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彝繡邁步走上時尚T臺,華寧陶呈現古陶「活化石」的獨特魅力,轉而大滇西旅遊環線推介會、雲南影視項目推介活動又「敲鑼打鼓」地引來各地觀眾……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昨日閉幕,精彩紛呈的雲南展廳仍讓許多參觀者過目難忘。
在白色樹木框架和茂密植物的掩映下,「上海高校設計師滬滇文化領域合作項目」展臺前人頭攢動。展臺上,精美繡片與火麻纖維,麻底布和天然植物顏料等原料陳列在一起,讓觀者了解彝繡工藝大膽配色及圖騰紋飾的由來,海報上,模特搭配色彩豔麗、做工精細的民族服飾,展現大牌範兒;植物文創互動顯示屏前,參與者可以體驗雲南香氛的誘人魅力,如果你舒展笑容,屏上的雲南玫瑰就會緩緩綻放……展會現場,來自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志願者向觀眾細心介紹每一件展品,這是該校參與雲南非遺文化傳承、對口合作文創項目成果首次在文博會集中展出。
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專業教師團隊設計布置的展臺
傳承非遺文化,用時尚語境視覺呈現彝繡之美
這是雲南省第二次參加長三角文博會。去年展會上,雲南籤下12個滬滇合作項目,涵蓋媒體、文化、產業、人才合作等多個領域,收穫頗豐。今年,雲南又帶著文化產業發展和滬滇文化幫扶的成果來了。
滬滇兩地雖然遠隔千裡,但合作交流源遠流長。2019年,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籤署了《加強滬滇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協議》,促成兩地文化資源聚集,進一步激發文化產業新動力、新需求,推動上海市與雲南省文化產業發展邁上更高臺階。
兩地文化行業積極行動起來,上海高校也貢獻了突出力量。經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市合作交流辦統一部署,在雲南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充分發揮藝術院校專業優勢,整合上海地區相關高校和時尚、文旅行業資源,以民族服飾、刺繡和植物文創為主題,積極推進與雲南省非遺領域對口幫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廣泛參與,助力少數民族地區非遺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推動地方特色文旅產業創新性發展。
在本屆長三角文博會雲南展廳,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時尚傳播專業負責人呂品和樓盛森、李春江被觀眾圍在中間,他們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彝族服飾和刺繡的歷史、材料和工藝特點。彝繡歷史悠久、紛繁多樣,其中又以位於滇池與洱海之間的楚雄地區刺繡手法更具變化,色彩運用鮮明大膽。呂品認為,彝繡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技藝呈現,與國際奢侈品文化一樣,有著豐厚的承載力,承載著文化與歷史。「當下,我們更需要用時尚語境視覺呈現彝繡之美,將非遺文化傳承給年輕一代。」
展現上海高校智慧,多維度還原彝繡的藝術生長過程
在「上海高校設計師滬滇文化領域合作項目」展區,無論是展臺設計還是展品擺放都體現了上海高校的智慧。來自時尚傳播、視覺傳達、包裝設計和數字媒介藝術等專業的師生通力合作,探索少數民族服飾、刺繡元素與時尚碰撞的更多可能性,力求實現楚雄彝繡傳統元素和現代性的完美融合。
為呈現雲南民族服飾、刺繡非遺傳承人作品的最佳視覺效果,樓盛森副教授趕赴楚雄、石林等地採風,走訪多位非遺傳承人,精心挑選當地最代表性的服裝和刺繡產品原件參展。展臺上的彝族帽飾、刺繡坎肩等物件,顏色鮮豔,紋樣豐富,使用多種挑花繡、穿珠繡等刺繡技藝。火草線團、棉麻織物等原始物料與之陳列在一起,向觀眾還原精美刺繡的藝術生長過程。
被李春江副教授稱為「彝族服飾視覺大片」的大幅海報上,來自時尚表演與推廣專業的學生模特,身穿經精心設計與改良後的彝族服飾,展現彝族阿哲女性服飾、石林北部撒尼族未婚少女配飾的迷人風姿。以花朵為主要元素,以黑、紅、藍為主要配色的服裝,在現代混搭中保留「系桶裙」「衣不開胸襟」等民族服飾特色,完成了傳統服飾的創新性呈現。據悉,策劃、妝發、模特團隊均由該校時尚設計學院師生完成。
喚起都市人對雲南植物資源的關注,植物文創亟待深度開發
目前,滬上多所高校的師生團隊、時尚企業、文旅機構,與雲南非遺傳承人和文創實踐者結對幫扶,開展線上線下非遺工作坊,在產品開發、工藝優化、包裝設計和品牌推廣等方面持續助力,用科研推動產品開發,用藝術傳播民族文化,用設計講好非遺故事。
雲南地區植物種類繁多,特色品種豐富。植物文創成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相關專業教師團隊跨領域、跨專業合作的主攻方向。合作項目依託雲南植物多樣化的獨特優勢,深度開發植物文創產品和市場,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脫貧攻堅取得紮實成效。據悉,滬滇合作雙方正以雲南地區原生態植物精油、香料產品開發為重點,加快深度產品開發。
本屆長三角文博會展廳裡,一臺縱向放置的顯示屏上玫瑰花緩緩盛開,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徐喆帶領學生團隊,設計製作了這件植物文創香氛主題的交互作品。只要參觀者對著電子顯示屏下方的傳感器綻開笑顏,屏上的雲南玫瑰就會緩緩盛開,喚起都市人對雲南植物資源的關注。
作者:宣晶、張一弛
編輯:陸紓文
責任編輯:範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