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平日裡做飯燒水都要燒煤,都要用爐子。之前的爐子都是燒蜂窩煤的,記得那時有一種鑄鐵的蜂窩煤爐子,這種爐子的爐盤上面有兩個鐵圈,可以用來配合不同大小的鍋。
爐膛裡面需要用耐火材料搪上,使爐子保溫並且耐燒。爐子下面有個可以抽動的篦子,抽出來就可以把燒過的煤球擻下來。爐子的下面有一個火門,調整火門的大小可以決定爐子燃燒的溫度。需要大火的時候,把下面爐門打開增加供風量,爐內的煤球燃燒充分。等火上來了,就可以燒水、做飯了。不用火的時候,把下面火門關閉,使爐火燃燒緩慢,可以節煤。
燒蜂窩煤添煤的時候,只需把煤放在上面,然後蓋上蓋子,從下面火門一勾,燒過的蜂窩煤就會碎成灰狀從下面漏下來。
我們都是買散煤回來,然後自己加工成蜂窩煤。散煤裡加一些黃泥巴,起到粘接作用,再加水混合均勻,就可以用做煤球的工具加工成煤球了。
做成一個個的煤球,曬乾,就可以用來燒火了。
這種煤燃燒完了不容易碎成灰狀,而是會完整的保持原來的形狀。添煤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把煤從爐子裡面一塊塊夾出來,把下面燒燼的煤扔掉後,再把燃燒著的煤放回去,上面再添上新煤。有時扔掉的煤還會沒有完全燒燼,所以需要特別小心,以免引起火災。那時還真會見到有些不負責任的人把沒有完全燒完的煤扔進垃圾桶,造成垃圾桶裡面的可燃物燃燒起來把垃圾桶燒壞的。
封火也是很有講究的。比如夜裡時間長都不需要用火,就不完全把爐子封死,爐子處於緩慢燃燒,既不會燒過頭,也不會完全封死而滅了。這就需要在封火的時候掌握好火蓋留下的空隙。空隙太大會燒過頭,太小會封死了。而且不同的季節也不完全一樣。冬季氣流比較活躍,煤會因為獲得更多空氣而更快的燃燒起來,所以這時火蓋要蓋的嚴實一些。到了開春氣溫高了,氣流流動慢,煤不容易燃燒,火蓋就得多留一些縫隙。總之,一不留神爐子滅了,就得重新點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