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來源
中秋這個名字,剛開始叫「仲秋」。
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周禮》中,說:
仲秋至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意思是:每年秋季,地方政府都要給高齡老人發粥喝。
何謂「仲」?
這個「仲秋」的「仲」字是什麼意思呢?
在古時候啊,講究長幼有序。一個家裡娃多了,就要有說法,通常用幾個固定的字來表示。
看完這篇文章,以後一看到這幾個字,你就知道這娃是排老幾: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說:「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伯(孟)、仲、叔、季」這幾個字按順序,就分別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小。
其中季在很多時候就直接代表老小,如果只有兄弟三人,一般老三就稱「季」了,也就是「伯/孟、仲、季」。
當然啦,如果娃多,四個字都不夠,還可以繼續加少、稚等表示「小」的字。萬一還不夠的話,直接叫排行「九、「十」也行。後面的孩子一般也沒有前幾個那麼重要了,長幼有序嘛。
有個成語叫「伯仲之間」,知道了上面這些,再看這個成語,是不是一下就明白了:
「在老大和老二之間」,不是老大就是老二,就是說這倆差不多嘛。
再舉個例子:
比如孔子,字仲尼,這個仲字就是因為他排行第二而來。因此他也被戲稱為「孔老二」。
等等,上面說代表老大的有兩個字,跟伯在一起的「孟」字是什麼意思呢?
古代除了分長幼,還要分嫡庶。這兩個字的區別就是,「伯」可以指嫡長子,「孟」可以指庶長子。
其實很多時候伯和孟也是通用的,都可以指老大。但在一個地方它倆是不能通用的,那就是季節。
四季也排行
在農曆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季都分為三個月,這三個月就好像三兄弟,按先後順序叫孟、仲、季。這月份中的老大,就只能用「孟」,而不能用「伯」了。
比如,一月是孟春,二月是仲春,三月就叫季春。夏、秋、冬也以此類推:
四月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
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
……
發現沒有?一年一共有四個「季」,這也正是「四季」名字的由來。
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大家一定聽說過。文章看到這裡,一聽這翻譯的書名你就應該知道,這是一個發生在5月的故事。
那麼,仲秋所在的8月,是秋天最中間的那一個月。8月15日又是這個月最中間的那一天。
把這一天叫做「中秋」,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了。
下一次看到「季春」,可千萬別以為是人家把「春季」二字打反了哦!
本文一分鐘視頻版請見本號同名視頻。
關注我,持續獲取人文漫話「一分鐘真相」系列圖文和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