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大青衣史依弘,追求完美。
聚光燈下,雲手盤腕,幾步圓場,氣韻風流。這是她習慣了幾十年的舞臺。
直播?短視頻?粉絲互動?史依弘擔心這些會影響專業效果,更別提,自己連短視頻都不會拍。
往年同時期,她早就排滿了演出行程,連場演出,一票難求。疫情關緊了劇院大幕,也讓史依弘在家練功的同時,不停琢磨:作為一個傳統藝術從業者,自己能做什麼?只能把宅家當貢獻麼?
她和上海京劇院的同行們,接受了做短視頻和直播的倡議。拋開「直播等於無釐頭、浪費時間」的刻板印象,用一部手機,把自己推到了更多觀眾、戲迷的面前。
於是,「梨花開,春帶雨」,梅葆玖的《梨花頌》在抖音中被演繹,餘音繚繞。
卸下扮相 京劇「真香」短視頻直播
史依弘是個喜歡自由自在的人,別看她從十幾歲就登臺演出撐場子,卻不痴迷個人光環。扮上了登臺,就是戲中的角色,觀眾記住那個就夠了。
在抖音開個人帳號,更新視頻,還要做直播,把個人拱到了臺前,她不適應。
不會拍視頻,只能找人幫忙,逮著機會就多拍幾條,拍完再把人家送回家。頭次直播,粉絲送鮮花、送愛心霸了整屏,網友還給她戴虛擬眼鏡、耳機,一陣懵。
「如果不是疫情,我是不會開直播的。」焦灼的抗疫時段裡,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史依弘也和同行們一起積極參與到「藝起前行」的直播活動中,獻上《太真外傳》《霸王別姬》《四郎探母》等經典唱段。
不適感很快過去。
現在的史依弘,保持一定的抖音更新頻率,唱了梅派,還來幾句程派。日常便服,坐在自家衣櫃前就能開嗓練功。分享京劇小知識,還用鏡頭記錄自己與戲曲的日常。
她還和網友展開了線上的互動交流。「想聽楊玉環在殿前深深拜定……」「很多朋友喜歡狸貓換太子…….」,經常看到史依弘應著「線上票友」的要求,喜歡哪出便唱哪出,評論區裡大伙兒活躍異常,紛紛「下單」。
史依弘開始主動預告自己接下來的直播「坐唱」,用日常排練的方式播了倆小時。有老戲迷留言,「說是非正式排練,但是表演非常專業,能實時聽到您的戲,太興奮了!」也有年輕的觀眾在下面評「這真得是大青衣的功夫,我試著這麼盤腿坐了一下,差點兒沒折。」
當梨園藝術走向抖音後浪
在史依弘那代人學戲時,師父們擔心的是經濟條件變好,各行百花齊放,肯吃苦學戲的孩子會越來越少。
等到他們成長為梨園裡的頂梁柱,憂心的已經不是年輕人能不能吃苦,而是有多少人了解京劇。
藝術家在苦心孤詣,年輕人卻不知道還有另一番天地。傳統與時代脫節,各味菜餚飄香四溢的時候,酒香也怕巷子深。
戲曲數位化傳播被提上日程,讓古老的傳統藝術遇上短視頻,小眾愛好經受大眾審美淘洗。
可App裡活躍的年輕人會買帳麼?還是覺得這是過時的東西?甚至有質疑,碎片化傳播戲劇唱段,是對藝術的撕裂。
抖音上,史依弘的粉絲群體並不單一:有中年老戲迷,發表情以玫瑰、微笑臉為代表的;有80後媽媽,每天給6歲女兒放「史姐姐」的選段;有四散在各地的戲劇表演同行,學習殿堂級的藝術家如何做新的傳播;還有無意中刷到的95後,「聽完一段再聽一段,不知不覺了解了好多首曲目」…
京劇通過短視頻與直播,煥發出一種新的活力,吸引著本不會花錢走進劇院的年輕人。史依弘們也在記錄自己認為的美好中,更清晰地分享臺上臺下,推廣梨園文化,培養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審美。
這是一場正在抖音悄然進行的衝撞與融合,試水經典唱段傳播新模式,適應網絡碎片化中的注意力習慣,堅信貫穿百年歷史的經典依然受用,而古老的藝術終會收穫年輕的受眾。