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的童年記憶——煤火爐子

2020-12-19 成長中的農村娃

小時候,我們平日裡做飯燒水都要燒煤,都要用爐子。之前的爐子都是燒蜂窩煤的,記得那時有一種鑄鐵的蜂窩煤爐子,這種爐子的爐盤上面有兩個鐵圈,可以用來配合不同大小的鍋。

爐膛裡面需要用耐火材料搪上,使爐子保溫並且耐燒。爐子下面有個可以抽動的篦子,抽出來就可以把燒過的煤球擻下來。爐子的下面有一個火門,調整火門的大小可以決定爐子燃燒的溫度。需要大火的時候,把下面爐門打開增加供風量,爐內的煤球燃燒充分。等火上來了,就可以燒水、做飯了。不用火的時候,把下面火門關閉,使爐火燃燒緩慢,可以節煤。

燒蜂窩煤添煤的時候,只需把煤放在上面,然後蓋上蓋子,從下面火門一勾,燒過的蜂窩煤就會碎成灰狀從下面漏下來。

我們都是買散煤回來,然後自己加工成蜂窩煤。散煤裡加一些黃泥巴,起到粘接作用,再加水混合均勻,就可以用做煤球的工具加工成煤球了。

做成一個個的煤球,曬乾,就可以用來燒火了。

這種煤燃燒完了不容易碎成灰狀,而是會完整的保持原來的形狀。添煤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把煤從爐子裡面一塊塊夾出來,把下面燒燼的煤扔掉後,再把燃燒著的煤放回去,上面再添上新煤。有時扔掉的煤還會沒有完全燒燼,所以需要特別小心,以免引起火災。那時還真會見到有些不負責任的人把沒有完全燒完的煤扔進垃圾桶,造成垃圾桶裡面的可燃物燃燒起來把垃圾桶燒壞的。

封火也是很有講究的。比如夜裡時間長都不需要用火,就不完全把爐子封死,爐子處於緩慢燃燒,既不會燒過頭,也不會完全封死而滅了。這就需要在封火的時候掌握好火蓋留下的空隙。空隙太大會燒過頭,太小會封死了。而且不同的季節也不完全一樣。冬季氣流比較活躍,煤會因為獲得更多空氣而更快的燃燒起來,所以這時火蓋要蓋的嚴實一些。到了開春氣溫高了,氣流流動慢,煤不容易燃燒,火蓋就得多留一些縫隙。總之,一不留神爐子滅了,就得重新點爐子。

相關焦點

  • 逐漸消失的煤火爐子是改革開放的印痕
    腦海中最早的記憶,是那黑黑的「鍋頭」(有的地方也叫灶火)。兩間土房子,一個用土盤成的「鍋頭」,「承包」了童年的住和吃。這樣的「鍋頭」,燒火需要柴禾。像落下的樹葉,以及那些曬乾了的樹枝等等,都是燒火的材料。但這燒火也是門技術,印象中我經常把火燒滅,要不就是濃煙滾滾。
  • 「苞米塞子松樹婁」,膠東農村小學過冬生爐子的記憶
    此時的城裡已經供暖,農村有的人家可能也生上了爐子。相信很多朋友跟筆者相似,一說到生爐子,就很容易想起小學時的往事。現在膠東農村的小學經過合併重建,硬體設施已經不比城裡差太多。但退回幾十年之前,多數小學都是村辦,不少教室還處在沒有天花板的狀態。上課的時候,經常有學生因為抬頭觀察屋頂的大梁而走神。
  • 留在小學裡的記憶——生爐子
    來源:李東平忻州記憶留在小學裡的記憶——生爐子李東平在匡村念小學的那個時候,冬天格外的冷天還黑咕隆咚的,似乎有幾顆星星在眨著瞌睡人的眼。還刮著刺骨的寒風,我趕緊把棉帽子上的兩個護耳放了下來,在下巴下面扎住,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的,夾著那些柴火,兩個手袖了起來,彎曲著身體踽踽獨行,這樣似乎暖和一些。不敢走近路,於家胡同黑漆漆的,再說董家門前老是臥著那條大黑狗,白天路過也虎視眈眈的,還不時的吠上幾聲,兇狠極了。
  • 舌尖上的「煤火爐子」,只有北方人懂得有多美味,圖4冬季剛需!
    小時候家裡面都是有個「煤火爐子」,這個在北方地區是比較常見的,除了取暖,這個爐子還能誕生很多美食呢!就比如說烤饅頭,把冰冷的饅頭放在爐子上,味道完全不一樣了,比麵包還好吃呢,再蘸上醬,都不想吃飯了!還有做蛋餃皮,小時候家裡都不會直接在外面買蛋餃,而是在家裡面自己包,就是爐子上,很方便也很溫暖,你也有這樣的經歷嗎?舌尖上的「煤火爐子」,只有北方人懂得有多美味,你有吃過這樣的美食嗎?(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就請點個讚吧!歡迎一起討論分享喲,謝謝親愛的小可愛們!)
  • 冬季農村「煤氣中毒」頻發?煤球爐子該不該禁止?
    但是北方的農村可沒有暖氣供應,太冷的地方就燒炕像東北一帶,而中部地區沒有零下幾十度的時候,最冷天氣不過零下十幾度,有條件的家庭安裝空調,沒有條件的家庭就使用煤球爐子,或者靠燒柴草。然而危險總是不經意間降臨,燃燒煤炭最大的危險就是一氧化碳中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煤氣中毒,幾乎每個冬季都有因煤氣中毒受傷甚至死亡的案例。
  • 老北京人的火爐子還有這種妙用 烤白薯烤饅頭噴兒香
    爐臺兒上的白薯和饅頭老北京人管煤爐叫火爐子,以前住平房的北京人都使用過。我見到過的火爐子有三種:一種是燒原煤的,用於冬季取暖,這種火爐子體積大,煤塊燃燒起來火力很足,一般在較大的房間如工廠車間、學校教室使用,現在已經被暖氣取代。
  • 當年北京人是這樣過冬的,關於「火炕」「爐子」你還記得多少?
    記憶中的北京之冬,依然冷得徹骨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記憶中的北京之冬,依然冷得徹骨。《東方紅》報時鐘聲和鄰居們用榔頭砸開大雜院裡凍結的自來水管旋鈕的叮叮哐哐,喚醒了我童年時代每一個瑟瑟發抖的寒晨。《光緒順天府志》寫「京師之室,瓦上無窗以透明者,如室南向,則於南北牆具做牖,牖去地僅二尺餘,臥室土炕即作於牖下,牖與炕相去無咫尺」,這種土炕用土坯砌成,內有孔道,但沒有煙囪,謂之「死炕」,在炕沿的中間處或一側凹進去,做成一個「膛」,然後把一個用土或陶燒成的「鍋腔子」放進去,這個鍋腔子其實就是個土爐子,裡面有煤,點著了火,熱量便通過孔道散發,烘熱了整個土炕,再往後,鍋腔子就換成了煤爐子,只是因為這種土炕沒有煙囪的緣故
  • 你對農村某些村民偷偷生爐子、燒炕取暖怎麼看?
    不論是煤改電、還是煤改氣,對於農村人來說開銷太大了!昨天看了一個記者的視頻,視頻裡提到了這麼一個事:山西臨汾的一位王女士,老家實行了煤改氣了,王女士怕老爸老媽擔心花錢,不捨得用,然後就用手機跟老爸老媽用氣的帳戶綁定了,自己給父母出錢燒氣取暖!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一個月過去以後,王女士發現老爸老媽只用了6塊錢的氣,然後老母親的手上還有不少凍瘡!
  • 告別幾十年的「煤爐子」 家裡暖和又乾淨
    「在農村,取暖是個麻煩事兒。」石新寬說,自己從小就在北郄馬村生活,農村人家一般都有自家的院子,每年冬天都是他一年最辛苦的時候,因為要往家裡運煤、燒煤、生火,光用手推車往家裡運煤都得運六七噸。「每次燒完煤弄得一身黑也倒罷了,關鍵是家裡也弄得很髒:牆壁上、鞋上、身上全是黑色粉塵。燒煤爐不光麻煩還弄得屋裡很嗆,對大氣環境也不好。」
  • 生火爐子
    說起火爐子,如今的中老年人都不陌生,火爐子的形狀雖然各異大小有別,但結構完全相同,都是用生鐵鑄成的,狀若水桶。上方的爐蓋子一般都是一大一小,都是環形的,大的與火爐子鑄在一起,小一點的套在大的裡面,它再支撐著中間圓形的小爐蓋。爐蓋下方有凸出的圓形出煙口,與它對面的下方是進空氣和掏爐灰的大豁口,火爐底部有3條短腿兒支撐著,爐膛內有爐箅子。
  • 外媒:北京城區欲全面禁煤 蜂窩煤爐子將消失
    即使北京出臺了禁煤措施,中國的用煤量預計仍會大幅上升。煤電和採暖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推手,在中國成為世界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中國政府在治理環境汙染方面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在隊伍不斷壯大的中國中產階級中間,霧霾以及水和土壤汙染引發的不滿情緒加劇。
  • 煤改電,煤改氣到底適合農村嗎?到底是改造前好還是改造後好呢?
    煤改電,煤改氣到底適合農村嗎?農村「火爐」取暖一直深受歡迎,既能燒水做飯,又能取暖。外面冰天雪地,家裡邊照舊是春暖花開,對於農民來說,既適用又省錢的保暖工具。「煤改電」「煤改氣」今年在農村大力推廣,雖然有國家的補貼,還是有很多人在觀望中,費錢嗎,能熱了家不,各種質疑聲響遍大街小巷。網上也有已經改為電熱和氣熱的,都直呼消費不起,家也沒有生火爐子熱。這讓還沒來得及改的用戶,更是糾結。
  • 炭毛子 搬炭 洋爐子 榆林這些冬日記憶,你get到了嗎?
    如若問起八十年代以前的人,燒炭、棉衣、棉褲、熱水袋、電熱毯等等,哪一個都是冬天取暖時必不可少的「神器」。那麼榆林人是怎麼渡過最寒冷的冬天呢?跟榆記一道懷念一下吧!洋爐子幼時的冬季,做飯用灶火,取暖則用洋爐子。我上世紀九十年代讀小學時,學校取暖用的還是洋爐子。雖然不用學生生火,但時不時要從家中拿砍好的柴,帶到學校供老師生火。
  • 煤球爐子怎麼封火不滅 使用地暖有什麼樣的好處
    大家在安裝保暖設備的時候,可以關心煤球爐子怎麼封火不滅以及使用地暖有什麼樣的好處,然後綜合對比,選擇優質的保暖措施。煤球爐子怎麼封火不滅晚飯期間,將爐體填滿煤塊,將溫控器溫度適當調低。臨睡前,就要進行封火操作了。
  • 夢見火爐子裡有火不旺 夢見火爐子裡有火
    夢見火爐子裡有火不旺 男性夢見火,表明心中對事業充滿希望、充滿信心。 女性夢見火,表明心中對生活充滿熱愛、充滿憧憬。 有關火的夢境往往含有正反兩面的預示,正面來說,火象徵著權力與財富;而反面,火又代表的毀滅、災難。
  • 「京師尚石炭 炊煮當柴薪」 北方冬儲煤的過往記憶
    解放前,父親開了一間前店後廠的燒餅鋪,每天清晨四點鐘起床,劈劈柴、續煤球生上由舊汽油桶改裝的爐子,等火上來再續上燃燒時間長、火力旺的硬煤砟子。到六點來鍾火著旺了客人也上來了,便開始連烙帶烤地烙燒餅,同時還要炸麻花和焦圈,父親就靠這「一爐火」養活全家人。我母親則在輔助父親操作之餘,還要打理全家人的起居。
  • 明清時北京「家裡有礦」是常事,阜成門又為何有了「煤門」之名?
    記憶中的北京之冬,依然冷得徹骨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記憶中的北京之冬,依然冷得徹骨。《東方紅》報時鐘聲和鄰居們用榔頭砸開大雜院裡凍結的自來水管旋鈕的叮叮哐哐,喚醒了我童年時代每一個瑟瑟發抖的寒晨。《光緒順天府志》寫「京師之室,瓦上無窗以透明者,如室南向,則於南北牆具做牖,牖去地僅二尺餘,臥室土炕即作於牖下,牖與炕相去無咫尺」,這種土炕用土坯砌成,內有孔道,但沒有煙囪,謂之「死炕」,在炕沿的中間處或一側凹進去,做成一個「膛」,然後把一個用土或陶燒成的「鍋腔子」放進去,這個鍋腔子其實就是個土爐子,裡面有煤,點著了火,熱量便通過孔道散發,烘熱了整個土炕,再往後,鍋腔子就換成了煤爐子,只是因為這種土炕沒有煙囪的緣故
  • 留守爺孫倆好不容易生了煤火爐子,卻不會用,差點釀成大禍
    爸爸打來電話,告訴爺孫倆太原開了暖氣,要寄二百元錢來給家裡也生個煤火爐子。爺爺搖頭,每年不都這麼過來了麼,今年也不用。因為爺爺生病,吃藥花了很多錢,家裡沒有餘錢再去交電視費。為了開開不無聊有事幹,爺爺就哄著開開給他朗讀課文。
  •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的婚禮———抹不去的童年記憶(一)
    過去的農村,冬天特別的冷,家裡會在一入冬的時候就把窗戶釘上塑料布,不讓寒風侵入屋裡,門上掛上厚厚棉門帘,屋內在靠近門口的地方,用磚和泥盤一個大爐子,這種爐子是燒煤坯子的,男人們在爐旁燒水沏茶,大碗的茉莉花茶,香氣四溢,填滿一屋,小孩則圍在爐火旁,紅紅的爐火是他們最好的遊戲,拿來紅薯烤
  • 火爐子大棉襖,小時候的冬天,你又記得多少?
    作為一個北方人,對這個季節真箇的是又愛又恨,愛在漫天飛舞的雪花和熱乎乎的烤紅薯,恨在每年冬天都要把自己裹得像個「球」,而且出趟門都要做好長時間的心裡鬥爭......不光是家裡,就是小學教室裡每年也都會搭建爐子,所以每當要生爐子的時候,校園裡就格外熱鬧,全都是敲帶煙筒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