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前天,位於廣州市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宮博物館擴大開放區域,包括南越國一號宮殿模擬展示、南越國宮苑曲流石渠模擬展示等在內的多個區域首次向市民免費開放。從各種相關報導來分析有兩個新聞點:一個是公眾的參觀熱情並不高,「下午1時到3時,僅10多人進館參觀」;再一個是來了的人覺得沒什麼看頭,10分鐘可以搞掂。看到這些,很為這個宮署遺址惋惜,惋惜其明珠投暗。
作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世界遺址觀察名單」入選者,倘說南越王宮遺址沒什麼可看的,顯然不是事實,事實是你想去看什麼。容我估摸一下,多數人恐怕是去看「寶貝」吧。這當然怪不得公眾,長久以來,博物館就給人以「藏寶貝的地方」的感覺,而每個博物館也大抵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有機會還炫耀一下。在考古層面,這種感覺就更突出了,媒體報導重大考古發現時,往往捨本逐末,儘量挑「寶貝」說事,使公眾以為考古就是挖寶。倘以這樣的視角看待南越王宮博物館,一個「賣點」該是著名的「曲流石渠」。然而,文物本體目前還沒有辦法向市民開放原址,但為了讓市民更多地參與進來,博物館特意在遺址保護主樓的樓頂設計了模擬展示區。沒看到真傢伙,可能是市民失望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其實就算過兩年覆蓋的沙土完全揭開了,以「寶貝」意識觀之,也未必會有驚奇之感,因為它肯定遠遠沒有前兩年整治出來的新荔枝灣湧好看。當年發掘的時候,我曾有幸在現場先睹為快,還在渠邊走過不少來回。
那麼,到南越王宮博物館看些什麼呢?看廣州的歷史,看廣州燦爛輝煌的古文明。博物館裡保留了一塊文化層,剖開的立面顯示出自秦迄民國的各個朝代的歷史遺蹟。著名的不僅有秦代造船工場遺址,還有南漢王宮遺址,這些遺蹟正如一部無字史書,無聲地傾訴著兩千年來的廣州城市,以此為中心向外擴展變遷的每一步。因此,來這裡參觀,聽館方講解誠然是必要的,但自己至少也得備備功課,粗略了解一下廣州的歷史,了解一下南越國、南漢國在中國歷史序列中處於哪個階段,大致是怎麼一回事。兩眼一抹黑地來了,看到殘磚斷瓦之餘,勢必就覺得沒什麼可看了。
對博物館的功能而言,那也不應該是去看「寶貝」的地方,國外許多人不是把博物館視為自己的「終身學校」、「生動的百科全書」嗎?130多年前,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韜有一部記述自己歐洲之行的《漫遊隨錄》,他談到了自己去參觀大英博物館,說它「博採旁搜,綜括萬匯,悉備一廬,於禮拜一、三、五日啟門,縱令士庶往觀,所以佐讀書之不逮而廣其識也」,進而體會到大英博物館「用意不亦深哉!」當然,我們今天的博物館也確有太多值得改進之處。前幾年我在一篇文章中說過,博物館如何發揮其功能,也就是到博物館去看什麼,一方面取決於博物館能提供什麼,另一方面取決於觀眾想要知道什麼。對前一個方面,檢驗博物館的定位和水準;後一個方面,則檢驗觀眾的文化素質。兩者相輔相成。
南越王宮博物館局部免費開放已經好久了,我在去年就去過幾次。那是個真正的鬧市區所在,與北京路步行街咫尺之隔,走一下,無意中領略了什麼叫「貧居鬧市無人問」。南越王宮博物館當然用不著、也不可能門庭若市,但過於冷清,某種程度上卻也可以折射出市民的文化素養。面對博物館,倘若我們感到了自己知識的貧乏,可能是對博物館功能的一個正解吧。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