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他們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之後,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戰國七雄得以在動亂的戰國時期年代立足,與他們厲害的大將是分不開的,那麼這七國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呢?
秦國有兩大名將,白起和王翦。他們倆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但白起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而白起最著名的是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人稱戰神、殺神,是名副其實的秦國第一名將。
趙國也有兩大名將,李牧和廉頗。都是戰國四大名家之一。
李牧,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生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樂毅當之無愧的燕國第一名將,由他率領的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也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齊國能成為中原霸主,大將匡章功不可沒,匡章歷仕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這三位君主,其中成名之戰桑丘之戰,打的秦國被迫求和。桑丘之戰後,他又親自指揮了滅燕之戰。滅燕之戰後的垂沙之戰大破楚軍。特別是公元前296年,率軍大破巔峰時期的秦國,攻入函谷關(戰國時期唯一入秦關的將領)。
戰國後期的楚國第一名將。秦王嬴政舉全國兵力,以王翦為將帥,率軍六十萬大舉攻楚國。而楚國也以項燕為主將,集結全國兵力,打算跟秦軍決一死戰。但最終被秦軍大敗,楚地大部分淪陷,也加速了秦國的統一。項燕在戰敗自殺之前,說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名言,為後世的楚人推翻秦國的暴政打下了堅實的精神基礎。而我們更為熟知的項羽便是項燕的孫子。
吳起5萬軍隊大破秦軍50萬,訓練魏武卒戰國第一支特種部隊,確立魏國戰國初期霸主地位。 就軍事能力而言,戰國時期也就白起能與吳起比比。
姬無夜號稱"韓國百年來最強之將"。但是他權傾朝野,專橫跋扈,老奸巨猾,貪圖美色等惡疾讓我不太想選擇。其自身的武功十分強悍,其橫練功力之深,連能夠洞穿層層護甲的特製銅刺也無法傷及他的血肉之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