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廿年⑬|上海人在香港:老一輩南下,新一代回潮

2021-01-1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香港回歸20周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已被證明是成功的。

澎湃新聞深入香港細部,觸摸20年間香港各個領域的變化,有的很大,有的很小。無論大小,均值得記錄。

澎湃新聞刊發的「香江廿年」系列報導,今天聚焦在香港的上海人。

在香港,不少港人都有著「老上海」情結。飲食、影視,處處可見滬文化的影子。

兩座城市從各自開埠以來關係逐漸緊密。上世紀40到50年代,大批人在戰時遷徙,由黃浦江畔輾轉南下到獅子山。新界荃灣、港島北角一代,曾因聚集了大量上海籍移民而有「小上海」之稱。

隨他們一同到香港的,除了資本和專業技術,還有「十裡洋場」的生活習慣。此後,海派文化的基因開始注入香港的多元文化層。

實業家安子介、船王包玉剛、影視大亨邵逸夫……近一百年來,上海人的身影出現在香港的多個行業,並成為各界精英。改革開放乃至香港回歸後,在港的上海籍政商界名流更是為滬港投資置業、基礎建設、貿易往來奔走協調。

2014年,滬港通正式開展互聯互通機制試點。同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兩地關係一直以來有競爭,亦有合作。

「上海與香港,是國家對外經貿發展的兩個拳頭,兩手出拳,都要硬。」 全國政協委員,大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香港上海總會理事長李德麟評價道。

香港上海總會理事長李德麟。

上海總會

李德麟的父親是香港著名金融家李和聲,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即取自他的名字。

1950年,李和聲移居香港,延續了從前上海做黃金股票的職業道路,很快成為香港金融業翹楚。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李和聲所在的順隆集團是幫助特區政府抗擊外國資本的主要證券行之一。

生於上海的李和聲一直致力於推動滬港合作。他曾公開表示,滬港兩地進行更緊密經貿交流與合作,可實現兩地共同發展,進而推動香港特區與整個內地經濟的共同發展。

「如果沒有上海、江浙一帶上世紀40、50年代南下的這批人,可能也沒有香港的今天。」李德麟指出,當年與父親同時期到香港的,有很多具有專業資格和技術的人才,後來在各行嶄露頭角,對香港的發展都起過決定性作用。

「比如包玉剛、董浩雲等,當時這批人都年富力強,辦廠、置業,積累了財富,在香港後來也站穩了腳跟。」而因為聚集了大量上海籍新移民,香港荃灣、北角等地也都曾有「小上海」之稱,人們在這些地方生活,用上海話可以溝通自如。

上世紀8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旅港滬籍人士紛紛開始回到內地幫助家鄉建設。國際化的管理制度、專業技能與知識隨後也幫助內地市場建立起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的發展模式。

而隨著兩地溝通往來的密切,香港上海總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對很多江浙滬籍人士而言,上海總會就是他們在香港的家。

香港上海總會是香港久享盛名的非盈利慈善團體,1977年成立,40年來聚集了大批赴港發展的名流精英,船王包玉剛、影視大亨邵逸夫等都是香港上海總會會員。

「前兩天剛剛去了何文田的老人院,陪老人家們一起歡度父親節。另外最近在跟香港中文大學商量成立助學金的事情。」李德麟2016年開始擔任香港上海總會理事長,延續香港上海總會的成立初衷,主要致力於教育、慈善、文化方面的貢獻。

敬老是香港上海總會多年的傳統。每年春節,通過香港社會福利署,香港上海總會向全港百多家老人院的萬餘名老人拜年,派發利是(紅包),至今累計捐款已超過三千萬港幣。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香港上海總會第一時間捐款400萬港幣。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香港上海總會捐款50萬港幣。每當祖國各地遭受自然災害,香港上海總會即出面賑災,至今累計捐款已達兩千多萬。

2000年,李和聲倡議香港上海總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家在香江」計劃,照顧在中大修讀本科課程的內地學生,「為使他們在香港學習生活期間,感覺如在家鄉。」此後十幾年中,不少學子也通過這一計劃產生認同,留在香港生活。

家裡三代人在香港生活工作,李德麟見證了這些年兩地愈發密切的往來。「最近收到請柬,邀請我參加的香港回歸紀念活動多得不得了,香港上海總會最近也獨家贊助了湖北省京劇團在香港的紀念演出。」

雖然從小移居香港,李德麟不改鄉音,也更關注滬港兩地的發展。「兩地都是國家重點開拓的國際金融中心,未來有合作互補的無限可能。尤其是接下來的一帶一路建設,香港可以提供譬如法律法規、會計金融等方面的服務性專業人才。」

家在香港

2014年,滬港校友聯合會成立。復旦大學香港校友會會長徐志新隨後在周年慶上提出,想出一本講述上海人在香港發展情況的文集。

《上海人家在香港》因此出版,收錄了64位家在香港的上海人的自我表白,「可以作為滬港精神情狀的一個縮影。」

跨境糾結調解專家徐晶。

滬港校友聯合會副主席徐晶就是其中一位。

「從出生到上大學之前沒有離開過上海。」徐晶說,她在上世紀70年代末進入大學,學的是國防類輕武器專業,畢業後在西北地區加入國防科工建設。因為參與過國防企業民用產品開發及出口,掌握了對外貿易談判的專業技能,她在1992年南下跨境成為「港漂」。

作為從前家裡嬌慣的「囡囡」,徐晶記得自己當時「隻身帶著五千元人民幣下到深圳」,並從此開始了一個人在香港打拼的生活。

「輾轉在不同的談判工作中,常常是很孤獨的,還需要學習逆向思維邏輯還有心理學來提升自己的談判技能。」五年後,徐晶有了自己的企業,還在美國矽谷成立了跨國公司,但一場金融風暴又在一夜間帶走了財富和成績。

在最艱難的日子裡,她選擇關閉企業,赴美留學。「雖然還有積蓄可以安逸地生活及工作,但是我像其他留學生一樣去做家庭助理工及餐廳幫工來改善自己的嬌氣。」

兩年多後,徐晶再次回到香港,擺在面前的是市場和行業的萎靡不振。「很多負資產的香港人都紛紛宣布破產,但是我告訴自己,我的人還在,智慧還在,這都是本錢。」

2002年,徐晶跨行法律,以跨境調解專家的身份參與了內地與香港在投資、金融、商業等多領域的糾紛,處理的各類案件後達3000多宗。2014年,她成功以「港式調解+內地仲裁」的方式解決跨境民商事糾紛,成為深圳前海國際仲裁院成立後的首宗成功案例。

2014年,徐晶被查出腦瘤,手術後失去右耳聽力。現在每次說話的時候,她都要有意站在右邊,但是從當年柔弱單純的「港漂」女孩,到一名成功獨立的律師及調解專家,她仍然還不想停下腳步。業餘時間裡,她堅持定期做社區義工,幫助更多的社會群體。

早已經能自如地走進本土香港人社群,對香港有了更深的感情和理解的她說,「這裡有無限的機遇,不管年紀多大,每個人都努力打拼,刻苦工作,有所追求。」

溝通兩地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黃煜。

近些年來,隨著往來密切,常有香港高校赴內地招生,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傳理學院院長黃煜的身影常現其中。

因為從事教育工作,黃煜經常會接觸來自內地的學生。比起上世紀赴港求學的學生,他也看到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在做選擇時更加自由。

「內地學生普遍水平較高,也比較刻苦努力,有些喜歡這裡的就努力融入,還有些就回到北上廣,都發展得不錯。」香港高校教育與國際接軌,大多用英文授課,課程設置也多為英式。在黃煜看來,學生們在這裡接受教育,隨後回到內地工作,是人才流通的一種新趨勢。

黃煜1982年考取中國人民大學,6年後赴英國讀博,從1994年開始一直在浸會大學工作。

「26歲以前一直在上海生活,我家當時住在靜安區的弄堂裡,現在叫延安新村。陸小曼就住在我們家對面,有次見到她過生日,老太太很精神。」他回憶道。

雖然已經移居香港多年,黃煜覺得自己還會有「老上海人」的性格和習慣。「上海人在有些地方跟香港人很像,比如在做生意、與人打交道方面守規矩重契約,比如比較開放、多元,願意嘗試和擁抱外來新鮮事物。」

香港1841年開埠,其後兩年上海開埠。兩地開始受到西方建築、文化、制度的影響,成為遠東商業重鎮。如今,兩地同為國際金融中心,更是常被拿來做比較。

「改革開放以後上海發展很快,跟香港現在也存在一些競爭關係,各有優勢。香港金融、房地產、海港運輸業發達,上海在創新高科技、『走出去』投資和吸納外商方面成績顯著。」黃煜表示。

上世紀70年代,「的確良」風靡全國,上海是全國輕工業、商業發達的地方,不少人家結婚都要專門到上海置辦所需。

香港回歸併開放自由行後,「去香港買」成了一項新的選擇。較低的稅率、遍地可見的大型商場、優質的服務,讓香港有了「購物天堂」的美稱。

近幾年來,隨著兩地合作深入,不少港人也開始選擇到上海度周末。在外灘的夜晚觀光,很多人終於體會到香港導演王家衛在《花樣年華》中描繪的景象。

「海納百川、勤勞勇敢、開明睿智、追求卓越。」在《上海人家在香港》一書中,這兩座氣質上最接近的移民城市,共享了同樣一種精神。「從浦江到香江,從白玉蘭到紫荊花」,更多人正在為兩地融合與發展貢獻心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香江廿年⑫|兩代香港人的「九七」記憶:光榮、激動、愛國心
    澎湃新聞刊發的「香江廿年」系列報導,下面這一篇報導記錄了兩代香港人的「九七」記憶。1997年6月30日晚至7月1日凌晨,香港大雨滂沱。7月1日零時剛過,五星紅旗和紫荊花旗伴隨國歌在香港會展中心緩緩升起。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說,1997年7月1日這一天將作為人們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載入史冊。
  • 香江廿年⑮|百年有軌電車:沒坐過「叮叮」,就像沒來過香港
    澎湃新聞刊發的「香江廿年」系列報導,今天聚焦香港的「叮叮」車。已經開了22年叮叮車的馮慧琴。 西環開到跑馬地,再轉回西環,一天4趟,馮慧琴跑了22年。她的生活始終沒離開「叮叮」的聲音。作為香港電車公司為數不多的女性車長之一,她最驕傲的事情是「從沒出過交通意外」。
  • 香江漫話:鴨寮街走出一代代香港電子產業領軍人
    香江漫話:鴨寮街走出一代代香港電子產業領軍人 2008年09月13日 02: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題:從鴨寮街走出一代電子產業領軍人  中新社記者 陳國華  說起香港九龍深水埗的鴨寮街,首先想到的是電子產品的集散地。
  • 香江廿年③|內地對港供水供電數十載:「量」「質」雙保障
    澎湃新聞刊發的「香江廿年」系列報導,今天聚焦粵港兩地幾十年來尤其是20年來供水供電的故事。香港回歸二十年,粵港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卻早已不止二十載。6月2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隨「香江二十年 粵港共輝煌」香港回歸20周年網絡媒體採訪團,到訪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及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了解粵港電力合作及對港供水情況。兩家公司的老員工也向記者回憶了二十年間保供電、保供水工作中的故事。
  • 雙城記,香港電影,上海往事
    香港電影人最愛的,可能除了自己引以為傲的香江港島外,就是那個長期存在於想像和記憶之中的,另一顆東方明珠———上海。你不知港片有多愛上海,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咖啡不解酒的醉。今天就來聊聊香港電影裡的上海往事,上海之夜中的香港味道。
  •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推動兩岸交流,香港是平臺、窗口和橋梁
    江素惠是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在港逾30年,期間在香港舉辦了多種活動,致力於推動兩岸交流。  2017年是海峽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近日在香港舉行的「兩岸交流30周年紀念大會」上,江素惠作為兩岸交流的見證者與推動者,在大會上講述了她的故事。
  • 同書寫不朽香江名句——寫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
    光耀香江。20年來,香港寫下的,仍舊是繽紛絢麗的篇章。這樣的詩行,由700多萬香港同胞、13億中國人民共同執筆。海風吹拂的這片熱土,在傳承中成長,在蛻變中新生。  1997到2017,香港回歸20年,是「一國兩制」實踐獲得巨大成功的20年。時間改變了香江兩岸的歷史進程,讓香港這個飽經滄桑的遊子,重新融入中華民族的整體敘事。
  • 值得我們驕傲的老一輩,只是毛主席那一代的老一輩
    中華民族的精神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老一輩真愛國,老一輩真能吃苦,老一輩真偉大,老一輩真勇敢,老一輩真無私,老一輩付出太多了,……老一輩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出生比我們早,中國歷史幾千年了,近代史160年了。
  • 梟雄重生在最混亂的香江,一代傳奇人物的奮鬥史
    《重生之縱橫四海》小喇叭,簡介:原本是雄霸黑白兩道的巨梟,卻因小人陷害而被槍決,誰料靈魂穿越時空借屍還魂,重生在六十年代的香港。六十年代的香港,有掙扎求存的小市民,有貪汙成風的警察,有成行成市的偏門生意,最重要的,還有完全合法的一夫多妻制!
  • 香港演員黎耀威:在香江用粵劇演繹莎士比亞
    香港演員黎耀威:在香江用粵劇演繹莎士比亞 2015-08-04 16:48:17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2015年08月04日 16:48 來源:新華網
  • 解放軍進駐香港20年紀實:軍旗飄飄耀香江
    原標題:解放軍進駐香港20年紀實:軍旗飄飄耀香江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陸海空三軍在滂沱大雨之中踏上香港這片神聖國土,依法履行防務,宣示主權。
  • 歡笑滿香江(來自香港的報導)
    「喜迎習主席,歡笑滿香江」。這是當天出版的一家香港報紙的跨版通欄標題,多家媒體突出報導了香港各界歡迎習近平主席蒞臨香港的新聞。    中午時分,當習主席一行的車隊抵達港島,從西營盤、上環、中環到灣仔,臨街高樓裡上班的白領們紛紛來到窗前,隔著玻璃窗行注目禮,抓拍車隊經過的情景,並通過手機分享給朋友。「我看見習主席的車隊啦!」
  • 又見「十八梭船廿四洲」
    有八百多年歷史的潮州廣濟橋歷時3年多修復今日完工  文/圖 記者 王漫琪  今天,潮州廣濟橋修復工程正式完工,成為國內獨一無二的啟閉式觀光橋梁美景。歷代歌謠吟唱的「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
  • 許冠傑將登上海灘 「一代宗師」唱出香港流金歲月
    原標題:「一代宗師」唱出香港流金歲月 許冠傑引「豹」上海灘  5月24日,許冠傑將登陸上海奔馳文化中心,為歌迷帶來「世界多美好 Wonderful World」演唱會。許冠傑叱吒香港樂壇近半個世紀,卻從未來過上海開唱。
  • 香江二十年丨據說這是香港十大傳奇建築,你都去過嗎?
    中央企業與香港淵源深厚、關係緊密,深度參與香港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民生服務,積極投身公益、履行社會責任;依託香港,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近期,小新推出《香江二十年央企新傳奇》系列,第二期我們將走進中國建築,了解中國建築在港建設的十大民生工程,體會一種名叫「中建香港」的情結。  中國建築與香港的情緣,遠遠超過香港回歸這20年。
  • 歷久·恆新|2020香港置地上海品牌晚宴,圓滿落幕
    來源: 鳳凰網房產上海站時間如水,流動著抵達遠方,靜默中溫潤思量。2020年5月28日,「歷久·恆新——2020香港置地·上海品牌晚宴」完美落幕。香港置地邀媒體摯友一起,感知城市溫度,開啟上海品牌之旅,在回溯時間的故事裡,迴響新的期許。
  • 香港放映上世紀50年代懷舊電影 重現當年香江風情
    香港放映上世紀50年代懷舊電影 重現當年香江風情 2002年9月5日17:02  新華網   新華網香港9月5日電 作為《香港電影與流行文化》活動的一部分,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近日放映了一批香港上個世紀五、
  • 香江國際集團50周年慶典(重慶會場),渝見香江謙行百年
    香江國際集團行政總裁楊華勇先生在接下來的致辭中,回顧了企業50年來的發展歷程並表達了集團對重慶市場一如既往的看好。香江國際集團自1969年成立至今,已走過了50年徵程。50年來,集團的發展壯大與祖國強盛息息相連,香江國際集團始終把「與國同興、家國同夢」作為企業的社會擔當與時代使命,堅持實業報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民營企業應有的擔當及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和作用。
  • 香江」14K」一代大佬葛肇煌,前期的落魄生活
    三合會在香港是對黑社會的統稱,上世紀60年代,當時香港黑幫有四大派系,分別是」14K,和記,四大,潮幫」,其中」14K」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屬於香港規模最大的三合會組織,其前身是成立於1947年」洪發山忠義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14K」勢力已經擴展到澳門,除香港澳門以外,
  • 解放軍進駐香港風採錄:書寫在香江之畔的合格答卷
    書寫在香江之畔的合格答卷(八一之聲)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15周年風採錄  核心閱讀  1997年7月1日零時,香港跨越百年歷史滄桑,回歸祖國懷抱。從那一刻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官兵開始履行防務、行使主權。  15年回歸路,真情可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