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無疑是清朝中後期一個非常有名的商人,放在商業史上眾多同行中,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
胡雪巖後來是一個失敗者,且敗得很慘,但是為什麼一直流傳這麼兩句話呢?經商要學胡雪巖,做官要做曾國藩。
從清朝直到當代,還是有很多人推崇他,走進書店,必有一個角落擺放著關於胡雪巖的書籍。有人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對於胡雪巖有過這樣一番點評:胡雪巖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也樹立了一個最壞的榜樣。
一分為二地看,最好的榜樣的一面,無疑值得人們學習,最壞的榜樣的一樣,值得人們警戒,可謂前車之鑑,以免重蹈覆轍。
胡雪巖無疑有著宏大的志向,高遠的眼光,他曾說過,如果你有一鄉一縣的眼光,你就只可以做一鄉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有全天下的眼光,你就可以做天下的生意,這大概就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最早的詮釋和版本了吧。
胡雪巖有成熟商人必備的誠信的良好品質,且樂於助人,絕不乘人之危,據說有一次一個人上門找到他,希望能將自己的宅第低價賣出去,以做資金周轉,胡雪巖回覆說容他考慮考慮,之後他打聽,原來那人因為急於用錢,原本值錢的住宅,現在只做40%賤價處理。
胡雪巖後來再次找到此人,告訴他說,你不用便宜賣給我,原價給我就行,且等你寬裕之時,你還可以將房子再次贖回,我只收一點薄息即可。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胡雪巖絕不會在別人危難時,乘機撈一把,他想得更大更廣,他不需要靠在某一個人身上投機賺一把,這種義利觀,會給自己帶來更多更好的合作機會,故事中的這個人,後來也的確成了胡雪巖長久的合作夥伴。
胡雪巖有成功商人身上勤快、踏實、靈活的優良素養,這些最基本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在他取得人生第一桶金的時候,無疑也起到了很好的準備和鋪墊的作用。在他打工當學徒的杭州的一個錢莊,由於他吃苦肯幹,有眼色有能力,講誠信做事靈活,機會第一次眷顧了他,沒有後代的掌柜,順理成章地看中了胡雪巖,把錢莊交給他打理。
看起來胡雪巖的確很幸運,但試想如果沒有平時的優秀表現,如果沒有過人的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精明過人的錢莊老闆,會無緣無故地把自己苦心經營一生的產業,就這麼白白地託付給你嗎?甚至可以說,除了我們知道的原因,胡雪巖可能還有更多的付出和貢獻,才足以打動掌柜的心,而那一年,胡雪巖還不到20歲。
而在此之前,年齡更小的時候,在來到這家錢莊之前,他已經經歷過幾家商行,一路走來,老闆們一致的評價都是勤勞、踏實,他的每一步的新的機會,都是別人先看中他,主動要求要他的,都不是自己去求別人的。
胡雪巖發跡之後創辦的胡慶餘堂中藥店,成為他留存於世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遺產,至今依然發揮著作用。胡慶餘堂不僅僅是一個中藥店,它所具有的人文價值和內涵,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中藥店的承載和擔當,其中「戒欺」「真不二價」等價值觀和宗旨,更是一個中藥店乃至一個城市,一個民族的價值標準。
胡雪巖無疑也有他的局限性,他後來的失敗,是多重因素綜合促成的,但他自身存在的弱點,無疑是主要原因之一,過於貪大求全,近乎賭博式擴大經營規模,對風險預估不足,與政治走得太近,沒有充分認識到宦海沉浮波濤洶湧之猛烈,亦或人在其中,身不由己等等。
一分為二地看,一分為二地學,好的方面吸取,壞的方面戒除,還有那麼多人去研究他,說明這種研究本身,自有它的價值所在。正應了那句話:你已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流傳你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