能被勾踐所殺,也有說法跟隨範蠡泛舟五湖而去。然而在歷史上或許有另外一種殘酷的結局。
  • 春秋戰國話星座:金牛座與範蠡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這麼一小段支流,它浪漫而紛亂,它悲傷又喜悅,它就是春秋戰國。這段小小支流裡埋藏著許多才華蓋世的明珠,而陶朱公範蠡正是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顆。公元前536年,範蠡出生於楚國三戶邑,根據其性格推斷,他大概出生於農曆4月21日到5月20日之間,正好是金牛座。
  • 範蠡幫助勾踐復國,功成後兩次歸隱,變身陶朱公被後人供奉
    春秋末期,中原諸侯因為內亂不再折騰,晉國陷入六卿之亂,齊國姜氏和田氏相互角力,差點被吳國打得覆滅的楚國還處於恢復期,這時候天下的注意力都放在東南角。 吳越爭霸數十年,固然有地緣政治的因素,可晉國支持吳國,楚國支持越國,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晉楚爭霸的延續。
  • 吳越爭霸,範蠡獻策助越王勾踐復國,興越滅吳
    導語:常言道,「亂世出英雄」,「英雄多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對越國人來說,他們的英雄並不只是臥薪嘗膽、戰勝吳國的越王勾踐,還有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的政客範蠡。範蠡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在越國的舞臺上演一出絕地求生、反敗為勝的精彩劇目後,功成身退。退隱江湖後,範蠡依然能在商場中一鳴驚人,積累千萬家產。
  • 範蠡次子入獄,長子攜1000兩黃金去救,範蠡:你會害死弟弟
    春秋時期是我國著名的諸侯爭霸時代,其中吳越兩國綿延數十年的爭鬥曠日持久,最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國,成就春秋五霸之一。其中,尤以範蠡之才驚豔,他提出的「滅吳九術」不僅促使越國經濟、軍事實力快速恢復和發展,也幫助勾踐騙得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如此一來勾踐才能東山再起,十年後,一舉滅掉吳國。但是,滅吳後,面對越王勾踐曾經提出的「共富貴」,被封為上將軍的範蠡卻選擇掛印而去,隱居齊國,這又是為何?
  • 陶朱公範蠡是如何從一介草民逆襲成千古商聖的?
    孔子雖然身高兩米,但是溫文和雅,沒有一點架子,做事進退有度,完全不像範蠡在楚國看到的貴族們那樣飛揚跋扈。範蠡在齊國呆了沒幾年,楚國果然大亂,伍子胥全家被殺跑到了吳國。範蠡一看機會來了,趕緊回到楚國跟文種馮同商量,伍子胥已經帶著弓跑到吳國去了,咱們也趕緊去吧,再晚就趕不上二路汽車了。但是馮同阻止了他,就你這兩把刷子論文論武有伍子胥厲害麼。怎麼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呢,換棵樹能費多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