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賴以生存的生活力量之源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這些成體系的、能產性很大的隱喻概念構建了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從最根本上來說,這些「活隱喻」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這些隱喻在人類語言系統中已約定俗成固定下來。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語言學大師,認知語言學之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國際認知語言學協會主席,也是美國前民主黨主席霍華德·迪恩競選總統時的「語言教練」。他挑戰語言學泰鬥喬姆斯基,引發了語言學界的一場「戰爭」。著述頗豐,其中《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在各國語言學界廣為傳述。

人類思維與自然物質、文化體驗以及人的經驗等因素息息相關。然而,人類的思維過程如何得以體現?以何種形式在語言層面得以傳達?這一直是哲學、語言學、心理學,乃至邏輯學家們關心的問題。1980年,認知語言學創始人喬治·萊考夫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從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面對隱喻(metaphor)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觀做出了嶄新而又通俗的詮釋。這本經典著作開啟了隱喻研究的先河,首次提出了經典的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 ualmetaphor theory),顛覆了幾千年來人們對隱喻的狹隘看法,在國內外隱喻研究中具有深遠影響。

這本著作集哲學、語言學、心理學,甚至文學、邏輯學知識於一身,正如美國著名作家羅伯特·格林所說,它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學科之間成功合作的實例。喬治·萊考夫和馬克·詹森兩位作者在書中指出,隱喻不僅是語言中的詞彙問題,還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手段。隱喻直接參與人類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正是「思亦隱喻,存亦隱喻」。

隱喻的表達意義就在話語中

在人類生活中,隱喻是普遍存在的。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如:

你的觀點無法防禦。

我今天很高興。

他正在戀愛中。

以上三例都體現了人們是如何利用隱喻進行思維的,分別為使用戰爭術語探討「爭論」,使用空間方位表達抽象情感,使用容器隱喻表達所處狀態。

隱喻性表達與隱喻性概念系統而緊密地相互關聯,隱喻蘊含能表現隱喻概念以及與這些概念相應的隱喻表達的連貫系統。例如,「時間就是金錢」蘊含著「時間是有限的資源」,而「時間是有限的資源」又蘊含著「時間是寶貴的商品」。這裡正是採用最具體的隱喻概念描述整個系統的特徵。正是這些成體系的、能產性很大的隱喻概念構建了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從最根本上來說,這些「活隱喻」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這些隱喻在人類語言系統中已約定俗成固定下來。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孤立的、不成系統的隱喻,如「山腳」、「一棵捲心菜」、「桌腿」等。它們只是在某些情景下的具體實例,不與其他隱喻相互作用。然而,這些隱喻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的重要補充。

人類的思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性的。隱喻之所以能以語言形式表達出來,正是因為人的大部分概念系統,包括人的活動,都是通過隱喻的方式被構建的。隱喻性概念具有系統性特點,而這種系統性又具有凸顯和隱藏兩大功能。也就是說,隱喻可以突顯我們的概念經驗,也可以隱藏我們經驗的某一方面。邁克·雷迪所稱的「管道隱喻」(conduitmetaphor)生動體現了隱喻概念是如何隱藏我們的經驗的,即說話者把思想(物體)放進語言(容器),並順著(管道)傳送給聽者,而聽者會從語言(容器)中提取思想(物體)。如:

It's hard to get that idea across to him.(向他闡明這個想法非常難。)

It's difficult to put my ideas in to words.(我的想法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

人們思考語言的方式看似極為常規,以致人們有時很難想像這與實際並不相符,正如從以上兩例,我們不易看出什麼隱藏於隱喻之中,我們甚至根本看不出隱喻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看到「管道隱喻」所蘊含的意義,就能看到這種隱喻是如何隱藏在交際過程的方方面面的。

「管道隱喻」這種「語言表達是意義的容器」的說法意味著詞、句本身有意義,獨立於任何情境或說話者。在語境差異並無大礙,會話參與者都以同樣方式理解句子的前提下,這些隱喻在很多情境中都是恰當的。如: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喬治·萊考夫、馬克·詹森(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

意義就在話中。

但是,當需要環境才能確定某些句子是否有意義、有何意義時,「管道隱喻」就不適用了。如:

請坐在蘋果汁座位上。

隱喻概念能超越思維和語言的字面形式,進而延伸到一個具有詩意、比喻性、新奇而多彩的思想和語言範疇。因此,如果思想是物體,我們就可以「給它們穿上華麗的服飾,將其耍來耍去,或者擺放整齊等」。

隱喻的對象駁雜的自然經驗

隱喻定義的對象是各種自然的經驗。從認知層面來說,人類思維有三種不同的基本經驗領域:空間領域、社會領域和情感領域。這些基本經驗領域共同構成了我們概念系統得以形成的體驗依據。隱喻允許我們依據一個經驗領域去理解另一個經驗領域。這表明,理解要依據經驗的整個領域,而非孤立的概念。

概念系統是抽象的,甚至是不明確的,如「情感」、「想法」、「道德」、「時間」等,故我們難以使用這些概念本身清楚地表達頭腦中的思維內容。也正因此,我們只能藉助那些可以清楚理解的其他概念來理解這些抽象概念,如「空間」、「方向」、「物體」等。如此,概念系統中隱喻定義的產生變成了必然。

與此同時,能出現在隱喻定義中的概念大都是那些與各種自然經驗相符的概念,如「愛」、「時間」、「想法」、「理解」、「爭論」、「勞動」、「健康」、「道德」等。

這些概念本身界定不夠明確,不能滿足我們日常交際活動的目的,因此需要隱喻化的定義加以詮釋。那些用以定義其他概念的概念源自我們與他人、與世界的互動,而以隱喻的形式被定義的概念將根據所有相關的互動屬性來被理解。

《別想那隻大象》,喬治·萊考夫,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

隱喻的力量建構我們的日常生活

萊考夫和詹森指出,隱喻不僅僅體現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隱喻還能夠創造出相似性。並且這種相似性是通過多種方式創造出來的,有些是由超越了兩種經驗範圍之間的相似性隱喻引發的,即結構相似性,也有些是通過賦予一個經驗範圍以連貫結構來創造出新的相似性。

方位隱喻、本體隱喻、結構隱喻等常規隱喻通常是基於我們在經驗中覺察到的相互關係創造相似性,如我們把「時間」、「金錢」從隱喻的角度看作「財富」,並由此看到兩者之間的相似性。

結構變化的常規隱喻可能是基於由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引出的相似,如「思想是食物」(IDEAS ARE FOOD)是基於「思想是物體」(本體隱喻)和「頭腦是容器」(本體隱喻和方位隱喻)產生的。

新隱喻可以勾勒出整個突顯的經驗範圍與其他範圍之間的相似特徵,如「愛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藝術品」這個隱喻就挑選出了「愛」的某個經驗範圍,界定了整個突顯的經驗範圍與協同製作藝術品經驗範圍的結構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可能是孤立的,但是這種新隱喻使我們能夠通過其中引發的全面結構相似性,找到這些孤立相似性之間的連貫性。

總而言之,概念隱喻就是基於經驗中的相互關聯而形成的,這種關聯包括經驗同現與經驗相似兩類,分別如「更多為上」(MORE IS UP)與「生活就是賭博」(LIFE IS GAMBLING)。「更多為上」是基於「物質量的增加」和「物質水平的上升」兩種經驗的同現;「生活就是賭博」則是基於一個人對待生活的行為態度,這種行為的結果可能是贏,也可能是輸,「生活」與「賭博」之間存在某種相似。

經典論著總是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和享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這本書以豐富的案例、精湛的分析將我們帶入一場饒有興趣而又發人深省的討論中。該書的價值與創新性不言而喻。兩位作者不僅讓我們知道,隱喻部分建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並反映在我們平時的字面語言中,隱喻還是我們人類得以表達思想,進行思維必不可少的工具。只要我們思維,都會不知不覺之中走近隱喻,自然而然之中體驗隱喻帶給我們的無窮魅力。隱喻表達經驗,經驗提升隱喻。我們的生活因隱喻而精彩,隱喻因我們的生活而豐富。(文/李豔芝)

相關焦點

  • 王靈|賴以生存的愛
    文|王靈 編輯|淑為 圖片|均來自網絡 賴以生存的愛 文/王靈當風雨來臨時 我總想拂去花瓣上的痕跡 讓美好的事物更加純粹 那些陰暗的謊言 卻伸出沾滿汙垢的手 摘下微微泛綠的葉子 告訴人們 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 賴以生存的地球
    前言:今天我們的主題是賴以生存的地球。說到地球,大家第一個會想到是太陽系的行星之一,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殼三部分組成。它有著南極與北極、一年四季,晝夜變化,七大洲和四大洋。接下來讓我們走進世界地圖集,了解我們的家園~地球。地球的運動:說到地球運動大家會說公轉自轉啊!
  • 光,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散文詩)
    我們在建造一座高樓,是為了生活的一張大網,我需要一張大網網住自己,就像漁網網住一條魚,或者很多條魚。最基本的,就是我們需要光,我們需要一起行走或坐立,我們是誠實的孩子,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當你痛苦或快樂的時候,我們的眼睛看見了讓人高興或生氣的事情,是光,讓我們有了思想的空間。
  • 直銷賴以生存的,究竟是什麼?
    對於銷售人員而言,客戶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人。只有拿下更多的客戶,才能創造出利益。而直銷也是銷售事業,也需要拿下客戶。具體怎麼做,就先把下面這幾點學會吧。
  • 你賴以生存的依靠是什麼
    敞開封閉的心門,讓溫暖的陽光進來,驅散心中的黑暗貳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依靠每個人賴以生存的依靠都不同有的人依靠自己擁有的技能生活,有的人依靠父母的供應生活,有的人依靠乞討為生,有的人依靠錢財生活,有的人依靠自己擁有的地位生活,有的人依靠自己的名利生活,有的人依靠自己擁有的權利生活,有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依靠!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所擁有的是什麼?自己所依靠的是什麼?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對地球磁場起源的探索,早在公元1600年前後就已經開始,其假說有永磁說、電流說、壓電效應說、溫差效應說、發電理論等等,其中永磁說被實驗否定,電流說由於電阻問題而被放棄,壓電效應說由於現實中的壓電效應本身沒有涉及溫度的影響,其實驗值都是在常溫下獲得
  • 印度賴以生存的河流,可卻汙染嚴重,為什麼印度人用著沒事呢?
    文/玉濁清在印度數第一的河流,日本人看到都害怕,專家:中國將有一條幾乎任何每一個國家所處的環境都不同,對環境的影響也不一樣,不過卻發現不管是在任何一個國家對水資源都是非常重視的,畢竟水是萬物之源,也是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根本。
  • 柔弱勝剛強,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
    老子曾說過: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意思是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柔弱勝剛強」,這是老子長期以來思考的結果。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沒有水,就沒有萬物;沒有水,就沒有人類。水表面上柔弱無力,卻有勢不可擋的力量。
  • 《靈籠》第一季劇情思想內核隱喻解讀
    其二、它以人類生命源質為食,並以之作為進化的能量或者說是物質基礎。其三、它其中的個體有不同的層級,並且似乎共用一種能量以及意識。如果以這個方向去猜測,君王級噬極獸可能隱喻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催生出的各種惡的意志實體。瑪娜之花:如果按照我之前對劇情的猜測,瑪娜之花是瑪娜生態的核心,那麼它所隱喻的就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即個人利益至上的利己主義。
  • 是什麼讓農民放棄了賴以生存的命根子
    他們不是靠種田掙錢,或者他們掙的錢不能滿足現在的生活需要。該怎麼辦?能怎麼做呢?我們不能讓全家人守著幾畝地,讓他們難以生存,所以年輕人走出了村子,然後年輕人告訴中年人他們可以在外面賺更多的錢,中年人和他們一起走出了村子。然後大家形成了共識,打工不需要承擔種地的各種風險,賺的錢比種田還多。結果,強大的勞動力從農村流失,留下孤寡老人和無法照顧的田地,田地開始逐年被撂荒。
  • 狼 商業圖騰與哲思之源的雙面鏡
    近年來,企業打著「狼性文化」的旗號行各種匪夷所思之事的新聞屢見報端。2017年,南昌的一家公司就曾讓多名員工兩兩一組,對面跪著,互扇耳光。現場就赫然掛著「狼性團隊」四個大字。此視頻一出,不少評論戲稱所謂狼性文化,不過是集體為上、絲毫不重視個人尊嚴的「耳光文化」。  人類確實是善用隱喻的動物,但隱喻也容易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就是發生在「狼性文化」身上的事。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
  • 寧靜 我沒有其他賴以生存的手段上熱搜了?是怎麼回事?
    #寧靜 我沒有其他賴以生存的手段# 剛剛登上熱搜榜啦,排名第48。#寧靜 我沒有其他賴以生存的手段#寧靜說:她幾十年如一日的想得到超超第一,因為想一直在這個圈裡站下去!!因為她沒有其他可以賴以生存的手段,顯赫家室,也沒有有錢老公,只能去拼!但她喜歡這樣的自己!!
  • 世界上最「無奈」的國家,沒有資源開發,賴以生存的湖泊還將消失
    世界上最「無奈」的國家,沒有資源開發,賴以生存的湖泊還將消失旅遊現在已經是國人之間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了,很多國人都會在假期時到世界各地旅遊觀光。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的就是,被遊客們稱為是世界上最「無奈」的國家,沒有資源開發,賴以生存的湖泊還將消失。驢友們猜到是哪個國家嗎,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吧!這個國家就是查德。相信很多遊客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國家,這是非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發展主要是以農牧業為主。
  • 過度砍伐樹木: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破壞只會導致悲劇
    現在的人類們大多都在提倡環保和低碳生活,而且越來越多新能源的出現也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所以說,現在人類破壞大自然而攝取自身所需要的能量,這樣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了,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是需要借用大自然的力量的,就比如說製造紙張,以及建築方面,有的時候我們都需要砍伐相當數量的木材來滿足這些工業的需求
  • 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
    文化穩定性的力量無可比擬 製圖:傅佳偉記 者: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您如何理解這樣的論斷?連 輯:首先,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必然性。其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個論斷具有真理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養分,是中華文明的全部內涵。離開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就失去了根基。同時,文化是一個漫長積累、發展和創新的過程。
  • 瀟湘家書 生態篇章|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更加美好
    文萍是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綜合部的一名工作人員,熱愛生活和運動的她,從事環境新聞宣傳工作8年,2019年在事務中心成立後,調到了綜合崗位。角色的轉變讓她對工作有了新的理解,經常的加班加點也讓她對愛人充滿了抱歉。
  • 「玩轉」日常話語中的隱喻與轉喻
    然而,有一些在語義上已經凝固沉澱的隱喻與轉喻,不會讓人有任何絲毫超常之感,甚至假如不這樣說,意義都找不到其他的方式來表述。這種語義上的隱喻和轉喻是當代認知語言學的核心議題之一,認知語言學家們認為隱喻和轉喻是人類形成概念的基本模式。
  • 解培惠:辣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物質之一
    解培惠:辣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物質之一 2014-07-24 10:53:12  在解培惠看來,辣木被定位為營養蔬菜、保健食品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辣木應該是人類不可缺少、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物質之一。2012年10月,解培惠在雲南芒市發現了中國最早引種的百年辣木古樹,經過監測和類比分析發現,辣木葉中幾乎含有人體所需一切營養物質——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18種胺基酸、特別是人體所必需的8種胺基酸、10種維生素、9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 從人格主義與多模態隱喻看《至暗時刻》:平凡的偉大領袖
    其實,西方電影對於影片中的人如此重視的態度,有一個極深的哲學淵源,那便是『 人格主義 』:肯定人格作為一種道德實體,對於世界和人的生存重要作用。深受其影響的電影理論宗師巴贊(André Bazin)就曾提出「電影應該成為一種展現獨立自由精神,以及人類人格力量的載體,讓攝影機成為照亮人類黑暗精神世界的一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