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各界代表:堅決反對"臺獨" 攜手實現民族復興

2020-11-24 海外網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22日在京舉行,兩岸各界與會代表發言時表示,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重要成果,彰顯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兩岸同胞要銘記共御外侮的歷史,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攜手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光明前景。

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指出,臺盟中央與全國臺聯、中國社科院共同舉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回顧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抗戰禦侮、最終實現臺灣光復的光輝歷史,彰顯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展現全體中華兒女共促祖國統一、共謀民族復興的堅定決心和磅礴力量。我們要銘記臺灣同胞抗日歷史,深刻認識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光榮,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歷史榮耀。兩岸同胞要牢記臺灣光復歷史,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捍衛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衷心希望廣大臺灣同胞看清時與勢,認清利與害,分辨真和偽,旗幟鮮明反對「臺獨」,追求和平統一的光明前景。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指出,臺灣光復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抗戰、以錚錚鐵骨鑄就的勝利成果。兩岸同胞在抗戰中展現出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激勵我們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強大精神動力。臺灣光復的歷史證明,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容改變的事實,也是國際共識。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廣大臺灣同胞應看清大勢所趨、大義所在,同大陸同胞一道,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共同實現和平統一光明前景,共創兩岸中國人美好未來。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對臺工作決策部署,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匯聚全體中華兒女力量,鍥而不捨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臺灣問題必將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終結。

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表示,儘管臺灣曾被日本佔據,但臺灣人就是中國人,這是沒有疑問的。民進黨當局不斷挑釁大陸,鼓吹「親美抗中」能給臺灣帶來安定繁榮,這樣做是在製造戰爭風險,危害臺灣人民。島內統派要不斷壯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追求兩岸和平,實現民族復興,完成國家統一,是大道、大業、大勢。

全國臺聯會長黃志賢說,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既是為了牢記歷史,弘揚臺灣同胞的愛國主義傳統,也是為了激勵兩岸同胞團結一心,共同維護勝利成果,堅決反對「臺獨」分裂,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臺灣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說,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付出重大犧牲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勝利果實。日據50年間,臺灣同胞「義不臣倭」,從武裝抗日到各種形式抗日運動從未間斷,充分發揚了愛鄉愛國精神。兩岸同胞命運休戚與共,曾共赴國難,現在應認真思考臺灣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楊明傑說,臺灣光復展現了中華民族始終無法分割、永遠不能分離的血脈親情,彰顯了臺灣屬於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法律地位與事實基礎。當前,儘管兩岸關係受到外部勢力和「臺獨」分子幹擾破壞,但他們終究阻擋不住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潮流,改變不了民族振興、兩岸統一的大勢。

臺灣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鄭旗生表示,臺灣抗日先賢前僕後繼,無論在島內或祖國大陸,都胸懷中華民族意識以及收復臺灣失土的決心,拋頭顱灑熱血。今日,「臺獨」分子鼓吹日本殖民統治是「德政」,以「臺灣地位未定論」蠱惑民眾,這種以扭曲的歷史觀斬斷兩岸淵源脈絡的惡劣做法,是自絕於中華民族,是對抗戰犧牲的中華兒女最大的褻瀆。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振民說,1945年臺灣光復,中國永久恢復對整個臺灣地區行使主權和治權,恢復了臺灣正常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身份。當前,「臺獨」分裂活動愈演愈烈,我們必須正本清源,告訴世人臺灣的歷史真相和面臨的巨大現實危險。只有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和平統一,才是臺灣民眾利益最大化、中華民族利益最大化。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前主任王文隆說,大陸與臺灣曾同受日本壓迫與侵奪。若非抗戰勝利,這場民族苦難將無終期。當下臺灣某些勢力刻意忘卻在臺先民抗日所流鮮血,淡化抹殺臺灣光復意義,扭曲歷史,極力謀圖「去中國化」,兩岸同胞應同聲譴責。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說,臺灣光復的歷史表明,「統則強、分必亂」是客觀歷史規律,維護民族尊嚴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理念,追求國家一統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中華民族的基因譜系。臺灣與祖國大陸命運與共、休戚相關,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兩岸分開。

臺灣青年代表王正說,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臺灣課綱教材「臺獨化」和「去中國化」令人觸目驚心,充斥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媚日史觀。面對民進黨和「臺獨」勢力全面洗腦,我們要激濁揚清、刮骨療毒。心繫民族統一和國家富強的中華青年應奉獻心力,投入反「獨」促統的民族事業。

臺灣少數民族青年楊品驊回顧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少數民族的殺戮、迫害,批評「臺獨」勢力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篡改歷史真相何其可恥。(記者查文曄、陳鍵興)

原標題:兩岸各界代表:紀念臺灣光復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0月23日   第 03 版)

責編:侯興川

31900515,.兩岸各界代表:堅決反對"臺獨" 攜手實現民族復興,.2020-10-23 06:48:01,.204198,.侯興川

相關焦點

  • 共同反對「臺獨」攜手實現民族復興,習近平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兩岸同胞應團結起來凝聚力量,共同反對「臺獨」分裂,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攜手致力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認為,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闡述了孫中山精神的重要內涵,回顧了中山先生有關國家統一的論述,並站在歷史的高度、著眼民族復興的大局,針對當前兩岸關係形勢,鄭重重申維護國家統一的嚴正立場和堅定決心,真誠號召兩岸同胞共同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共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努力,共同創造所有中國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兩岸各界代表籲弘揚抗戰精神反「臺獨」
    多位兩岸各界與會代表表示,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重要成果,兩岸同胞要弘揚抗戰精神,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攜手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光明前景。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指出,兩岸同胞要牢記臺灣光復歷史,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捍衛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
  • 兩岸各界代表:紀念臺灣光復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查文曄、陳鍵興)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22日在京舉行,兩岸各界與會代表發言時表示,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重要成果,彰顯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兩岸同胞要銘記共御外侮的歷史,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攜手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光明前景。
  • 劉結一在「共擔民族大義、共謀民族復興」座談會上的致辭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與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共擔民族大義、共謀民族復興」座談會,探討當前形勢下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很有意義。我謹代表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對座談會召開表示祝賀!向出席座談會的兩岸各界人士、專家學者致以誠摯問候!
  • 新華社評論員:為實現民族復興共同努力——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紀念...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題:為實現民族復興共同努力——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要講話談話之四  新華社評論員  抗戰勝利,印證中華民族團結的強大威力;民族復興,承載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夢想。
  • 兩岸各界人士呼籲同擔民族大義 共謀民族復興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馬曉葉)7月13日下午,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與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共擔民族大義、共謀民族復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兩岸各界人士、專家學者共100多人圍繞座談會主題,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篇章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 臺灣各界紀念孫中山逝世92周年,呼籲反對「臺獨」
    臺灣各界紀念孫中山逝世92周年,呼籲反對「臺獨」 劉歡、吳濟海/新華網 2017-03-12 19:56
  • 習近平: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在...
    這是70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中國人、海內外中華兒女理應共擔民族大義、順應歷史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第一,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一水之隔、咫尺天涯,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
  • 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_中國婦女報<...
    值此新年之際,我代表祖國大陸人民,向廣大臺灣同胞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祝福!海峽兩岸分隔已屆70年。臺灣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戚相關。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陷入內憂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慘境地,臺灣更是被外族侵佔長達半個世紀。為戰勝外來侵略、爭取民族解放、實現國家統一,中華兒女前僕後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臺灣同胞在這場鬥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 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堅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慄戰書講話全文來了
    同志們: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召開《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座談會,對於我們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堅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然而,一段時間以來,「臺獨」分裂勢力誤判形勢,不斷挑釁,嚴重損害兩岸同胞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嚴重破壞臺海和平穩定,嚴重挑戰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底線。全體中華兒女必須團結起來,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共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第一,「臺獨」分裂活動公然挑戰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必須堅決遏制打擊。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臺獨」是條絕路,臺灣問題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
    來源:海外網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以歷史的眼光和前瞻的視野,從民族、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提出了 「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這一重大政策主張,使得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超越了解決上世紀
  • 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期盼祖國早日統一
    李南代辦在講話中表示,旅南僑界在《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之際組織召開全南境內的視頻座談會,重溫該法精神和內涵,有利於統一思想認識,發出旅南僑界堅決反對「臺獨」,堅定擁護祖國統一的時代強音,非常及時、非常重要、意義重大。
  •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發表《共同倡議》
    廣東將持續推進「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粵臺48條」等惠臺利民政策舉措的落實落細,攜手臺商參與「新基建」,全面開展「惠臺暖企」行動,為臺商臺胞投資興業、工作生活創造良好環境。面對大灣區建設新的重大機遇,臺商臺胞必會堅立潮頭,與大灣區共同發展,共建世界一流灣區,共享國家發展紅利。   ——堅決反對「臺獨」和外來幹涉。「復興中華、統一中國」是中山先生畢生的追求。
  • 新華社評論員:為民族復興、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
    一聲「臺灣的父老兄弟姐妹」,飽含對骨肉天親的深情呼喚;一個停止炮擊金門等島嶼的決定,融化了人們心頭對峙的堅冰;一句「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發出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錚錚誓言。  淺淺一灣海峽,隔不斷綿綿鄉情。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
  •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順利閉幕 發布合作發展共同倡議
    在18日的論壇閉幕式上,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彭慶恩受大會委託宣讀了《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共同倡議書》。倡議書呼籲兩岸同胞合作共建大美灣區,堅決反對「臺獨」和外來幹涉,共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共同倡議書發布
    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人士2000餘人參會。與會人士圍繞「弘揚中山精神、共謀民族復興」主題,結合「臺商一起來、融入大灣區」系列經貿活動,就中山思想與民族精神、孫中山文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山精神與兩岸青年等議題進行交流研討、對話溝通,達成重要共識。
  • 劉結一: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號召新時代中國青年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今天,海峽兩岸的青年朋友們圍繞本次峰會「新時代、新成長、新發展」的主題,探討推進新時代兩岸青年交流合作,對傳承中國青年愛國主義傳統、光榮奮鬥歷史,攜手開創民族復興光明未來,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義,也是對五四運動100周年的最好紀念。
  • 黃志賢:聚祖國統一之合力 譜民族復興之新篇
    今年伊始,中央隆重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題為《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我們立足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偉大徵程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指引新時代對臺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 國臺辦:王曉波把畢生精力獻給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業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8月3日表示,王曉波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他的崇高信念和愛國情懷將激勵兩岸同胞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有記者問,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原副主席、知名學者王曉波先生逝世,國臺辦已於當日表達哀悼。請問對王曉波先生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作用有何評價?
  •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專家解讀...
    多位大陸涉臺專家表示,總書記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闡述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講話所體現出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的決心和信心十分強烈,必將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表示,總書記講話的涉臺部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內涵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