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生活是一部百科全書,裡面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知識,也能讓你見識到各式各樣的人生。有的人活得恣意灑脫,輕鬆自在;也有的人活得謹慎仔細,錙銖必較。究竟哪一種方式更好呢?這一時半會兒的恐怕很難說清。
王玉是一個農村姑娘,她還有一個姐姐,比她大六歲,所以小時候她常常被姐姐欺負。這養成了王玉爭強好勝的個性,無論何時何地,她都不允許自己吃虧。
王玉的老公李強家裡還有一個弟弟,原本兄弟二人關係不錯。但是王玉嫁過去之後,常常對李強說父母偏心他弟弟,因為弟弟有高中學歷,高考失利後母親便把他送去一家維修店做學徒,後來又在父母的幫助下開了自己的店鋪;而李強只有小學文化,一直在家種地。由於王玉的枕邊風,李強跟弟弟也漸漸有了隔閡。
弟弟結婚後,王玉覺得公婆對弟媳婦也處處比對自己好。比如她同時和弟媳婦一起在婆婆家吃飯,婆婆總是給弟媳婦夾肉,而根本不管她。有時候家務活婆婆也都會吩咐她做。
王玉當然不會讓自己吃虧,婆婆給弟媳婦夾肉,她就自己趕緊多夾幾塊放到自己碗裡;婆婆吩咐她做家務,她要麼拉著弟媳一起做,要麼假裝沒聽見。王玉只有一個原則:「我不主動欺負別人,但是別人也休想欺負到我。」
前幾天,婆婆蒸了一鍋發糕,因為平常王玉和弟媳都喜歡吃,婆婆就切塊之後分成了兩份,分別裝進了袋子裡。弟媳去婆婆家比王玉早,先把自己那一份拿走了,等王玉去的時候,就只看到了自己那份發糕,她當時沒多想便拿回了家。
可是到家打開之後,發現婆婆給她的那份發糕,全是切下來的邊邊角角的位置。而中間那些方方正正的居然一塊都沒有。王玉心想著,肯定是婆婆把中間部位的那些全都挑給了弟媳婦。這明擺著是欺負自己嘛。憑什麼把好的位置全都給了弟媳?她決定要去找婆婆理論一下。
為了讓自己更加有理有據,王玉在去找婆婆以前特意先去了弟媳家,找藉口看了婆婆給弟媳的發糕,的確跟她想的一樣,弟媳的那份發糕裡面全是中間位置,切的方方正正一塊塊的。這下是自己親眼所見了,看婆婆還有什麼話說。
王玉便氣勢洶洶的去了婆婆家,婆婆看她那樣子,就知道來者不善,趕緊問她發生了什麼事。王玉質問婆婆道:「媽,您也太過分了吧,您給我的發糕都是切下來的邊,給弟媳的全是中間的,您這心未免也太偏了。您是看我好欺負嗎?」
婆婆趕緊給王玉解釋,說切發糕的時候,因為中間部分涼的慢,就先把邊上的部位切下來裝了一份,等過了一段時間才把中間剩下的部分切了又裝了另外一份,並沒有想那麼多,都是發糕嘛,邊上和中間吃起來味道是一樣的。至於弟媳拿的那一袋正好是中間的這完全是巧合,當時弟媳就是隨手拿了一份走了,壓根就沒打開看裡面是什麼樣子的。
婆婆的理由,聽上去也並無瑕疵,可是王玉卻不相信,她對婆婆說,自己可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從小到大都是跟姐姐鬥智鬥勇的,早已練就了火眼金睛,誰都別想欺負她一分一毫。婆婆見好說歹說就是講不通,沒辦法,只得答應重新給她蒸一鍋發糕。王玉這才作罷。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至於婆婆說的對,還是王玉說的對,我們局外人也的確很難辨別。但如果是我,我會選擇相信婆婆說的話。因為我一直覺得,為了一點小事計較,惹自己生氣,惹家人不快,引家宅不寧,實在是不划算。退一步海闊天空,為一點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勞心勞力,得不償失。
當然,也有人覺得,小事上不計較,會給婆婆留下一個印象,覺得自己好欺負,以後大事上也會欺負你,所謂柿子要挑軟的捏,你不計較,那不欺負你欺負誰呢?
只要不是損人利己,這兩種觀念,也都算不上錯,只是每個人的活法不同吧。豁達一些,生活中便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但有時候難免會失去一些利益;計較一些,心中會增添許多無謂的負擔,但能夠讓自己不輕易受別人欺負。關鍵看你如何去選擇。
今日話題:如果你們遇到此類事情,是淡然一笑不去計較,落得個輕鬆自在;還是一定要討個說法,讓婆婆知道你不是可以隨便欺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