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認為,如果以前用紅磚蓋房,那現在就沒有古代建築了。為什麼呢?
因為小編小時候,大姐夫是青磚青瓦的磚窯廠的大師傅,經常跟他去磚窯廠玩,知道青磚是怎麼製成的。後來國家為保護耕地,改燒紅磚,沒燒幾窯,姐夫認為紅磚蓋房太不結實,有悖於他的匠心,就不幹了。
那麼青磚與紅磚有什麼不同呢?
最主要區別是青磚比紅磚結實多了。古建築採用的青磚,硬度、強度都遠遠大於紅磚,青磚密度高,不變形,抗凍性能好,抗氧化,防水泡,耐磨損,抗風雨剝蝕,千年不腐。
而且青磚透氣性極強、吸水性好,能夠保持室內空氣溼度。中國古代的「秦磚漢瓦」,能歷經幾千年仍保存完好,就是青磚性能優良的最好證明。
在小編農村老家,許多人家還可以找出幾塊上百年的古青磚,摸去很光滑,厚度只有現在磚塊的一半,但硬度可以和石頭比,這個質地才可以做磚雕。
下面說說我姐夫他們手工燒制青磚的過程。先找合適的耕地,粘土層要厚,一般這樣的地肯定都是上好的耕地。去除上面一些稀泥後,挖取粘土運到一個大池子裡。
按比例加水後,把牛趕到大池子裡不停踩踏,這和做泥塑的時候不停的摔打泥土去除雜物和氣泡,增強粘性的效果是一樣的。
踩得差不多了,人跳到池子裡踩一遍,撿出一些踩到的石子。看他們玩得很輕鬆的樣子,小時候的我也曾調皮跳進池子裡,結果腿被黏住了根本拔不動。
然後把粘土放入磚模,擠壓成型。把磚坯晾曬到特定程度後,入磚窯燒,燒好後澆水冷卻,悶窯,促使磚內的紅色高價氧化鐵還原成青灰色的低價氧化鐵。
燒窖的時候,得日夜盯著,不能睡覺,否則一個瞌睡就會毀了一窯磚。
青磚稜角分明,砌牆線條分明,白灰勾縫後非常漂亮。但是,耕地的粘土層只有一兩米厚,燒制青磚取粘土,會毀掉許多農田。
而且燒制時做窯、燒窯、悶窯的工藝都很複雜;能耗高要燒掉大量的木柴;產量小,成本高,難以實現自動化和機械化生產。為了保護耕地,政府限制磚窖廠從耕地取土,很多磚窖廠這才改成燒紅磚。
紅磚以山上的紅粘土為原料,經過粉碎、混合後,以人工或者是機械壓製成型,乾燥之後用大火把磚坯裡裡外外燒透,再熄火讓窯和磚冷卻。
因為窯中的空氣比較流暢,並且氧氣充足,最終磚坯的鐵元素就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鐵,所以它的顏色是紅色的。
紅磚的生產工藝比青磚簡單,並且可以機械化生產,它的生產效率也很高,被應用得非常廣泛。
但是紅磚的表面坑坑窪窪,滿是氣孔,一抓就簌簌掉渣。一車紅磚倒地上,稜角齊全的找不出幾塊。紅磚舉到一人高,放手落地上基本上會摔碎,而青磚用力摔也只會斷兩截。所以現在表演單手劈磚的民間高手都用的紅磚。
紅磚不耐水泡,洪水中紅磚砌的房子只比土牆好點,被水泡的時間一長,容易垮塌。紅磚還不抗凍,容易凍裂,容易被風雨侵蝕,所以現在紅磚加鋼筋水泥蓋的房子都只能用幾十年。
紅磚這樣的質地,要是以前人都用它蓋房,現在哪裡還會有古建築呢?
同時,青磚表現的穩重、莊嚴,富含文化底蘊,正符合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這也是古代建築大多都用青磚不用紅磚的另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