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情叫相濡以沫,有一種愛情叫生死相依。
穿越漫長的時空,抗戰烽火中的愛情,70多年的牽手與守望。
1940年,16歲的浙江義烏姑娘朱蓮弟經堂姐(堂姐夫是營長)介紹,認識了川軍50軍144師432團少尉排長先正華。情竇初開的少女對高大英武的先正華一見鍾情,墜入了愛河。很快,他們就結婚了,擺了幾桌酒席,當兵的來得多,團長是證婚人。先正華穿軍裝,她穿租的婚紗裝。先興華送她一套新衣服。戰火紛飛中的婚禮樸素而又非常熱鬧。
時值抗戰最艱難的時期,部隊轉戰各地。團長和團長夫人動員朱蓮弟當兵,編入50軍144師432團衛生隊當醫務護理兵,穿黃軍裝。部隊在安徽、浙江、江西等交界一帶地與日偽軍作戰。行軍時,每當朱蓮弟疲憊不堪走不動的時候,先正華就背著她走。打仗的時候朱蓮弟參加包紮、護理傷員,並將傷員送到後方醫院治療。
1941年夏天,朱蓮弟懷孕快生育了,這是他們在戰火紛飛中的愛情結晶。然而部隊轉戰頻繁,居無定所,坐船過河時她生產了一個男孩,還是當地一個婆婆接生的。
兒子的出生,給他們顛沛流離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安慰。
然而,這畢竟是戰火紛飛的戰場。不久以後,部隊在一次與日軍戰鬥後的轉移過程中,他們遭遇了日軍,夫妻倆帶著襁褓中的兒子其他幾位官兵一起被日軍俘虜。當天晚上先正華與其它幾位男兵在內應的接應下,逃出了監獄。而朱蓮弟則與另外一名女兵被分開關押在一起,無法逃脫。
日軍對朱蓮弟威逼利誘,要她們交代出部隊番號和去向,朱蓮弟堅貞不屈。兇殘的日軍當著朱蓮弟的面殺死了襁褓中的孩子,對一個年輕的母親來說,這是多麼殘酷的一幕,受此打擊,朱蓮弟一度精神失常。
1941年冬天,經過疏通關係,朱蓮弟和另外一名女兵被釋放。她倆乞討流浪一段時間後才回到部隊,繼續做醫務護理。先正華對自己沒能保護好妻兒自責不已。喪子之痛加上幾個月的監獄生活,朱蓮弟的身體完全垮了,從此終生不育。
1944年3月,144師在叛徒張昌德的率領下叛變投日。與日寇有著血海深仇的先正華和朱蓮弟不願同流合汙,保持民族氣節,他們逃離了虎口,經歷艱難逃亡,回到了先正華的老家四川瀘縣,務農為生。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裡,先正華擔心自己的身後事。臨終前他對朱蓮弟說:「你要把我的墳看好。」
朱蓮弟流著淚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以後,朱蓮弟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獨守孤墳幾十年。
九十年代初期,浙江義烏的娘家人找到了朱蓮弟。他們知道她的近況後,強烈要求她回到義烏,她的娘家侄子、侄孫們願意為她養老,但是朱奶奶堅決的拒絕了。這裡有她一生的至愛,有她對丈夫的承諾,她要照看好丈夫的墳墓,更重要的是她百年之後,一定要跟丈夫合葬在一起!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上,他們相互照顧,在黑暗的日子裡,相依為命。
近年以來,他們的故事漸漸為外人所知曉。四川省抗戰歷史文化研究會、瀘州電臺1050關愛抗戰老兵行動隊饒偉和他的志願者夥伴們尋訪到了朱蓮弟,確認了朱蓮弟抗戰老兵身份,並對她進行了日常關愛。1050行動隊的隊員們以10人為一組,每人每月捐款50元,為朱蓮弟老兵提供每月500元的生活費,並且每月探訪一到兩次,及時解決她平時生活所需。
抗戰老兵朱蓮弟,先後獲得市、縣、鎮人民政府、民革瀘州市委員會、北京鐵血老兵公益等組織和社會團體的關愛。2015年9月,她光榮的獲得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和7000元一次慰問金及享受抗日軍人優撫待遇。
2016年7月,抗戰老兵朱蓮弟與世長辭,享年92歲,按照她生前遺願,夫妻合葬,她又回到了她朝思暮想的人身邊。
2018年,四川省抗戰歷史文化研究會、瀘州1050關愛抗戰老兵行動隊的志願者們決定為他們修墳立碑。重慶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重慶大胖哥得知此事,在短短一天半時間裡,在全國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募集了兩萬餘元。朱蓮弟的家鄉人浙江志願者聽聞此事,紛紛踴躍捐款。
2018年清明時節,春雨濛濛,在瀘州1050分隊的志願者們的努力下,修墓立碑工作終告完成。
碑文最後曰:
縱觀先、朱二老一生,無悔結髮於國家危難之際,攜手禦敵於紛飛炮火之中。同入龍潭虎穴,幸得生還。共拒投敵叛國,以保清白。
大難臨頭之際,未敢各自分飛。
歷經磨難之後,終成在地連理。
二老身後無兒無女,雖已下葬,但無墓無碑。志願者深感其抗日報國壯舉,為圓二老合葬之宿願,誠意為二老築墓立碑,以寄忠魂有託,樹後世楷模。
如果有來生,依然與君牽手。
如果有來生,依然會從浙江到四川,穿越千山萬水,與君長相廝守。
如果有來生,願世界太平,沒有戰爭。
本文攥稿人:明月江客,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