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井》揭露了七八十年代底層社會的黑暗,現實永遠比電影更可怕

2020-12-04 大山侃劇

《盲井》一部紀實電影,晃動的鏡頭真實而平靜,沒有絲毫粉飾,根據真人真事所改編!上映於2003年,影片講述的是七八十年代煤礦業存在不法謀取利益行為,以及貧窮引發的社會現象,也正因為此片赤裸裸的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以致一直處在禁片的行列!

影片的色調灰暗陰冷,破舊的小城和骯髒的煤礦以及濃重的方言,都真實地展現了弱勢群體生存的環境,也正是因為對貧困的恐懼,農民工唐朝陽(王雙寶 飾)和宋金明(李易祥 飾)為騙取賠償金不惜殺人,然後以「家人」名義向礦長索要賠償。殺人本是件可怕的事,但到了他們的手裡變成了談笑間便可取人性命的家常便飯,然後冷漠地扔掉骨灰和遺物去尋歡作樂!

他們尋找那些找工作不順的外地農民工,曉之以情動之以「利」騙到私人煤礦場,以「家人」的身份工作,在井下作業時營造礦井事故的假象將人殺害,再鬧一鬧找礦主私了。

做出如此嚇人可怕的事,在宋金明和唐朝陽看來卻是極為平常的。誘拐、欺騙、敲詐、收錢、丟棄骨灰、分贓、寄錢回家、嫖娼,然後接著尋找下一個目標。兩個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卻有著如此成熟的運作模式令人瞠目,他們對於生命的漠視更是讓人心寒。

在幹完一單「生意」後,兩人在車站尋找下一個合適目標時,唐朝陽發現了16歲的懵懂少年元鳳鳴(王寶強 飾),他的天然呆氣質和鄉村氣息是天生的,由於家庭的貧困,他綴學回家出來找工補貼家用給妹妹當學費。他純真、迷茫、憨厚、善良,對生活抱有熱情,但又毫無方向。對社會的陌生,對陌生人的相信,這一切一切都進入了唐與宋的圈套,他順利的上鉤了。

剛開始,宋金明反對目標是元鳳鳴,可能是對於一個與自己孩子相同的年紀的同情,還是對於自己良心的譴責,影片沒有告訴我們,但卻告訴我們一點,他動搖了,在動搖著他自己以往所有的價值觀,這也是他後來,一直苦惱的事情。

當唐朝陽提出要殺死元鳳鳴的時候,宋金明找藉口暫時拒絕了。

時間在推延,罪惡地陰謀一步步緊緊已逼近宋金明,唐朝陽一次一次逼宋金明要殺死元鳳鳴,但宋金明對元鳳鳴的感情已越來越深,作為觀眾我很難明白從什麼時候,心狠手辣殺人如麻的宋金明對元鳳鳴感情越來越深,是從向那一個乞丐捐助?還是買了一隻雞孝順宋金明開始?

殺不殺元鳳鳴在其次,宋金明內心深處僅存的良知已經由元鳳命感化了,宋金明其實已經知道他與唐朝陽的合作已經到頭了,因為最初的良心已經在宋金明又重新開始發芽了,他再也不能與唐朝陽再進行像以前那樣默契的配合了。

由於遲遲不肯下手,宋金明與唐朝陽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不久唐朝陽給他定下了最後期限,但在最後動手的時候,宋金明還是不肯動手,結果被唐朝陽先發制人,但當唐朝陽將要對元鳳鳴下手的時候的,反被宋金明反制,元鳳鳴也在這喘息的縫隙間得以逃出生天,最後唐朝陽和宋金明在礦井的爆破中雙雙喪命於井下......

片子中值得你深思的臺詞:

「吃飯就得拉屎,下井就得死人」

「中國啥都缺,就是不缺人」

「同情他,誰同情我?」

「我不怕你們報警,警察是我的朋友」

「還跟他們囉嗦什麼,不行,就把他們辦了」

「誰說窮人就樸實?弱勢者面對比自己弱勢的人,一樣會變成畜生」

《盲井》突出的不僅是黑漆漆礦井下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更直指人性人心的盲井。為了錢財而視生命如草芥的心盲。描繪的不僅僅是以人命換財的犯罪,更是控訴了整個社會不聞不問麻木空虛的惡行。

窮則生變。貧窮讓人的選擇少了許多,自尊、道德更是無從談起,他們是社會的最底層,靠著本能和勇氣生活。然而最讓人痛心的是,無論是做妓女還是做礦工,賺了錢他們還都是老實的寄回家。礦井是黑暗的,人心也是黑暗的,閃爍的礦燈會帶來光明麼?

《盲井》揭露了人們看不到或不想看到的黑暗,讓我們看到的了社會赤裸裸的另一面,每一個底層人物都在為了活著而掙扎著,唯一讓人遺憾的地方就是,最後「正義必達」的結尾,讓影片落入了俗套,使得整部片子批判性瞬間弱了一大截,因為現實永遠比電影更可怕......

1998年震驚全國的「8.25」特大系列殺人案。該案涉案人員多達60餘人,他們分工合作,將流浪漢和智障的人騙至煤礦幹活,在煤井下將人殺死,然後偽造成安全事故,冒充死者親屬向煤礦騙賠償金。從1995年到案發,他們共殺死100餘人,騙取200餘萬元。直到一名團夥成員因偷竊被捕,真相才浮出水面。

相關焦點

  • 描述社會底層生活的這18部國產電影,評分都很高,建議全部看一遍
    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些關於社會底層生活的系列電影,每一部評分都不低,如果沒有看過的小夥伴可以收藏起來喲。排名不分先後。1、芙蓉鎮到如今看,依舊是一部牛逼閃閃的片子!劉曉慶美的不成活,男女間的情愛也自然真實不裝逼。目前看過的最佳大陸電影(與[霸王別姬]並列)。
  • 《盲井》—中國啥都缺,就是不缺人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的措辭「中國啥都缺,就是不缺人」,「我同情他,誰同情我?」。盲目的社會,盲目的犯罪,盲目的民工。劇情回顧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只會詐騙比自己單純的人,而不是弱者。源於現實《盲井》取材於現實,導演李楊在籌備電影初期曾多次深入各地小煤窯採訪,他坦言多次遇到死亡的威脅,電影的題材在當時十分敏感,各地煤礦主多數緊張害怕,不願透露過多信息,傷及自身。當時的法制也並未健全,種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對於李揚導演是一次突破和挑戰。
  • 韓國現實題材電影:洞察社會黑暗,直擊人性弱點
    如果說韓劇致力於表現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那麼韓影就致力於揭露世界上最醜惡的人性,充滿了「韓國特色」。   這種類型不是純粹的犯罪片、懸疑片或者港式警匪片,而是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反映社會現實的真實關切、揭露政治黑暗腐朽的現實題材電影。
  • 這些社會現實改編的韓國電影,比電影更可怕的現實,你看過嗎?
    經常看韓國電影的應該都知道,韓國電影樂忠於改編社會現實,抨擊和諷刺意味濃厚。接下來就給大家推薦韓國不可多得的幾部電影,皆是由現實改編,揭露真實恐怖的一面。由一件兒童強暴事件,揭露出社會的黑暗與腐敗,折射人性的罪與惡。看的時候不知道哭過幾遍,經歷過傷痛的人總希望睡一覺能夠回到過去,醒來卻發現,世界還是那個骯髒的世界。3、殺人回憶在韓國的某個城鎮鄉野,發現了一具女屍,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女屍生前曾經被人強暴。
  • 《危樓愚夫》:一部關於「解刨社會黑暗」的電影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外國的電影文化是相當深受歡迎的,可是很少有人去關注俄羅斯的電影。不過在五年前俄羅斯的電影開始有所展示。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很真實地揭露了俄羅斯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經歷過「社會黑暗」的俄羅斯人。
  • 七張直擊人性的諷刺插畫,帶你看透社會的黑暗,揭露現實的殘酷
    七張直擊人性的諷刺插畫,帶你看透社會的黑暗,揭露現實的殘酷小編今天為大家分享7張超現實的諷刺插畫,每一幅都有著深刻的道理,希望大家可以看明白7在現代社會裡,如果一個人的做法或選擇與周圍人有一點不一樣的時候,他就會被所有人當做異類去對待
  • 古代文學的特點,著重於對社會黑暗現實,批判揭露
    大家好,我是小編劉揚,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古代文學的特點著重於對社會黑暗現實批判揭露。從我國古代文學幾千年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一些基本特點:首先,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過程,與社會現實生活、階級鬥爭,包括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有著緊密的聯繫,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它的題材的擴大和形式的多樣化,是人們對社會現實認識的深化和反映現實的藝術技巧不斷提高的標誌。
  • 莫言很大膽的語錄,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一面,很血腥,讓人感到現實
    每個朝代,每個社會,都有見不得光的一面,也就是黑暗的一面,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如今,因為人間就沒有天堂,這是值得肯定的。就算在大唐貞觀之治時候,也有很多謊報業績,政績的出現,所以說貞觀之治只是被後人誇大了。
  • 聞一多很著名的一首詩,揭露了當時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一唱三嘆
    聞一多,我們小時候就聽過他的大名,特別是有一首歌,唱道現在依舊經久不衰,這首歌便是《七子之歌》,這首歌,在讀小學時候,我們唱的都很感動,都能隱約感到兒子們都在痛哭,想要回到母親的身邊,寫的是驚天地泣鬼神,讓人讀完,心在滴血,也想哭泣。
  • 永遠留在我們童年回憶中的八十年代經典動畫《咪咪流浪記》
    可以日日見到他面, 如何大風雪也不怕,我要我要找我爸爸, 去到哪裡也要找我爸爸,我嘅好爸爸未找到, 若你見到他就勸他回家…… 相信很多出生於八十年代的同學們
  • 八十年代臺灣新電影
    因為那時候大家生活水準不好,不像現在經濟起飛;大家嚮往的、想看的都是那些富貴人家的生活,電影即反映當時社會,反映現實。什麼樣的戲反映何種時代的需求」。八十年代 臺灣新電影、楊德昌、侯孝賢 七十年代中後期,隨著中美、中日相繼建交、臺灣本土又爆發美麗島事件等,當局為了抑制島內的惶恐不安的政治情緒,令三大公營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大量的政治宣教片(包括一些借古喻今的作品,如《梁紅玉》、《精忠報國》、《
  • 「我希望這個職業能夠謳歌公正,揭露社會的黑暗」 | 老一輩電影人
    「我希望這個職業能夠謳歌公正,揭露社會的黑暗」 | 老一輩電影人 2020-05-18 0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終於等到盲井、盲山導演的第三部,全國無刪減上映,沒理由不支持
    悉國產電影的朋友一定知道《盲井》、《盲山》這兩部作品,導演李陽總是會將鏡頭對準最底層的社會小人物,勇敢揭露社會底層最不堪入目的一面。《盲井》聚焦礦山詐騙殺人案,讓我們看到了觸目驚心的人吃人,並且將當年青澀的王寶強送上了金馬獎最佳新人的位置。
  • 20世紀70年代後蘇聯電影的發展
    1972年,蘇共中央重新思考了發展電影事業的鄭策,並頒布了 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 的決議,對電影的社會功能進行了定位:即從單一的教育功能轉為承認它的娛樂功能,要求電影在製作過程中重視它的商業效益,還要生產符合大眾口味又具有票房影響力的影片。
  • 紀實美學的又一次勝利-關注柏林銀熊的《盲井》
    》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03-02-25 本期關注:2003柏林電影節得獎電影《盲井》  李楊是誰?事實上,拍攝《盲井》的李楊在這次獲獎之前的確只是一個默默耕耘的電影人,一度擔任國內著名導演黃建新的副導。自1988年起李楊赴德國多個高校攻讀電影/戲劇藝術,在此期間曾在德國電視臺擔任演員。1992年起,他在科隆媒體藝術學院接受了三年的導演訓練。在這三年裡他開始構思拍攝了自己的三部紀錄片,《盲井》是他的首部劇情長片,該片的獲獎可以說是繼賈樟柯後「紀實美學」在國際影展中的又一次勝利。
  • 《盲井》:王寶強的人生從此開始!
    文 | 口碑影院(原創作品,嚴禁轉載)《盲井》拍攝的時候,王寶強僅有16歲。說實話,當初這個貌不驚人的男生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很多人只覺得《盲井》拍攝得非常之真實,對於人性揭露也很透徹。隨著王寶強的名氣大增,他演出的劇集和電影數量也開始增加,形成了獨有的「寶強」表演風格。
  • 3部揭示人性黑暗的電影,有2部在國內沒有上映,看完感觸很多
    其實很多時候,除了我們在電影院裡面花錢看到的電影,還有一些電影,因為很多緣故不能上映,或者說上映也是不怎麼受歡迎,因為在題材上面來看,它們並不是那種商業片,也缺少大家所喜歡的搞笑等元素,但是其中都是包含著很深的意味,反映著社會的黑暗面,讓人看完有很多的感觸。
  • 印度「第三電影」:帕特瓦丹的鏡頭中,真實而殘酷的社會現實
    不管怎樣,印度國內逐漸加劇的宗教族群衝突和社會階層矛盾都是難以被長久掩蓋的。揭露這些問題的文化戰場曾經是印度劇情電影,早至20世紀20年代印度電影就嚴肅批判童婚、種姓壓迫等社會暗面。而近年來隨著莫迪政府大搞寶萊塢政治(Bollytics),利用電影人為印人黨站臺,印度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印地語-烏爾都語電影界不僅隱藏起了諷刺政府、揭露不公和批判種姓主義的利刃,甚至開始為總理拍攝傳記、配合宣傳。
  • 5部揭露生活本質的電影,讓你泣不成聲!
    5部揭露生活本質的電影,讓你泣不成聲!《天水圍的夜與霧》講述了天津天水圍發生了一場慘不忍睹的命案,取材於社會真實滅門事件,經過改編的電影劇本除更改受害者姓名之外,以最真實的故事情節還原悲劇。曉玲不應該去香港,更不應該嫁給李森,辦好入港手續之後,曉玲順利入港,但是接踵而來並非過上清心寡欲的生活,李森無業,為了改善生活,曉玲被迫到茶餐廳工作,但生性多餘的李森懷疑嬌妻有出軌行為,懷疑漸漸地演變成暴利對待,在自己的雙胞胎女兒面前毫無禁忌地施暴、蹂躪曉玲。
  • 視人命如草芥,靠殺人騙錢,靈魂沒有歸處是貪婪使然是人性黑暗
    現在的社會人心險惡,誰又能輕易的相信誰呢?再加上物質的重要性,錢是越來越多的人一生所求,為了錢什麼喪盡天良的事情也能做出來,小編一直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但其實社會有一些陰暗的黑暗角,我們不一定會接觸到,而那黑暗真實的存在。即使這樣小編依舊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