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溫柔醫刀
最近,有個「副業剛需」的新詞衝上了微博熱搜,網上直白的解釋說,搞副業是「30歲後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看到各行各業的網友都在熱火朝天地開發副業,為美好的明天千方百計地添磚加瓦,外科醫生表示很受傷,「副業剛需」不存在的!
剛需我們有,卻無副業,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搞副業。
很多人都羨慕外科醫生,說外科醫生一動刀,鈔票跟著譁譁流,每個月幾大萬幾大萬地拿到手軟。謠傳得有鼻子有眼,好像醫院是外科醫生開的一樣,當真親眼看到外科醫生把那麼多錢揣進了腰包。
有誰知道,外科醫生也好希望自己能像外界傳說的那樣,每個月發工資獎金的時候看到簡訊裡的數字能夠心滿意足得會心一笑?只是,我們的心酸無奈誰人能懂?我們的失望心痛誰人能理解?
論職業榮譽感,我們是豪情萬丈;論獎金收入,我們是無地自容。
誰能想到,每個月打到我們銀行卡上的工資扣了五險一金就沒剩幾個錢?說獎金是大頭,但是扣除了病歷逾期違規處罰醫保扣款也就剛夠還房貸車貸;如果說想購置身新衣服買雙好皮鞋偶爾與朋友聚聚餐還真是要精打細算,更別提還有那無底洞般的孩子的教育費輔導費。
這麼說,不是在跟大家裝窮,是真窮!外科醫生跟大家一樣都有開發第二職業提高生活水平的剛需!
有時候,也真想開個燒烤店掙點生活費,搞下直播掙些零花錢;要是寫的劇本編的漫畫一不小心被改拍成爆款電影掙它幾億幾十億從此實現財務自由更是求之不得的夢想。
但是,想得再好也只能是想,永遠沒法付諸實施,因為沒時間去嘗試,沒精力去踐行。
網上曾經有個段子形容醫生的生活: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FEN的心;睡的比JI晚,起得比雞早,吃得不如豬,幹得比驢多。
雖然略顯誇張,卻並不過分。
對大多數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來說,每天起早摸黑的上班,廢寢忘食的工作幾乎就是生活的常態。早上出門太陽還沒有出來,晚上回家太陽已經下山。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做不完的手術,寫不完的病歷,開不完的檢查,還有一大堆讓人頭大的質控文書。
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以至於哪天要是能按點下班都像看到太陽從西邊出來一樣新奇,晚上手術結束回家要是趕上小孩還沒睡覺能說上兩句話真是像彩票中獎一樣開心。
更甚於此的是,臨床工作只是外科醫生工作的一個部分!
對任何一個在醫院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都涉及職稱的晉升,學術的發展,學科的建設,品牌的提升。要達成上述目標,在繁重的臨床工作之餘,必須從事科學研究,讀文獻,寫論文,報課題,評獎項。用文字來闡述主張,表達思想,展現技術,體現水平。這是更難的工作,也是永無止境的工作。
人們常說,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從下班後開始的。
下班時間,有人在健身房揮汗如雨,有人在逛街看劇聊八卦;有人在埋頭苦讀奮筆疾書,有人在嗨吃嗨喝享受人生。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在這些不知不覺的時間裡逐漸顯現。
外科醫生的成長也是如此。要想比他人成長得更快,站得更高,走得更遠,就要充分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學習。
所以,對一個外科醫生來說,實際上並沒有通常意義上的下班時間,所謂的下班只是換了一個工作地點調整了下工作內容而已。
想搞副業,真的是在進行一項不可能的工作,完成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
國內有個非常知名的外科同行在朋友圈發消息稱,上午是半天門診,之後是連著4臺大手術,做到凌晨12點半,然後還要深夜巡房;第二天接著又是滿負荷的工作。
還有醫生朋友深夜發朋友圈,說中秋節連著做了四臺急診手術,而且都是超大的手術,問有誰的中秋過得比他忙?
我看也真沒有誰,沒有哪個行業的人員工作如此之忙如此拼命了!
你說這樣,一天到晚像老牛一樣沒日沒夜地幹活,完了累成狗一樣,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還搞什麼副業?
外科醫生是兼具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作特點需要全身心投入全天候作戰的職業。
當了外科醫生,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開發副業掙外快,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
「副業剛需」這樣新潮的概念,不是很適合醫療這種「日不落」的行業,因為對醫生,對外科醫生來說,從事了這個行業,實際上並沒有所謂的下班時間或休息時間。
外科醫生,有開展副業的剛需,但是缺乏開展副業的前提。
在其他行業,搞副業是「30歲後成年人該有的自覺」;而對外科醫生,專(jv)心(gong)致(jin)志(cui)搞主業則是一個成熟外科醫生該有的自覺。
(原創文章,春哥出品,歡迎轉發、轉載!)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