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滇攜手傳承非遺文化,用時尚語境呈現彝繡之美

2020-12-14 騰訊網

千年彝繡邁步走上時尚T臺,華寧陶呈現古陶「活化石」的獨特魅力,轉而大滇西旅遊環線推介會、雲南影視項目推介活動又「敲鑼打鼓」地引來各地觀眾……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昨日閉幕,精彩紛呈的雲南展廳仍讓許多參觀者過目難忘。

在白色樹木框架和茂密植物的掩映下,「上海高校設計師滬滇文化領域合作項目」展臺前人頭攢動。展臺上,精美繡片與火麻纖維,麻底布和天然植物顏料等原料陳列在一起,讓觀者了解彝繡工藝大膽配色及圖騰紋飾的由來,海報上,模特搭配色彩豔麗、做工精細的民族服飾,展現大牌範兒;植物文創互動顯示屏前,參與者可以體驗雲南香氛的誘人魅力,如果你舒展笑容,屏上的雲南玫瑰就會緩緩綻放……展會現場,來自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志願者向觀眾細心介紹每一件展品,這是該校參與雲南非遺文化傳承、對口合作文創項目成果首次在文博會集中展出。

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專業教師團隊設計布置的展臺

傳承非遺文化,用時尚語境視覺呈現彝繡之美

這是雲南省第二次參加長三角文博會。去年展會上,雲南籤下12個滬滇合作項目,涵蓋媒體、文化、產業、人才合作等多個領域,收穫頗豐。今年,雲南又帶著文化產業發展和滬滇文化幫扶的成果來了。

滬滇兩地雖然遠隔千裡,但合作交流源遠流長。2019年,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籤署了《加強滬滇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協議》,促成兩地文化資源聚集,進一步激發文化產業新動力、新需求,推動上海市與雲南省文化產業發展邁上更高臺階。

兩地文化行業積極行動起來,上海高校也貢獻了突出力量。經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市合作交流辦統一部署,在雲南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充分發揮藝術院校專業優勢,整合上海地區相關高校和時尚、文旅行業資源,以民族服飾、刺繡和植物文創為主題,積極推進與雲南省非遺領域對口幫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廣泛參與,助力少數民族地區非遺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推動地方特色文旅產業創新性發展。

在本屆長三角文博會雲南展廳,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時尚傳播專業負責人呂品和樓盛森、李春江被觀眾圍在中間,他們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彝族服飾和刺繡的歷史、材料和工藝特點。彝繡歷史悠久、紛繁多樣,其中又以位於滇池與洱海之間的楚雄地區刺繡手法更具變化,色彩運用鮮明大膽。呂品認為,彝繡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技藝呈現,與國際奢侈品文化一樣,有著豐厚的承載力,承載著文化與歷史。「當下,我們更需要用時尚語境視覺呈現彝繡之美,將非遺文化傳承給年輕一代。」

展現上海高校智慧,多維度還原彝繡的藝術生長過程

在「上海高校設計師滬滇文化領域合作項目」展區,無論是展臺設計還是展品擺放都體現了上海高校的智慧。來自時尚傳播、視覺傳達、包裝設計和數字媒介藝術等專業的師生通力合作,探索少數民族服飾、刺繡元素與時尚碰撞的更多可能性,力求實現楚雄彝繡傳統元素和現代性的完美融合。

為呈現雲南民族服飾、刺繡非遺傳承人作品的最佳視覺效果,樓盛森副教授趕赴楚雄、石林等地採風,走訪多位非遺傳承人,精心挑選當地最代表性的服裝和刺繡產品原件參展。展臺上的彝族帽飾、刺繡坎肩等物件,顏色鮮豔,紋樣豐富,使用多種挑花繡、穿珠繡等刺繡技藝。火草線團、棉麻織物等原始物料與之陳列在一起,向觀眾還原精美刺繡的藝術生長過程。

被李春江副教授稱為「彝族服飾視覺大片」的大幅海報上,來自時尚表演與推廣專業的學生模特,身穿經精心設計與改良後的彝族服飾,展現彝族阿哲女性服飾、石林北部撒尼族未婚少女配飾的迷人風姿。以花朵為主要元素,以黑、紅、藍為主要配色的服裝,在現代混搭中保留「系桶裙」「衣不開胸襟」等民族服飾特色,完成了傳統服飾的創新性呈現。據悉,策劃、妝發、模特團隊均由該校時尚設計學院師生完成。

喚起都市人對雲南植物資源的關注,植物文創亟待深度開發

目前,滬上多所高校的師生團隊、時尚企業、文旅機構,與雲南非遺傳承人和文創實踐者結對幫扶,開展線上線下非遺工作坊,在產品開發、工藝優化、包裝設計和品牌推廣等方面持續助力,用科研推動產品開發,用藝術傳播民族文化,用設計講好非遺故事。

雲南地區植物種類繁多,特色品種豐富。植物文創成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相關專業教師團隊跨領域、跨專業合作的主攻方向。合作項目依託雲南植物多樣化的獨特優勢,深度開發植物文創產品和市場,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脫貧攻堅取得紮實成效。據悉,滬滇合作雙方正以雲南地區原生態植物精油、香料產品開發為重點,加快深度產品開發。

本屆長三角文博會展廳裡,一臺縱向放置的顯示屏上玫瑰花緩緩盛開,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徐喆帶領學生團隊,設計製作了這件植物文創香氛主題的交互作品。只要參觀者對著電子顯示屏下方的傳感器綻開笑顏,屏上的雲南玫瑰就會緩緩盛開,喚起都市人對雲南植物資源的關注。

作者:宣晶、張一弛

編輯:陸紓文

責任編輯:範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傳承東方美學,花西子將非遺文化引入時尚彩妝
    花西子攜手時尚主播李佳琦探秘苗銀文化然而,屬於非遺文化的苗族銀飾手工藝正處在消失的邊緣,其所承載的獨特東方韻味也逐漸被遺忘。出於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對「東方美」的堅守,花西子深入苗寨,探尋苗族銀飾藝術,以苗族元素作為設計靈感,將苗銀技藝與現代技術結合,打造了苗族印象高級定製系列產品。在最終呈現的苗族印象系列產品中,這種獨特的東方美也以新的面貌出現。在苗族印象系列產品中,花西子將鏨刻工藝與東方微雕技術結合,在產品上復刻苗族制銀工藝。
  • 用新的視角,彰顯福清非遺之美
    通過線下展演加線上直播的形式,非遺藉助網絡的東風成為新的時尚,引發共鳴掀起熱潮。民間風俗、傳統工藝、個性設計、非遺圖片聯展、特色美食共享……這些耳熟能詳的傳統文化重新呈現在大眾面前,喚醒千年之美,激發生命活力,讓大眾在非遺體驗中享受文化成果,與城市共生共情。
  • 發現"非遺"之趣 福建莆田多彩活動引導青少年傳承文化之美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近年來,福建莆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支持各類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同時,引導青少年走出課堂,走進非遺,在體驗和感受中,將文化之美,傳統之韻,非遺之趣的種子播進孩子心中,讓成長一路精彩!
  • 「雲南省非遺主題旅遊線路」踏遍絲路雲賞 感受非遺文化盛宴
    近日,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公布雲南省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的通知》重磅推出「滇西·絲路雲賞之旅」「滇西·藝美雲南之旅」「滇西北·茶馬古道之旅」等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即日起,雲南網推出系列稿件,重點介紹雲南省這些非遺主題旅遊路線。遊玩線路已備好,快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出發吧。
  • 唯愛工坊扎染手工摺扇爆款回歸 唯品會讓非遺時尚出圈
    摺扇於大理深厚的自然人文之美汲取靈感,呈現出大理白族和彝族的扎染自然沉靜、古樸典雅之美。每組扇子和扇套都由白族和彝族阿媽們16道手工扎染、藍染工序打造而成。每一道工序,貧困非遺手藝人都可以得到一筆勞動報酬。  去年,摺扇首度上線時備受年輕潮人的追捧和喜愛,多次補貨都被搶購一空。
  • 把每一筆援滇資金用在刀刃上, 滬滇攜手書寫基諾族整族脫貧傳奇|學...
    把每一筆援滇資金用在刀刃上, 滬滇攜手書寫基諾族整族脫貧傳奇|學「四史」踐「四力」邊疆傣鄉行 2020-06-04 0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度百科助力非遺文化傳承,攜手深圳各界人士促進非遺創新融合
    本次論壇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主辦,以「文化傳承·創新融合」為主題,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陳紹華,深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非遺辦)喬永清,百度百科品牌經理容薇,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常務主任宋俊華,深圳博物館館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葉楊,深圳博物館副館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蔡惠堯,廣東省級非遺項目「肖氏棉塑」第四代傳人羅曉琳,一級作家南翔等出席活動
  • 2021年武漢首場大秀,非遺與時尚的融合,演繹最炫民族風
    依文集團成立16年來,一直致力於民族文化的時尚化表達,並探索出一條適合展現中國美學態度的發展模式,形成以多民族原生態場景為依託,以56個民族手工藝文化為元素,以時尚服飾為載體的「依文體」演出形態。此次「繡夢中國·時尚武漢」活動,正是依文集團多年來助力民族文化全新綻放歷程的回望,也是在民族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中,挖掘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助力武漢疫後重振、展示城市國際形象的時尚盛典。
  • 紡校攜手粵博推進嶺南服飾文化傳承傳播
    大洋網訊 《尋味嶺南融合創新精彩接力》——2019年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以下簡稱:紡校)攜手廣東省博物館推進的嶺南服飾文化傳承傳播系列暨學校2019屆服裝專業學生傳統服飾創意設計作品發布會成功舉行。
  • 民族美就是世界美,深度解析花西子年度驚豔之作「苗族印象」
    苗族銀飾之美苗族,是中華民族56個民族之一,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苗族銀飾在傳承上依然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此珍貴的苗族銀飾,是足以媲美國際大牌的存在,卻因傳承之難,被困於深山。為了讓更多人看到苗銀之美,讓苗銀得以一代代傳承下去,花西子作為非遺傳承夥伴攜手人民日報新媒體以及非遺探索員李佳琦共同推出《非一般非遺》紀錄片,一起走進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探索苗族銀飾的工藝與文化。
  • 雲南公布十條非遺旅遊線路 快來臨滄深度體驗「滇西南·神奇風情之...
    近日,《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公布雲南省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為推動非遺保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充分整合全省非遺資源,推出包括「滇西南·神奇風情之旅」在內的10條雲南省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 東華大學非遺研培呈上「時尚黔風」新答卷
    學員設計的創新民族服裝讓人手動點讚,非遺研究如何在國際化的魔都生根開花,傳統刺繡創意與時尚設計聯袂帶來精彩作品秀演……11月19日-22日,東華大學第八期非遺研修班結業系列活動舉行,此次活動為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東華活動周」的「傳承」板塊。
  • 唯愛工坊非遺潮登陸北京時裝周
    9月19日,唯品會公益與北京服裝學院在北京時裝周·王府井秀場聯合推出「藝+遺,傳承千年之美」新品發布會。本次發布會根植於發現、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導入設計師資源對非遺產品進行美學重構與現代時尚化設計,展示了夏布、侗布、哈密刺繡、蠟染、花絲鑲嵌等10餘項非遺手工技藝衍生的70多款非遺時尚潮品。
  • 用是最好的傳承 代表熱議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對來自貴州的三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代表來說,既深受鼓舞,又堅定了傳承民族文化的信心。
  • 用特色文化講述中國故事 助力非遺文化走出國門
    人民網佛羅倫斯1月15日電(記者 葉 琦)2020年1月14日 ,由中央美術學院與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作為學術支持,網易夢幻西遊電腦版主辦的「匠心傳承,築夢非遺」 中意傳統文化交流暨中國傳統文化佛羅倫斯作品展在義大利藝術之都佛羅倫斯如期舉行,義大利漢學博士馬西莫·莫裡教授,圖斯庫尼地區委員會主席尤金尼奧·賈尼,佛羅倫斯市文化部米歇爾·羅西,中國龍電影節導演裡卡多·格利,佛羅倫斯市文化
  • 八大網絡平臺首次同步聯動 1000餘部非遺影像集中呈現
    集結優秀非遺資源 寶貴傳統文化一覽無餘  「雲遊非遺·影像展」是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八大網絡平臺承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推廣活動,將集中展播各類優秀非遺影像資源,網絡聯動,線上呈現,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當代生活,讓人民群眾在包括話題參與、互動直播、故事徵集,以及線上大師課等多樣的網上體驗中,共同關注和參與非遺保護
  • 老長沙非遺皮影戲上演 傳承特色藝術文化
    老長沙皮影戲展演」,通過皮影藝術家精湛的手法,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時尚與藝術完美融合,旨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非遺之美,並融合現代時尚與文化藝術,延續文化瑰寶。 本次展演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湖南皮影展演團表演,展演團現場表演了《肥貓哥兒》、《三隻老鼠》等皮影名戲,並在互動環節將皮影人拿到臺前,供觀眾欣賞觸摸,讓他們親身體驗表演皮影戲的樂趣。
  • 「百縣非遺傳承」非遺文化百花競放,各地非遺傳承風貌一覽
    在我國廣闊的縣域,非遺文化百花競放,這與對非遺傳承的保護密不可分。下面,讓我們走進豐寧縣、萬寧市、寶豐縣、三都縣、寧洱縣等地,來一覽縣域非遺傳承的風貌。豐寧滿族自治縣位於河北承德境內,地處燕山北麓和內蒙古高原南緣,縣名取自「豐蕪康寧」之意,但這裡很長時間一直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當地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嘗試利用非遺資源,打造助力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新「引擎」。  縣城建了「傳統工藝工作站」,鄉鎮和村建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免費提供剪紙、布糊畫技藝等教材,組織非遺傳承人傳授技藝。
  • 又見大理「守藝人」非遺進社區,與傳承人邂逅大理非遺文化之美
    近日,由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大理古城華僑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2018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進社區系列活動——又見大理「守藝人」活動於27日上午在大理古城拉開帷幕,活動主要通過「展覽、展演、展銷、非遺衍生品展示」方式,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弘揚和傳播大理傳統民族文化
  • 永新華韻攜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進非遺項目 助力國際非遺傳承保護
    永新華韻再次攜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進非遺項目進程。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5日,永新華韻文化產業集團作為永新華集團在非遺領域的先鋒和承載,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創造性與可持續發展城市」專題研討會暨喬治亞提比里西市非遺社區清點項目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