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三大幫會:洪門(又稱天地會)、青幫、哥老會,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就是民國時期青幫中有名的大佬。在同一時期,還有位江湖大哥,不僅同時成為青幫和洪門的老大,而且還把洪門和青幫合併,組成青紅幫,他依然是老大。
武器高強,江湖人稱「徐老虎」
今天說的這位江湖大哥,名叫徐寶山,1866年出生,江蘇省鎮江市人。
徐寶山從小就不喜歡讀書,而是喜歡舞槍弄棒,長大後整天和一群朋友一起,四處遊逛。17歲那年因參與搶劫,被官府抓到後,被判處流放甘肅。
在流放甘肅的路上,途經山東時,徐寶山逃走。逃走後的徐寶山為了逃避官府追捕,就在江蘇揚州加入了青幫。
徐寶山身材高大,不僅武藝高強,而且雙手均能開槍,在黑暗中可以擊中香頭,百發百中,江湖中人畏之如虎,因此得了個「徐老虎」的綽號。
加入青幫,成為青幫老大
當時揚州的青幫老大名叫孫七,是青幫中的「禮」字輩人物,在青幫中輩分很高,孫七在揚州帶領自己手下的兄弟經營著販賣私鹽的行當。
那時揚州還有一個以柏氏兄弟為首的販賣私鹽團夥,與孫七帶領的青幫是死敵。徐寶山一次偶然碰到柏氏兄弟在調戲一位少女,立刻出手相救,於是徐寶山就和柏氏兄弟打了起來。
徐寶山和柏氏兄弟都是揚州江湖上有名的人物,雙方一打起來,立刻就有人回去通風報信,雙方人馬立即趕來,一場偶然的事件,迅速演變成兩大鹽梟集團的大廝殺。
在打鬥中,徐寶山勇不可當,一人將柏氏兄弟斬於刀下,除掉了青幫老大孫七多年來的宿敵。孫七十分高興,他讓徐老虎按青幫規矩,拜祭自己已經過世多年的師傅為師,成了自己的師弟,並且與徐寶山結為異性兄弟,這使徐寶山水漲船高,成為青幫中有極高輩分的人物。
孫七死後,徐寶山輔佐孫七的妻子白氏,繼續闖蕩江湖,後來臺灣歷史小說家高陽,將兩人的故事寫成小說《徐老虎與白寡婦》,小說被拍成電影上映後,在港臺地區流行一時。
與柏氏兄弟一戰,使徐寶山名聲大震,很多人都慕名前來投奔,徐寶山開始自立門戶,成為青幫老大。
徐寶山為人十分精明,用重金買通緝私私鹽的官兵,所謂的緝拿私鹽成了演戲。
徐寶山運送私鹽的船隻通過官兵把守的關卡時,官兵並不出面,等船隊將要完全通過,官兵再出來朝天放槍,假裝要緝拿鹽販,徐寶山也讓手下朝天放槍,然後再丟下幾麻袋私鹽,讓官兵回去交差,這樣雙方就可以皆大歡喜。因此徐寶山在上到蕪湖,下至江陰的千裡江面上,販賣私鹽暢通無阻。
徐寶山的手下雖然人數眾多,但大多有勇無謀,只知道販運私鹽賺錢,長遠看難成大事,徐寶山聽說江蘇泰州城內有個洪門,勢力很大,就出面託人與洪門接洽。
加入洪門,成為洪門大哥,並組建新幫派「青紅幫」
泰州的洪門大哥名叫任春山,任春山也早聽說過徐寶山的大名,兩人一見面,大有相見恨晚之意,越談越投機,於是結拜為兄弟。
任春山介紹徐寶山加入洪門,徐寶山則介紹任春山加入青幫,兩人決定組建一個新的堂口。堂口從兩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叫做「春寶山」,在1899年成立,徐寶山和任春山共為「春寶山」的堂主。
任春山同徐老虎結拜,使徐寶山取得跨幫地位。徐寶山不僅是青幫的「禮」字輩大哥,又是洪門的堂主,成了幫會史上罕見的同時擔任青幫和洪門大哥的人物。
徐寶山和任春山新成立的堂口,被稱為「紅幫」,這個由青幫和洪門融合而成的新幫會,又被稱為「青紅幫」,徐寶山依然是「青紅幫」的老大。
青紅幫成立後,徐寶山的勢力急劇擴大,手下有好幾萬人,販運私鹽的船隻700多艘。徐寶山是窮人出身,規定在販鹽時每艘船拿出兩麻袋私鹽,用來賑濟百姓,還經常在冬天給窮苦百姓發放衣物和糧食,因此徐寶山在淮河兩岸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辛亥革命發生後,徐寶山抓住時機,積極參加革命,一躍成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上將軍長。
徐寶山駐軍揚州,統兵二萬,威震江淮,開創了從一名幫會首領到民國將軍的人生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