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清是福州市濱海新城項目工地的一名工人,一年多前,他每天要操控機械臂翻開土壤、移走樹木,為一個個即將上馬的項目清障。如今,他依舊在工地忙著「搶收」土壤和樹木,只是現在他翻出的土被運進了菜地,移走的樹被栽進了苗圃——這是福州新區集團新投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實行的「生態搬運」。
「『生態搬運』就是要把新城建設擠佔的生態空間給『搬』回來,以耕作層剝離模式保護耕土,以『綠色銀行』模式收儲苗木。」公司生態開發部經理趙飛說,「一寸土壤改良一片土地,一棵樹木守護一段鄉愁。」
耕土回收,荒地變良田
11月初,福州長樂區文嶺鎮山邊劉村村民黃秀美忙著在自家的田裡種上海青,而一旁水田裡的西蘭花也已長出了花形。望著自家改良後近10畝的農田,黃秀美的眼裡充滿期待。
「祖上好幾輩人都是種地瓜,一斤只能賣個幾分錢。現在田裡能種的東西多了,一斤上海青能賣到2元。」她告訴記者,這裡原本是貧瘠的砂地,地勢低,下大雨時容易被淹,不久前工人們開著鬥車送來了新土壤,讓荒地變成了良田。
黃秀美家裡的農田能夠「脫胎換骨」,得益於濱海新城推行的耕作層剝離開發模式。「建設用地上的肥沃土壤如果廢棄,將造成極大浪費。」公司副總經理鄭德輝告訴記者,濱海新城試點推行耕地耕作層剝離法,將建設項目所佔土地約30釐米厚的肥沃土壤「移植」再利用。從濱海新城安置房四期及配套小學用地耕作層剝離出的1萬多立方米肥沃土壤,其中就有5000多立方米被搬運到了黃秀美村裡的田地上。
「耕土回收,寶貴的土壤資源得到保護。」林日暖正是這片耕土的搬運工。他告訴記者,按照以往的做法,項目建設佔地的耕作層不是被填埋,就是被當作渣土用來填方,而新模式讓這些土壤「重獲新生」。
苗木收儲,守住「鄉土記憶」
疏枝擴伸、挖土松壤、苗木吊運、掛漿定植……記者日前見到50歲的謝嬌英時,她正戴著遮陽帽、披著防風衣、穿著膠鞋在濱海新城湖文支路的苗圃裡勞作。謝嬌英原本是文武砂鎮壺井村的農民,家裡的土地被徵遷後,選擇在家門口就業,成了一名育苗工。她笑著對記者說:「我以前種地,現在種樹!」
謝嬌英工作的苗圃約82畝,位於濱海新城的核心地塊,是新城300餘畝「戰略留白地」中的一部分,被福建東南信息園和諸多高新企業所環繞。為守護新城的生態底色,濱海新城按照應收盡收的原則,對新城所有徵遷項目內可移植的苗木進行收儲。濱海新城臨近東海,土壤多為砂質土,樹木立地條件較差,為提高苗木收儲的成活率,謝嬌英工作的苗圃地塊就成了苗木收儲項目的試驗田。
從中東海藻、南洋杉等外來樹種,到小葉榕、大葉榕等本地鄉土樹木,這些從徵遷地收儲來的苗木經過育苗工的修護,最終都要離開苗圃,或成為濱海新城裡新的綠蔭風景,或回到它們曾紮根的徵遷地,延續那些關於土地的記憶。
記者在現場看到,謝嬌英和工友給苗木掛上印有二維碼的科普牌。項目負責人陳勇向記者介紹,這些二維碼對接新城的市政運營管理系統,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掃碼實時掌握苗木數量、種類、分布等情況,還能溯源察看每棵苗木進出苗圃的「流動線路」。陳勇表示:「收儲苗木既是為了留住樹木背後的歷史,也是為了給新城創造一個更加綠色、生態、環保的未來。」
念好「生態經」創造價值
據當地村鎮幹部介紹,作為新生事物,剝離耕土和苗木收儲的做法起初並沒有得到當地村民的理解。
為了解開大家的心結,文嶺鎮領導挨家挨戶地做工作,村幹部帶頭將自家田地分出來作旱改水工作。村民發現,種在從工地剝離的耕作層裡的土豆比自家種的個頭還大,逐漸接受了「移植」來的耕土。
江田鎮幹部挨家挨戶地宣傳濱海新城的苗木收儲的生態價值,村民們認識到,苗木收儲是為了更好地把本地樹苗保存、延續下去,也慢慢認可了這一做法。
「生態工程就像一座『綠色銀行』,項目所產生的效益遠不止於此。」趙飛告訴記者,自2018年6月起,福州濱海新城共完成1500畝建設用地的耕作層剝離,完成本地800棵苗木的收儲。在他看來,「生態搬運」將生態資源保留、轉化,創造的是長期價值,是濱海新城可以長久念下去的「生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