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識壽王李瑁,是因為他曾經是楊貴妃的老公,也可以說李瑁,是靠著其父親唐明皇李隆基與其曾經的老婆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出的名。
壽王李瑁,是唐玄宗李隆基與武惠妃的兒子。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當時的太子李瑛,被誣陷謀反而賜死,一同被害的還有太子的「同黨」光王李瑤和鄂王李琚。唐玄宗李隆基在一天之內,連殺了三個兒子。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李隆基下詔立忠王李璵為皇太子。這期間有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大唐王朝的皇太子之位是空缺的,這對於已經五十多歲的唐玄宗李隆基來說,是極不正常的情況,因為這李隆基之前,除了唐高祖李淵活了六十九歲,其他的皇帝都只活了五十幾歲。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太子李瑛死後,李隆基在太子的人選上,一直在皇三子忠王李璵與皇十八子壽王李瑁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因為忠王李璵比壽王李瑁年長,而選擇立李璵(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李亨)為皇太子。「晨風曉月」每次在讀這段唐史的時候,都頗感疑惑,總感覺史書在有意在迴避什麼。一句忠王李璵比壽王李瑁年長,成為選立皇太子、選擇大唐王朝未來皇帝的依據,理由太過牽強。
忠王李璵與壽王李瑁,都不是李隆基的皇長子,皇長子是琰王李琮,當時正當壯年。而且如果按出生地位而論,李璵的母親是地位低下的嬪妃,而李瑁的母親則是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而且其母親武惠妃雖未正式冊封為皇后,但是權力和待遇,完全與皇后等同。還有一點,在李隆基選擇太子的時候,兩人都以成年,壽王李瑁在三年前的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就納楊玉環為妃,可說是已經成家立業了。所以,年齡也不再成為決定皇太子人選的重要條件,李隆基以年長為由,選擇立忠王李璵為太子,理由是不存立的。
那麼忠王李璵有沒有其它過人的能力和才華呢?或者說明顯超越壽王李瑁呢?從他當上太子之前,以及後來當上太子、成為唐肅宗之後的一生來看,答案是否定的。總體來說資質平平,雖然有一番作為,但也只能算是時勢造英雄而已。退一步來說,如果李璵有特別突出的能力和才華,那麼李隆基在第一次選擇冊封太子的時候,就應該考慮他,而不是選擇了才學俱佳的李瑛。李瑛被殺之後,李隆基猶豫不決了一年多,在李璵與李瑁之間來回,也充分說明,兩人在品行、能力和才學方面並沒有本質的差異。
在年齡、品行、能力、才學等方面,李璵與李瑁的條件幾乎對等,但是李瑁在其它至少三個方面,都是李璵無法與其匹敵的:
後宮的勢力。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後宮的勢力歷來就是太子人選的重要決定因素。李璵的母親只是李隆基的嬪妃,地位較低不說,而且已經去世十多年了,他在後宮的勢力幾乎沒有。但是李瑁的母親,卻是大名鼎鼎的武惠妃,深受李隆基的寵愛。武惠妃不僅有沉魚落雁之貌,而且性格溫順、知書明理,「惠妃少而婉順,長而賢明,行合禮經、言應圖史」(《舊唐書》)。在楊玉環之前,讓風流好色的李隆基獨寵她十多年,直到她去世,李隆基對其仍然念念不忘,大半年都因為她鬱鬱寡歡,甚至不近後宮的其她女色。
李瑁是武惠妃與李隆基唯一的兒子,因為武惠妃的原因,其一出生就深受李隆基的喜愛。李瑁在開元十三年(725年)三月,被封為壽王,十五年(727年),遙領益州大都督、劍南節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開府儀同三司。武惠妃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去世,年僅39歲。李隆基悲痛欲絕,賜諡號為貞順皇后。按照常情,心愛的女人去世,愛屋及烏,李隆基理應將更多的愛,傾注在她們兩人的兒子李瑁身上才對。
權臣的支持。太子人選的問題上,在大唐王朝的歷史中,宰相等重臣是一個繞不開的因素。因為只有朝臣對新君的鼎力擁護,大唐的基業才能穩固,國家才能穩定發展。唐太宗李世民選擇晉王李治而放棄吳王李恪,就是因為權臣長孫無忌對李治的全力支持;女皇武則天選擇李顯而放棄武承嗣,也是因為大臣狄仁傑等大臣的堅定態度;唐睿宗李旦立李隆基而非長子李成器,也因功臣劉幽求、宋璟和姚崇等人態度鮮明的支持。
李隆基在選擇太子時,大唐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已經被排擠出了朝堂,當權的人是著名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為了自己的光明前途,義無反顧地投靠了深受李隆基寵愛的武惠妃,是李瑁當太子最堅定的支持者。太子李瑛死後,首席宰相李林甫多次公開勸說李隆基,立壽王李瑁為皇太子,這也成為了李林甫在之後的十多年裡,始終與太子李亨為敵的根本原因。
皇室的力量。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皇室重要成員,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李瑁成為皇太子,還有一個重要人物的全力支持,這個人就是李隆基的兄長寧王李憲(也就是唐睿宗李旦的皇長子李成器)。武惠妃嫁給李隆基之後,深受寵信,但是他們之前所生的兒子全部都不幸夭折了。當李瑁出生後,李隆基就將這個寶貝兒子送給自己的哥哥寧王李憲撫養。李憲的王妃元氏承擔了撫育、餵乳李瑁的責任,視李瑁為己出,百般寵愛。
之後十數年,李瑁一直住在寧王府中。李瑁對伯父寧王也感情深厚,李憲病逝之後,李瑁以兒子的禮節,為其守孝三年。李隆基與李憲兄弟之間,感情很深,更何況李憲為李隆基撫育兒子,李隆基欠著李憲一個大人情,而且之前身為皇長子的李憲,態度堅決地將皇太子之位讓於李隆基,也讓李隆基心有愧意,在李憲去世後,李隆基給他的諡號為「讓皇帝」。所以在考慮太子人選時,如果不是有其它因素的影響,這是李瑁一個重要的加分點。
擁有眾多優勢的李瑁,最終也沒有成為皇太子,而是讓原本默默無聞的忠王李璵捷足先登,原因在哪?讓我們大膽假設一下,有沒有這種可能?李隆基在選立太子的時候,就已經看上了李瑁的王妃楊玉環,就想好了要據為己有。如果這一情況屬實,那麼一切不合常情的事情,就都很好解釋了。從腥風血雨中闖過來的李隆基,本就對宮廷政變戒心重重,之前一日冤殺太子和另外兩個王子,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帶兵闖了宮廷禁地,犯了李隆基的忌禁。所以,李隆基是絕不可能將一個將來會心懷奪妻之恨的兒子,冊立為皇太子的。
讓我們從時間的脈絡上,來分析一下李隆基的心路歷程。楊玉環是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嫁給壽王李瑁的,作為最寵愛兒子的王妃,李隆基一定是見過楊玉環的,對於她的國色天香,一定是親眼見過的,作為一個風流成性的男人,對其一見傾心也是肯定的。但是,那時武惠妃仍然在身旁,仍然深受寵愛,李隆基對於眼前的兒媳,應該還沒有生出歪心思。但是兩年之後,武惠妃突然去世,讓李隆基的心裡倍感空虛,感情世界被徹底清空。這個時候,李隆基就很有可能想起楊玉環來了,而且武惠妃已死,李隆基想奪取楊玉環的阻力也沒有了。武惠妃去世後大半年的時間裡,正是李隆基選立太子的時間窗口期。
冊立李璵為皇太子不久,李隆基便強行讓李瑁與楊玉環離婚,然後借著給自己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將楊玉環出家,成為了楊太真。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便急不可耐的李隆基,派人將楊太真接進後宮,稱為娘娘。天寶四年(745年),正式冊封其為皇貴妃,一切待遇品階等同皇后。
李瑁的絕色妻子楊玉環,被自己的皇帝老爹奪走之後,孤苦伶仃地生活了四年多,李隆基也許是心中有愧,重新為李瑁選定了一名新王妃,是前朝宰相韋巨源的孫女。新王妃雖不及楊玉環貌美,但心地善良、性情和順,兩人相扶相愛、生兒育女,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直到大曆十年(775年)李瑁病逝。
李瑁也算是得到上天垂憐,得以善終。而他曾經的妻子楊玉環,卻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的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與唐玄宗李隆基倉皇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隨駕禁軍譁變,亂刀殺死了其堂兄宰相楊國忠,並逼著皇帝李隆基賜死楊玉環,一代絕色美人,香消玉損。禍兮福兮?只有到人生的最後,才說得清楚,才能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