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伊謝爾倫的風,喜歡蘿莉的文字民工,夢想是像楊一樣領著退休金在家睡覺*幻想小說《奇遇辦》1、2兩冊好評熱賣中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前幾天嫦娥五號發射,你又看到所有人刷這句話了對不對?
這句話仿佛已經成了我國航天事業與科幻作品的代名詞,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它來自一個日本人寫的科幻小說中的「外星德國人*」。
*出生在外星的日耳曼人後裔
這兩年「出圈」的作品很多,歌手唱了動漫歌曲算「出圈」,小偶像上了熱搜也算「出圈」,全世界都在討論「尤達寶寶」更是出圈中的出圈。
它們的出圈程度,
可能都不如這句「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
1982年,田中芳樹出版了《銀河英雄傳說》第一卷。
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人類的足跡遍布了1/4個銀河系,並分為「銀河帝國」與「自由行星同盟」兩大勢力,兩國之間持續著漫長的戰爭。
1986年,他出版了「銀英」外傳《擊碎星辰之人》。
這部外傳的第九章的小標題叫
「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わが徵くは星の大海)
指的是主角之一萊因哈特想要徵服遼闊星海的野心。
是的,這句話裡沒有「們」,
也沒有任何一個角色「說」過這句話。
1988年,動畫電影《銀河英雄伝説:わが徵くは星の大海》上映。
這大概就是一切的開始
20世紀90年代,「銀英」系列傳入我國,影響了一代網民,馬伯庸、滄月、貓膩等知名作家都是它的粉絲。
銀英相關的各種名言和「梗」也開始在網上廣泛流傳。
2010年,知名作家今何在出版了一本講述陸遜的複製人在宇宙時代的命運的小說,標題叫《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這個時候還是「我的」,不是「我們」
2014年,花千芳出版了一部講述中國近代史的作品《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2016年,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第三季的片尾曲叫《飛——致我們的星辰大海》……
於是「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就這樣多了一個「們」。
再然後,這個「日本人寫外星德國人的名句」進入了當代中文世界的方方面面:
劉慈欣在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的獲獎感言裡,引用了阿波羅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對近代航天事業停滯的看法「You promised me an ocean of stars, but you actually gave me Facebook」,將其翻譯成「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我facebook」。(原文見《劉慈欣獲克拉克獎,這個獎可能比任何獎都重得多》)
於是《劉慈欣: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我facebook》成了新聞標題……
去年「天問一號」發射成功,航天系統內部傳出了這張照片。
我有一個預感,我下次看到這句話用新的形式刷屏,搞不好是吳京老師在朗誦,而出處可能是《戰狼3:天宮救援任務》(我瞎猜的,猜中請給我打錢)。
各種應用
而如果說「星辰大海」在航天領域的應用還算和《銀英》扯得上關係,在流行文化中的應用則是真的越來越廣:
可能是燃向混剪視頻最愛用標題,沒有之一
最後等我翻開報紙,看到田中芳樹被介紹為「那句『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的作者」,萊因哈特也被當成了說這句話的人……
給我住口!我扔掉報紙,默默抱住了腦袋。
「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句話,
浪漫豪邁又熱血,
會流行其實也很正常,
說明田中老師寫得好!
不過隨著「們」加了進來,泛用不斷擴大化,連它的原始出處也被寫錯,我實在忍不住要 「出警」了。
萌娘百科「星辰大海」的詞條頁面
「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句話是章節標題,
並不是臺詞。
正如「銀英」外傳的另一個章節標題《千億的星辰 獨一的野心》所預示的那樣,
萊因哈特最終成為了銀河帝國皇帝,
他的野心不帶「們」,
硬要說的話,頂多是帶他的摯友吉爾菲艾斯,總之和大眾誤解中的「們=一個集體」不是一碼事。
……總之解釋得多了之後,我也累了,最後點名批評一下B站漫畫吧——
你們可是正版引進方,為什麼藤崎龍版《銀河英雄傳說》的版頭圖裡,萊因哈特腦袋旁邊也有個「們」?
正版引進方出現這種錯誤好像說不過去吼
大體來說,「銀英第一名句」的出圈史應該可以完美代表所有的「二次元出圈故事」:
正面意義上,它承載了原作之外的更多價值,也使得原作能得到更遠更廣的流傳;甚至是給一些小眾作者、作品一條生路,使他們的作品免於夭折、腰斬……
再說誇張一點,甚至能使作者免於早逝。
負面意義上,它會被無限地誤讀,漸漸和原作脫離關係,可能還會被一些原作粉絲並不喜歡的名人蹭熱度。
再然後,作為「原作粉」的你可能就會被當作那個「你不喜歡的名人的粉絲或同類。
作為粉絲,這些體驗當然不太愉快。
但站在文化從業者的角度,我覺得長遠來看,「出圈」並不是壞事。
「馬太效應"指出,人們總會傾向於認可已經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人、事、物,是所謂錦上添花。而這個心態的反面就是:
如果不是靠著有意或無意的「出圈」,
優秀的小眾作品永遠不會為更多人所知。
說回銀英,2018年5月,我在北京參加了田中芳樹的見面會。之前20年,我從沒想過自己能見到他,而且是在中國。他自己大概也沒想到,能在65歲時再來一次中國。
而這次見面的機會,很難說與「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句「篡改名言」的流行毫無關係。
回想其中淵源,由於從小熱愛水滸和三國的緣故,田中芳樹養成了「殺人如麻」的敘事風格,成功虐到了一大批中國讀者,哦不,擁有了一大批中國粉絲,然後,
這位日本作家寫「外星德國人」的小標題
又變成中國人祖傳夢想的代表句,
這個過程本身就挺奇妙的。
沒有的,田中老師
我想很多年之後回頭看,一個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的人有沒有說那個「們」字、知不知道誰是田中芳樹,都是歷史洪流中微小的浪花。
流沙淘盡之後,最後剩下的真金還是作品本身——
八二年陳釀太空歌劇、20年前被無數中國網文模仿的《銀河英雄傳說》不了解一下嘛?
一千五百年後的銀河系深處,永恆的黑夜中,常勝的萊因哈特與不敗的楊威利相遇了。
一個是野心勃勃的20歲上將,因為「皇帝寵妃的弟弟」的身份與過分俊美的外貌被部下看低;一個是只想退休的摸魚社畜,在生死存亡之際被迫挺身而出指揮作戰。
他們的身上書寫著未來,也記載著過去。
寫下「星辰大海」的田中芳樹告訴你:
星海璀璨非常、無邊無際,銀河的歷史翻過了一頁又一頁,而每一頁都驚人地相似。
*本文授權轉載自《課堂內外》高中版雜誌,轉載時有修改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